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三维思考
2024-05-18陈春霞
陈春霞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一条明确指出,为了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学界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视域,对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从目标维度、内容维度、任务维度三个方面切入,探索新时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以更好地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循序递进、螺旋上升的进阶式发展。
一、目标维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党中央育人目标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色,反映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强烈要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4]这强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要培育大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更要培育他们的爱国之志,使其实践报国之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教育能凝聚起中华儿女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学生只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因此,在目标维度上,新时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针对不同学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把目标内容的设定置于整体考察范围之中,提升目标内容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促进目标内容的上下衔接、前后联动。具体来说,一是培养能坚定理想信念的追梦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要引领大中小学生以时代新人的标准不断检视自身,自觉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实践报国之行。二是培养能担当有责任的圆梦人。时代呼唤担当,复兴需要责任。树立责任与担当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开展适合的教育活动,应感召学生自觉提高文化素养、道德水平、政治觉悟,引导其认清国家建设需要、认同中国发展道路,鼓励其以过硬的本领才干主动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
二、内容维度: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纵向贯通的一体化
依据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大中小学各阶段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坚持“系统谋划、无缝衔接、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大中小学各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各阶段的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层次性,又要体现关联性,使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效果,从而串起大中小学纵向贯通、连续一体的爱国主义育人体系。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的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学校应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教导培养学生,实现每个学段的教育教学各有特色又一脉相承,最终体现纵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整体水平和成效。
(一)小学阶段:启蒙爱国认知,培养爱国之情
小学阶段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学生“播种”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情感世界相对单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启蒙学生的爱国认知上。因此,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情感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为主,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具象化,并要具有生动性、趣味性。
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推动感知由直接到间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启蒙爱国认知、培养爱国之情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直接的感知是具体的、直观的、表象的,间接的感知是抽象的、有深层性意义的、更具整合性的。小学低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以直接的感知为主,通过对国旗、国徽的形状及其所包含的内容、意义的介绍,强化学生对国家象征元素的记忆。同时,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以热爱自然、热爱家人、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等为切入点,运用场景化、故事化、影像化的元素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表象符号的关注和识记,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符号背后的特殊意义,以此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小学中高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则要注意到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通过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代表国家的人文标识等的喜爱之情,加强学生对象征符号的间接感知,引导学生理解符号背后的价值意义与内涵,初步认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感情和依恋。
(二)中学阶段:深化情理交融,砥砺强国之志
中学阶段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咽喉要道”,是学生“拔节”成长、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显著提升,思维水平明显进步,对国家的认识更具系统性、综合性。因此,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具象认识上升为抽象理解,开展国家人文精神、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基固本。
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更能体现知识性、思想性,内容需要更加丰富,确保学生参与度更高。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可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则可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在理论方面,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深化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等。在实践方面,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综合探究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境、寓教于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满足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中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常识、生活常识、行为常识,采取理论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遵循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等,引导学生逐步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上升于理。[6]
(三)大学阶段:稳定价值观念,实践报国之行
大学阶段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巩固和提升的阶段,是学生“孕穗”成熟、知行合一的攻坚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情感心理等全面发展并渐趋成熟。因此,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侧重于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强化,用包含政治性、学术性、逻辑性的理论话语讲清楚爱国的原因、内涵、途径等,用理论魅力真正说服学生,明晰爱国之理。教师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升华学生的爱国理性认知、坚定学生的爱国意志、加强学生的爱国实践。本科专科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可重点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可重点开展探究性学习。
大学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认知结构较为稳固,开始探究事物的本质。在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学内容应更具鲜明的系统性、学理性、思辨性,应以事实陈述和理论阐释为主,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的要求。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后,认知格局日益扩大,开始思考国家的历史延续性与民族传承性,自觉思考国家命运与自身前途的紧密关系。此时是引导学生将爱国认知转化为理性爱国行为的最佳时机。因为学生的爱国情感会超越理性判断上升到爱国主义信仰,达到对国家的“知”和爱国的“行”相统一,从而实现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一突破,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对理论的阐释能力,通过透彻的理论分析、解答学生困惑,突出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用彻底的理论阐释热点问题、关键问题,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加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联动,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政策宣讲、社会调查、民情考察、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实现爱国主义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要详细了解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设计出符合各学段学生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内容,做到既有区别又有关联,而不是简单重复、拔苗助长。同时,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统筹安排,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整体。
三、任务维度: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横向联动的一体化格局
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需要统筹思考、整体谋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横向上通力配合、有效联动的一体化育人格局,同心协力绘制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同心圆”。
(一)情理交融:培养情感与养成理性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情感熏染,更需要理性养成。这个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以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为基础,实现个体在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的交融统一,实现教师“情”与“理”的优质供给与学生的高效摄入。
实现情感共鸣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最佳方案。爱国的真挚情感是实践爱国之行的驱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注重情感共鸣,贴近学生实际,深刻阐释爱国主义元素。情感话语本身具有储蓄性、潜隐性,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通过体验活动、参观学习等强化情感体验,发挥仪式礼仪的现代教育功能,激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在双重陶冶中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实践是养成学生爱国理性的最佳策略。通过对爱国主义的理性逻辑论证,学生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从一时的爱国情感跃升为持续的内心表达,让科学的理性驾驭炽热的情感。这是大中小学全面系统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的。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教师应帮助学生以建设者而非旁观者的立场去思考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发展中的问题、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与世界,自觉把个人的青春奋斗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爱国主义质朴情感与理性表达的统一。
(二)纵横交织: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坚持用纵深视角进行历史教育,用宽广眼界观察现实世界,纵横交织思考、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中小学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继古”。分析不同学段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把历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通过历史教育尤其是“四史”教育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理解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开今”。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教师向学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概括为8个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则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总结为9项,这些内容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贯穿始终、落到实处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推陈出新,将坚持赓续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与突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内容相结合,努力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扎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取得实效。
(三)显隐联动: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这既是办好思政课的具体要求,也是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显中含隐、隐中有显,两者密不可分。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思政课始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推进教育内容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深学生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挖掘各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及高校的相关课程。重视中小学的语文、历史、地理、科学和高校的人文社科类等课程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凝聚课程育人的合力,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默契度,于“润物细无声”中铸魂育人,提升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鼓励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学校特色,设置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让爱国主义教育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内外并举: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也要充分调动大中小学生的内生力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内外一体”原则,持续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使他们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利用社会资源建好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优势资源,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平台,基于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协同构建育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学校教育立足校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识教育和理性熏陶,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以学校的文化积淀和道德传统塑造爱国思想。[8]家庭教育通过发挥家庭的言传身教等独特优势,将优良家教家风、家国情怀深植于学生心底。社会教育通过社会生活和体验实践,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唤起自我潜能,引导其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取决于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爱国主义的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从个人成才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加深自身感受和认同,让爱国主义成为他们的主动选择和精神依靠,并内化为矢志追求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外化为实践行动。
(五)同频共振: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
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结合大中小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沟通交流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打通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大力传播主流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接地气、聚人气,有温度、有深度。
大中小学应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保证爱国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校内,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建筑、文化熏陶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依据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共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表达爱国热情,在集体情绪体验中增强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坚定报国行。在校外,要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不同主题的爱国主义沉浸式教育体验。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结合地域特色与当地的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故居遗址等爱国教育基地开展联动实践教学。
加强爱国主义线上教育内容建设,强化网络空间价值引导,发挥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作主旋律、正能量的爱国文化作品,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紧扣时代主题,优化内容供给。因此,善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语言讲好爱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结合大中小学生的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制作出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作品、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使内容通俗化、接地气,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数字空间。积极创新传播手段,依托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提供丰富优质的融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
总之,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既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研究破解在不同学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难题,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统筹思考、整体谋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实现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循序递进、螺旋上升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