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融合时代新闻采写的转型与创新

2024-05-18吉安市融媒体中心郭曼侬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7期
关键词:工作者传统媒体受众

■吉安市融媒体中心:郭曼侬

在数字化、网络化浪潮的推动下,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愈发多元化、个性化、即时化,在此背景下,传统新闻采写模式已不再适应民众的需求。因此,新闻采写的转型、发展成为当前新闻业的重要议题之一。故此,本文探讨了新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特征的变化和新闻采写的转型路径,旨在理清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写的发展趋势,并为新闻行业的持续创新提供参考。

1. 新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特征

互联网技术将新闻发布周期从天级缩短到了秒级,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动态,能够实时更新。此变化亦迫使新闻工作者必须快速反应,采用实时编辑和发布策略,以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动态性。并且,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主动创建、评论新闻内容。这种参与性的提升,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与受众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增强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用户通过点赞、分享,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增强了新闻的参与感和影响力,但也对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种类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用户不仅可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中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直播等多种形式接触新闻,提供了比传统文字更生动、直观的信息体验,增强了信息的传达效果。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多种媒介的内容创作技能,如视频编辑、直播技术等,以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并且,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碎片化特征要求新闻内容更加精炼、直观。为吸引分散的注意力,新闻工作者必须学会以最简洁的方式传达复杂信息,同时利用视觉元素(如图表和视频)增强消息的可理解性。

最后,新媒体技术下,新闻不再受地域限制。新闻内容可跨越国界传播,实现全球化的信息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社会的互动。此种全球化视野为受众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维度,也为新闻机构带来了国际化的发展机遇。新闻报道将越来越多地涵盖国际事件,跟进全球化进程[1]。

2. 新媒体融合对现代新闻的影响

2.1 新闻主体影响

新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主体角色发生了显著转变。传统上,新闻机构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对新闻内容拥有绝对控制权。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新闻机构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社交媒体用户、独立博客作者甚至普通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生产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方式,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和视角广度。接着,新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主体对信息的控制能力也发生了变化。新闻采写过程更为民主化,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对新闻的质量和真实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新闻工作者采用先进的信息验证技术,以维护新闻质量。此外,传统媒体依赖于广告、订阅等模式盈利,在新媒体环境下,此模式受到了冲击。网络广告、付费订阅、内容赞助等新型经济模式开始出现。新闻工作者需适应这些变化,通过优化内容以吸引订阅,同时保持新闻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2 传播路径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需要较长时间,从采集、编辑到发布,每个步骤都有时间延迟。然而,新媒体融合引发了新闻采写流程的变革,几乎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不仅允许新闻工作者快速分享新闻事件,也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从源头到公众的传播时间。这一变化要求新闻工作者掌握快速反应和即时报道的技能,同时维护新闻质量。并且,传统媒体由于版面、时间限制,往往只能选择少数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新媒体平台容量大,可容纳多样化的新闻内容。从硬新闻到软新闻,从本地新闻到国际新闻,多样化的内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流空间,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参与度。新闻工作者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平台促进观众参与,通过社交媒体评论、分享等形式加强新闻故事的影响力。

3. 传统新闻的局限性分析

3.1 新闻缺乏时效性

传统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受限于其固有的生产流程。从新闻采集、编辑到最终发布,每个步骤都需要时间,导致信息传递存在天然滞后性。同时,这些媒体的新闻发布周期(电视每日新闻、报纸日刊)也限制了其即时更新新闻的能力。并且,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核实,虽然此法保障了新闻的权威性,但在日益更新的信息时代,这种精细编辑却导致新闻发布不够及时,使得传统媒体在追求准确性和时效性之间难以平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公众的新闻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最新新闻信息[2]。

3.2 新闻缺乏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主要是单向的,尽管部分传统媒体尝试通过电话热线、观众来信等方式提高受众参与度,但这些方式在即时性方面仍然有限,无法满足现代受众表达自我的需求。相较之下,新媒体平台提供了更丰富、直接的互动方式,允许受众即时反馈并参与到新闻讨论中。并且,新媒体平台改变了受众的习惯,受众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能提供高度互动体验的新媒体渠道,同时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采写机遇。通过监控、参与这些互动,新闻工作者可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利用受众反馈来优化内容,甚至直接引用受众的评论和观点作为报道的一部分。

3.3 新闻采写工作模式老旧

为追求收视率、读者量,部分传统媒体倾向生产大众化的内容,导致各媒体间内容雷同、同质化,削弱了新闻内容的独特性,使受众易出现审美疲劳,对传统新闻的关注逐渐下降,影响力自然减弱。同时,传统媒体在新闻采写和制作流程上不够灵活创新,相比之下,新媒体平台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采用图像、文字和短视频等呈现形式,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也对新闻采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其工作模式更新。并且,传统媒体在适应新媒体环境时,面临着技术资源限制,转型过程艰难、缓慢。为应对这些挑战,新闻工作者需探索新的采写和报道策略,采纳数据驱动的报道方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和反馈收集,开发多媒体和跨平台内容,以保持其在新闻行业中的竞争力。

4. 新闻采写在媒体融合时代的转型及创新

4.1 明确新闻采写思想

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应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注重新闻内容的深度、质量。在快速流动的信息时代,表面报道已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因此,要深度挖掘新闻事件,提供全面、多角度的报道,提升新闻价值。针对重要新闻,不应仅传递事实,而应在新媒体的快速报道基础上,提供深入的分析、评论和系列报道,帮助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获得更全面地理解。传统媒体需要在新闻宣传中融入创新思想,改变传统的采写报道方式。采用新媒体的拍摄制作手法,创新新闻形式,适应受众的变化。电视新闻可借鉴新媒体视频的拍摄技巧,采用更为互动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观众,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以江西吉安为例,针对吉安市的特色和热点事件,可开展系列深度报道,结合图文、视频等多媒介形式,展现吉安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在报道方式上,可采用更生动的叙述方式,如纪录片式的报道或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深度访谈,使得报道更加贴近受众,同时展现吉安的独特风貌[3]。

4.2 完善新闻采写理念

新闻采写要着重描绘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思想,帮助受众感受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应站在受众的角度,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变化,这样的报道才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新闻采写应强调群众导向,内容需紧贴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关切。在确保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新闻宣传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新闻传播的人性化水平。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并将这些元素融入新闻报道中[4]。例如,报道吉安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时,可深入挖掘当地居民的生活故事。通过报道吉安古村落保护、红色旅游等议题,采访当地居民,展现其对于家乡变化的真实感受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真实反映社会现状,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

4.3 拓宽新闻采访方式

新闻工作者应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前期预研究,在准备采访前,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新闻APP等多种渠道了解即将报道的新闻事件的背景信息,公众的看法。初步把握事件的各个方面,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选择合适的采访切入点,运用独特的视角挖掘新闻,避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新闻工作者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在众多信息中发掘新闻价值。同时,关注被采访者的情感反应和采访环境变化,灵活调整采访策略,以获得更深入、真实的信息。

以吉安金桔产业为例,新闻工作者可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当地金桔种植户和销售商的情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金桔种植户和销售商会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进行产品的推广、销售。新闻工作者可通过关注这些平台,了解其销售模式、产品特点以及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5]。通过前期工作,节约采访时间,为与被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打下基础,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4.4 摆脱时间空间限制

新媒体技术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素材支撑,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记者可随时随地进行新闻采集。并且,在现场,记者可利用手机上的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快速剪辑,配以适当文字描述,即可在短时间内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大幅缩短了从采集到发布的时间,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可通过手机立即拍摄现场情况,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时更新动态,甚至进行现场直播,及时传达事件的最新动态,让受众更加直观地体验事件现场氛围。

4.5 保持新闻严谨可信

新闻工作者需始终保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采集新闻素材时,仔细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调查,验证信息来源,分析事件是否合理,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保持谨慎,避免过度渲染或歪曲事实。新闻发布前,新闻机构应严格把关,对新闻内容反复审查,确保新闻报道客观、中立,不带有个人情感。在转发新闻时,确保新闻来源可靠,规避负面内容,以防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尚未发布的新闻,新闻工作者不应进行直接评论,保持新闻客观性。

在报道新闻事件时,记者应深入现场,进行全面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确保报道中的信息准确无误,在引用当地居民或官员的观点时,应清晰记录其姓名、职务,提供详细的背景信息。新闻机构还应积极维护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遏制虚假和低俗新闻的传播。定期对新闻内容进行质量审查,建立反馈机制,接收公众的建议,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行为进行严格处理。

4.6 提升采写人员素养

新闻采写人员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数字传媒工具,创建社交媒体账号,还应掌握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多媒体制作等多方面技能,以适应多媒介融合的新闻采写需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工作者需具备发现新闻点和创造性讲述故事的能力。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关注时事动态,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分析新闻事件,并提出独特见解。此外,采写人员还应加强道德规范,新闻工作者应坚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原则,避免偏见。在报道过程中,尊重采访对象的权利、隐私,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新闻报道秉承道德。在报道时,应深入挖掘事件的背景、内涵和意义,用创新的叙述方式让报道更加深刻。

5. 结束语

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采写的转型,提出了明确新闻采写思想、完善理念体系和创新采访方式等多种路径,强调了在新媒体融合背景下,保持新闻的严谨性、可信度的重要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采写领域将持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需要不断地探索新技术,优化自身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实践。

猜你喜欢

工作者传统媒体受众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