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弹簧测力计
2024-05-18杨小伟
杨小伟
弹簧测力計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显示所受拉力的大小。进而测量相应重力、摩擦力等力大小的基本工具,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使用率相当高。同学们在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只有掌握其原理和构造,了解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可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可定性描述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定量描述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同学们在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定量描述理解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在弹性限度内”是指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拉动弹簧的外力过大,那么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大小将不成正比关系,拉力撤销后。弹簧也不能恢复到原长。这是原理成立的前提条件。
2.“伸长量”是指弹簧在受力被拉动后的总长度与自然状态下弹簧长度的差值,此时将对弹簧拉力的大小转换为对弹簧伸长长度的测量。
3.“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一规律保证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弹性限度内是均匀的,另外,我们在叙述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成某种关系时,应注意因果关系,即结果与原因成某种关系,譬如弹簧受到拉力才出现了伸长量,即伸长量(果)与拉力(因)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主要构件有弹簧、挂钩、指针、吊环和刻度盘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弹簧上端的吊环与刻度盘同定相连。
例 小明在实验室用图2所示装置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1)使弹簧伸长的力是(填“弹簧对钩码的拉力”或“钩码对弹簧的拉力”):请你帮小明完成表1。其中未填写的一项栏目名为“____”;请你根据表1中的数据,在图3中作出“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关系”图象。
(2)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是_______(填“均匀”或“不均匀”)伸长的。由图象可得出定量结论:_______。
(3)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力的大小。利用的是_______(填字母符号)。
A.力可以改变弹簧的形状
B.力可以改变弹簧运动的方向
C.力可以改变弹簧运动的快慢
(4)小明又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制出如图4所示的图象,小明准备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若要制作量程较大的测力计,则应选用弹簧_______;若要制作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则应选用弹簧_______。(均填“甲”或“乙”)
(5)如图5所示,小明在用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所受的重力时,误将物体挂在了吊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4N,则物体所受的重力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N。
解析:(1)钩码对弹簧有拉力才使弹簧伸长;本实验中探究的是弹簧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所以表1空白处要填入“弹簧伸长量△L/cm”;我们可利用描点作图法大致作出图象,如图6所示。(2)实验发现,在弹性限度内,每增加1N的力,弹簧伸长量增加0.8cm。即弹簧是均匀伸长的:从图象可以看出,在弹性限度内,图象为一条过原点的线段,即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关系。在叙述关系时同学们要注意,是结果与原因成正比关系。(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相应地通过物体形状改变也可以说明力的存在。(4)量程大是指所测拉力最大值较大,由图4可知,乙弹簧在弹性限度内所测拉力可达8N,大于甲弹簧所测拉力的最大值4N;精确程度较高是指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弹簧的伸长量更长。更便于细分。(5)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上端与刻度盘固定相连,倒置使用时,挂上物体后示数为物体和外壳所受的总重力。
答案:(1)钩码对弹簧的拉力 弹簧伸长量△L/cm 如图6所示。 (2)均匀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A (4)乙 甲 (5)小于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与其他测量工具使用相似,弹簧测力计使用注意事项也分为使用前、使用时和读数时。
使用前:应观察量程,根据估计待测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认清分度值,便于快速准确读数。观察指针是否归零。未归零应在相应测力方向上调节刻度板使指针归零,并来回拉动几下以免使用时卡壳。若水平使用,则在水平方向调零;若竖直使用,则在竖直方向调零:若倒置使用,则倒置后调零。
使用时:手提吊环,确保拉力与弹簧伸长方向一致,使指针和外壳无摩擦,所拉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读数更方便稳定。
读数时:视线须与刻度盘垂直,记录数据要记录数字和单位。
学即用,练一练:
(2023·贵州,改编)图7为小姝测量物块所受重力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前应先观察______和分度值,并对弹簧测力计在______方向上进行调零。
(2)你觉得小理测量物块所受重力时的操作是否合适,为什么?
参考答案:(1)量程 竖直 (2)不合适,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应手提吊环,使弹簧测力计自然下垂,保证弹簧伸长方向与所受拉力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