APP下载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干部队伍代际交替问题

2024-05-18

读报参考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交接班平均年龄陈云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共领导人高瞻远瞩地认识到交接班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认真细致地建立起一套以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和后备干部培养制度为核心的中共领导干部交接班制度。

领导干部交接班问题的迫切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批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偏大,繁重的工作已经使其力不从心。以国家机关30多个单位主要领导同志的年龄构成变化为例:1965年平均年龄55岁,其中55岁以下的同志占70%,66岁以上的同志只占5.7%;而到了1980年平均年龄63岁,其中55岁以下的同志只占9%,66岁以上的同志占40%多。

干部年龄普遍偏大的同时,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全国省委正副书记平均年龄62岁,66岁以上的占40%。全国地市州委常委,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46-60岁的占72%,有些地市委书记已经70多岁了。全国县委常委平均年龄48岁,40岁以下的仅占10%,56岁以上的占16%。

1979年3月25日,陈云在主持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找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年轻一些的,40岁到50岁的干部,到财经委员会工作。要有一点工作经验的,人数也不要多。这些人不是当秘书,而是在我们这里当‘后排议员。”

陈云从老同志的现实困难出发进行论述:“我们这些人都快要‘告老还乡了。解放时,我45岁。那时,可以三班倒、四班倒,上午、下午开会,晚上同周总理谈,午夜去找毛主席,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一个星期只能工作两个半天,多了不行。”

1979年11月2日,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邓小平提出把选好接班人作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问题来对待。

1980年2月24日,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讲道:“我们老同志都想为党多干些时间,多做些工作,但是年纪不饶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革命事业总有一个交班和接班的问题。因此,培养和造就接班人,尤其是中央的接班人,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1982年9月,在十二大上,陈云又从党的事业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战略高度,语重心长地提醒全党注意解决好领导干部的交接班问题。他指出:“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相当长时间以来就存在程度不同的老化问题,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共产主义事业在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曲折。”

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逐步建立

陈云在1982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再次解释为什么实行离退休制度:一、这些老同志现在比以前战争时期和建国时期年龄增大了,体力变弱了,对许多繁重的工作,已经力不从心。二、党必须建立一套承前启后的干部制度,使精力旺盛、德才兼备的干部站在第一线工作,这是党和国家必须做的大事。

在强调离退休制度重要性的同时,陈云还通过努力制订了离退休制度的指导原则,解决了离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1981年6月8日,陈云召集中央组织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负责人座谈,并主持起草了《关于老干部离休退休问题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纪要》提出:“对于离休、退休老干部必须在政治上给以应有的待遇,如看文件、听报告、参加重要问题的讨论等。”“物质待遇上,抗战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的离休、退休老干部,退下以后,必须给以优待,住房、医疗、交通工具必须给以照顾。”

《纪要》提出了解决老干部离退休的后顾之忧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建立离退休制度的设想。在此基础上,198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4月10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布老干部离职休养的几项规定的通知》。

除了做思想工作并进行制度设计之外,陈云还身体力行支持离退休制度的建设。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陈云同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王震一起不再兼任国务院副总理,为全党和全国作出了榜样。

1987年10月19日,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上,陈云作书面讲话,指出:“去年10月,小平同志、先念同志和我共同商定,十三大时一起退下来。这是党的事业的需要。”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在陈云和中共其他主要领导人的努力之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逐步建立,并成为领导干部交接班制度的一个重要基础。

要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

陈云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现在,中央、省、地三级党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大多数在60、70岁左右。到这些干部成批离去的时候,就将构成重大的问题。因此,现在就要下决心挑选一批四五十岁的人上来,要好好地多研究一些办法。”

为了使中青年干部得到鍛炼,陈云首先提出了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的主张。1979年10月3日,在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陈云建议成立中央书记处,提出:“调两个比较接触实际工作的同志上来,把财经工作好好搞一下。这是国家的大计,党的利益。如果组织上不采取这样的步骤,我们的工作搞不动。华国锋太忙了,叶帅年纪大了,我的身体本来就弱,而且今年75岁,小平同志虽然身体好,但也是76岁了。靠我们不能持久。”

1980年2月24日,陈云强调成立中央书记处:“这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这个事情非常紧迫,非常必要。现在从中央到县委,大部分人头发都已经白了。所以,有它的紧迫性,有它的必要性。现在我们主动地来选择人才,还有时间,再等下去,将来就没有时间了。” 陈云进一步提出,书记处和全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在各级选择合格的年轻干部。这些被选进重要岗位的人,党性要强,要有干劲,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要培养一批技术干部到各级领导机关里来,这样才能搞“四化”。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恢复中央书记处。虽然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选拔中青年干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

面对这种形势,陈云万分焦急。为了使全党就选拔中青年干部达成进一步的共识,1981年5月8日,陈云在杭州疗养地写成了《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是当务之急》一文。陈云提出,摆在全党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不警惕党内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不采取果断措施,最后被迫仓促提拔一些不很适当的中青年干部,这对党的事业很不利;另一种是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他们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并由老干部传帮带,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办法。就老干部认为中青年干部没经验的问题,陈云解释道:“中青年干部有朝气,多数有专业知识,但也有某些缺点,并且不成熟,这是中青年人常有的现象。”中青年干部没有老干部的经验丰富,但经验是从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去,让他们挑担子,只要有三年五载,至多十年锻炼,他们是一定能够锻炼成才的。”

通过中共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中共逐渐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代际交替道路,形成以老干部离退休制度和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制度为核心的领导干部交接班制度。

(摘自《党史研究与教学》徐轶杰)

猜你喜欢

交接班平均年龄陈云
医师信息化ISBAR交接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Chinese Diplomacy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韩国人平均年龄41岁
网友真实状况鉴别手册
浅谈网络交接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护理交接班缺陷分析与对策探讨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