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围墙”,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
2024-05-18刘洁
刘洁
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探索世界的欲望、积极适应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而这就要求学校创新培养方式,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健康成长。具体到办学实践,学校应该如何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本期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中小学管理者,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走向社会,赋能无限度成长
张逍: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我校认为,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艺双馨的“工匠”,而只有打破灌输教育的模式,让学生置身于变化的社会生活、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规范的企业管理中,才能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大国工匠”。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拆除办学“围墙”,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
开展研学活动,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学校开设了校内外两条研学路线:校内,把到基地实践列入学校课程安排,依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广西民族服饰(壮锦)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广西八桂风味菜肴传承基地,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礼仪、壮锦瑶绣、瑶族会鼓、壯族山歌等优秀民族文化;校外,组织研学旅行,让学生实地感受金秀瑶寨风情、忻城土司文化、武宣山庄民俗等广西风土人情,强化学生人文素质。
开展社会服务,强化学生技能素质。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学雷锋活动月、职教活动周、“壮族三月三”节日等,组织汽修、电商、电子、烹饪和服装等专业的学生,深入闹市、社区、村屯等场所,免费为群众网上销售农产品、维修家电、修补衣物、清洗汽车等,在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技能,在待人接物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开展企业实践,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学校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职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规定,在二年级春季学期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开展实习实践(时间为6个月左右),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师傅的带领下制造合格产品,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
面向生活,构建多样化课程
徐学芳:只有拆除学校和社会的藩篱,打通课本和真实生活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此,辅轮中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坚持在与世界交互的过程中,打开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人格。
一方面,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积极策划、举办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思政大讲堂、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受、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另一方面,学校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努力为学生创造多元融合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数学学科周中,我们开展了养眼、养心、养志、养性四个系列活动,通过校徽设计、超级玩家、24点游戏、手绘T恤衫、绘制数学知识书签等,展现数学之美,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知识内化与迁移的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又如,历史学科周活动中,学生们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体会历史的博大与玄妙,并用历史的眼光打量现实世界,对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类新颖的活动既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又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涵养了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再如,信息学科周以“拥抱信息,助力梦想”为主题,开展了“玩转编程日”“电脑制作作品评选”“我与机器人”等学科类活动,使信息科技真正成为一种交互的、能动的、具有生成性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此外,学校还坚持开展“趣”研学活动,带领孩子们探索自然奥秘,感受文化魅力。比如,走进美丽的秦岭,认识多样的花卉植物,让孩子们用双眼捕捉春天的色彩,用心灵感受春天的温暖;漫步白鹿原上,聆听“乡约”,了解关中文化,引导孩子们自觉传承“仁义”的道德精神,亲手制定班级公约;农家院里学做拉面,感受劳动教育的真谛和动手实践的乐趣;实景体验关中大地震,学习防震避险的知识技能,深刻体会生命的宝贵;巧手制作琥珀,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短暂与恒久;闻香识中药,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等等。
周琼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课程设置,构建一套多样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进而达到知识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一是要开发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
跨学科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环境保护”选修课,涉及生物、化学、地理等多个领域,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参与水质检测、垃圾分类等项目,不仅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运用。又如“戏剧与人生”课程,融合文学、心理学和表演艺术,让学生在剧本创作和角色扮演中理解人性和社会现象。
实践性操作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手工制作、编程、厨艺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动手能力。例如“DIY创意工坊”,学生可以自制肥皂、烘焙蛋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生活技能课程。生活技能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程中应包含健康、理财、家务劳动等内容,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必备的生存技能。例如,开设“理财小窍门”“美食烹饪”“设计我的家”等课程,教会学生学会规划预算、更新消费观念、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等。
生涯规划课程。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价值观念和性格特点,正确认识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测试和评估工具,如职业倾向测试、性格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可以通过观察、交流、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是要加强社会实践。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社区小义工”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环境整治、敬老院服务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参观公共机构,如政府、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了解其工作内容及职责;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等等。
变革教学,打造开放式课堂
管杰:开放式课堂旨在打破传统教学的边界,鼓励多元对话、深度参与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未来公民。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以建设学习共同体课堂为核心,探讨如何通过倾听与对话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其关注并解决自然与社会的实际问题。
学习共同体课堂强调师生、生生间的深度合作与共享学习。通过倾听与对话,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倾听者、对话者,学生则成为主动学习者、问题解决者和思想贡献者。在这样的课堂中,个体与集体相互滋养,形成一个共同追求知识、发展能力、塑造价值观的成长共同体。
三重对话:反思性、社会性与文化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与自己对话。反思性实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认知過程与学习成效,通过与自我对话,深入思考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情感、价值观的关联,从而深化理解、修正观念、提升思维品质。
社会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强调通过团队协作、辩论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的能力。在开放式课堂上,合作对话成为常态,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拓宽视野、增进理解,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差异,提升人际沟通与合作技能。
文化性实践:与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倡导将课堂与社会、自然环境紧密相连,通过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与客观世界的直接对话中感知文化多样性,理解社会现象,关注环境议题。
五类项目学习主题课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接。
结构化项目学习课例群。我校基于“校园、家庭、社区、城市”四大载体,构建了五类项目学习主题课程:环保与低碳生活、文化历史探究、科学与技术研究、艺体活动实践、健康生活与个人发展。每一类课程均设计成结构化的项目学习课例群,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跨学科技能。
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课程内容紧密围绕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设置,如良好健康福祉、清洁饮水、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确保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关注全球议题,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融入中国发展愿景与国家成就。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中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国家发展战略,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堂与社会实践对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自然与社会关切问题的解决。开放式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开展社区环保行动、策划历史文化展览、研发科技创新产品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与行动力。
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路径。开放式课堂通过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设计思维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全过程参与创新活动。同时,学校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产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