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现状、困惑与对策
2024-05-18杨素芹
杨素芹,王 赟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325)
一、引言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愈发重视和支持,民办院校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在民办院校中受到广泛关注和实践。本文对部分民办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进行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困境,并对此提出合理改进建议,以期为民办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贡献思路,为推动民办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在课程思政方面开展较早、经验较为丰富的部分民办院校及其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总结相关问题,整理出了调查问卷的题目。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现状、困惑与建议等方面。本研究选用问卷星作为调研工具,通过移动端填答方式开展了调查,最终收到来自广东、四川、重庆、山东、北京、上海等30多所民办院校的66名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
(二)调查结果
1.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全课程育人。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技能,而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在本次调查中,38%的教师表示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非常清楚;59%的教师表示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有一定的了解,认同教师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仅有3%的教师表示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学习和理解。
2.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现状
在本研究中,从学校层面看,约72%的教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组织开展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约85%的教师表示自己学校立项建设有校级、协会级、省级或国家级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但也有约28%的教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从未举行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只有约5%的教师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至今没有校级(含)以上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
从教师层面看,本次调查显示,约86%的教师表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主要通过情境教学、案例分析、专家进课堂、社会实践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但也有约14%的教师表示还未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其中,缺乏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知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是教师未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主要原因。
三、主要困境
民办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调查问卷显示,约71%的教师认为“民办院校办学经费有限,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足”;近64%的教师认为“日常教学工作量大,没时间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民办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访谈得知,民办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一是价值观培养与专业能力提升难以平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应该同时注重学生价值观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部分学校仅想在短时间内看到教学成果。如何有效解决这个矛盾,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二是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仅要符合学校教育目的,还应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如何把握学校教育目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同样是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此外,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兴趣和思想状况,如何制定教学目标使其既能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又能实现整体的教育效果,是教师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访谈得知,民办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选择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有以下两点。一是缺乏多样化探究式学习。在思政教学中,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在部分民办院校中依然存在。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目标明确的专业教育活动[1],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未能平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能会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然而,如何保证这些方法的有效性,避免出现形式主义的问题,也需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进行权衡。
(三)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专业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通过访谈得知,目前民办院校教师在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未能有机融合。思政元素被生硬地融入教学内容,甚至与课程内容不符,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二是思政元素缺乏深度和广度。思政元素有很多方面,如价值观、道德观、文化传统等。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挖掘并融入足够的思政元素,使教学既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又能覆盖足够的广度,是教师面临的主要困境。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满意度、获得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等,都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衡量。调查显示,在部分民办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当前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价标准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忽略了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和成长。二是忽略个体差异。课程思政教学的对象是每一名学生,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发展潜力。在实际评价中,部分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然而,在实际课堂中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四、实施对策
针对民办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部分教师在调查问卷和访谈中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一)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强调全员全过程育人,即所有教师都应当参与到课程思政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利用好学习强国、人民网等平台加强政治学习,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内国外局势等,提升教师政治素养[2],强化其课程思政意识;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掌握专业育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技能,提高将专业和育人相结合的能力[3],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我学习,包括学习教育心理学、学科前沿知识等,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储备;组织教师参加学科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等。
(二)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衔接和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衔接和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共同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研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分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鼓励专业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内容相互融合,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如案例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式教学等,以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应从多方面入手,包括确立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标准、注重过程评价、引入多元评价方式、建立反馈机制、加强评价监督、培养评价能力和重视结果运用等。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有力支持。
五、实施案例
下面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税费计算与申报”课程为例,深度剖析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通过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正确价值观,培养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财税人才。
(一)立足课程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税费计算与申报”是我校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由传统“税法”和“纳税实务”两门课程重组后形成的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其知识结构涵盖了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税费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根据上述特点,课程组将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含思政目标)三个子目标,将思政目标归纳为“依法纳税、爱国敬业、让利于民、创新精神、全球视野”。
(二)深挖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课程紧紧围绕“为国聚财促发展、为民收税筑和谐”的宗旨,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核心能力培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理实一体化,完成教学实施。通过分解课程各项目教学任务,明确各项目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含思政目标)[5],结合专业面向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内外时事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挖掘。通过正面或反面典型案例讲解、时事政策分析、邀请税务专家进课堂、现场参观、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在各知识要点和政策普及的过程中将“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课程中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相关联,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活动,努力实现具有“依法纳税、爱国敬业、让利于民、创新精神、全球视野”的思政育人目标。例如,在讲解增值税时,结合国家出台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在讲解个人所得税时,引入明星偷税漏税案例,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意识;在讲解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申报时,邀请税务师事务所专家利用企业真账指导学生完成纳税申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专业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思政课堂改革
为使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课程可遵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相长”的原则,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借助多种信息化平台(如超星学习通、税务公众号等),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通“岗课赛证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打通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一体化通道。课前,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税种创设包含税收发展历史和相关国情的思政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学生利用学习通接收预习资料,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完成视频学习和思政测试。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分析学生课前预习和测试情况,全面掌握学情。课中,依据课标结合学情,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灵活采用情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税收问题;利用思维导图、图表、快板、顺口溜等多种形式归纳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抓住重点;通过项目驱动,指导学生利用赛训平台分角色完成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促进学生对重点技能的掌握,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无声融入爱岗、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后,通过开展邀请税务专家进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亲身体验等协同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任务,提升学生对税收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讲解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申报时,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税务专家进课堂,依托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学习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提前感知企业文化,并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学习通提交心得体会。
(四)改进评价方法,促进课程思政目标达成
改变传统重知识、轻素质的考核方式,将课程考核分设为知识考核、技能考核、素质考核三部分。组间、组内、教师、专家等主体分别完成课前诊断性评价、课中形成性评价和课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用于课前,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蕴含相关思政元素的题目,进行课前测试并量化评价,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形成性评价用于课中,采用“积分制”形式,创新实施“四度”评价法,全面评价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含思政目标)的完成情况。“四度”即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平台操作的熟练度、团队配合的默契度。终结性评价用于课后,教师通过考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的完成情况,并结合诊断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的结果,给予学生综合评价得分。
六、结语
民办院校教师缺乏课程思政专业培训,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等方面能力不足是民办院校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难题,民办院校上下要形成合力,一方面鼓励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通过加强对课程思政专题的培训和学习、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衔接和配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视和支持,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保障,为培养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