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论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医案1则
2024-05-17张单单张济周
张单单,张济周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张济周长期从事肿瘤临床、科研工作,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其诊治的1例顽固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初期使用羟基脲治疗效果不佳,加用中药治疗后羟基脲逐渐减量,最后采用纯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现总结介绍如下。
1 医案
邵某,女,68岁,202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乏力3 年。患者2017 年体检发现血小板升高,血小板计数900×109/L,贫血三项(-),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骨髓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上予羟基脲片,每天0.5 g,连续服用3 个月;期间血小板计数增多反复,最高达858×109/L,予改羟基脲片,每天0.75 g,继续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无法耐受原有治疗,患者为求中医治疗,遂前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求治。患者诉乏力,四肢凉,无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头晕头痛、皮下瘀斑,胃纳一般,夜寐欠安,二便通。症见:神清,精神疲软,形体偏瘦,面色晦暗,舌紫黯、舌下脉络曲张,脉沉弦略滑。西医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诊断:血证,属阳虚血瘀证。①西医治疗。予羟基脲片,每天0.75 g。②中医治疗。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处方:制川乌35 g,黄芪50 g,甘草30 g,白芷、羌活各25 g,独活20 g,三七、党参、黄芩、姜半夏、炒苍术、牡蛎、龙骨各15 g,桂枝、制天南星各9 g,生石膏10 g。共14剂,水煎,每天1剂,分2次温服。
2020 年3 月24 日二诊:诉尚有乏力,四肢凉减轻,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皮下瘀斑,胃纳一般,夜寐改善,小便少,大便通,舌紫黯、舌下脉络曲张,脉沉弦。患者阳虚之证改善,可逐渐加强逐瘀祛湿之效,在原方基础上三七加量至30 g,独活加量至25 g;夜寐改善,故去牡蛎、龙骨,加丹参10 g,车前子15 g。共14剂,煎服法同前。
2020 年4 月7 日三诊:诉乏力较前缓解,仍有四肢凉,皮肤瘙痒,余无诉不适,胃纳一般,夜寐尚可,二便通,舌脉同前。在前方的基础上加苦参5 g,艾叶6 g,温经燥湿,改善皮肤瘙痒。共21 剂,煎服法同前。患者病情平稳,症状较前改善,舌脉大致同前,属阳虚血瘀证。
故续予此方临证加减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持续治疗8 月余,期间血小板计数(414~476)×109/L,血小板计数较前下降,予调整羟基脲片,每天0.5 g。
2021 年1 月19 日复诊:诉乏力较前改善,四肢微凉,余无特殊,胃纳一般,夜寐尚可,二便通,舌暗红、舌下脉络曲张减轻,脉弦略滑。患者阳虚之症较前明显改善,无脾胃受损之征,故逐渐加重化痰散瘀、清热解毒之力,同时顾护脾胃。处方:黄芪、丹参各40 g,龙葵、半枝莲各30 g,党参、桃仁、蛇莓、路路通、土鳖虫各20 g,三七、制天南星、砂仁各12 g,水蛭6 g,川芎18 g,赤芍、藿香、紫苏梗、焦神曲、地龙各10 g,附子9 g,葛根、茯苓各15 g。共14剂,煎服法同前。
其后,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脉变化,考虑患者仍属阳虚血瘀证,按上方随证加减维持治疗2年余。期间血小板计数逐步稳定下降。2021年10月7日复查血小板计数374×109/L,羟基脲服药剂量改为每天0.25 g。2022 年3 月15 日复查血小板计数347×109/L,减少羟基脲服药频率为隔天1次,减少剂量为每次0.25 g。
2023 年2 月27 日复诊:诉稍感乏力,夜寐尚安,胃纳可,无口干口苦,余无特殊,二便调,舌脉同前。复查血小板计数333×109/L,接近正常,停用羟基脲,继续前方加减治疗,14剂,煎服法同前。
其后未见脾胃受损之征,守方临证加减3 月余,期间虽血小板计数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4月20日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301×109/L,余均在正常范围内。后多次连续复查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2023年5月22日复查血小板计数286×109/L,2023 年6 月19 日复查血小板计数274×109/L,2023 年7月31日复查血小板计数246×109/L,见表1。乏力明显改善,余诸症均有改善,生活质量较前提高。
表1 各次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
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血证范畴,本病起病隐匿,病程长,久病深入血脉,邪实内阻,导致气血无力运行,形成因虚致瘀的局面,属本虚标实。张济周老师强调施治过程中应注重辨明标本、轻重缓急,思辨何时治标,何时治本,亦或标本同治。本案患者乏力日久,四肢凉,提示气虚日久,温煦功能减弱,引发阳虚;从其所望之神色为面色晦暗、形体偏瘦、舌紫黯、舌下脉络曲张,所诊之脉沉弦略滑脉,均示血瘀。归纳其病因病机:患者素体气虚,气血运行不畅,血滞为瘀,瘀入骨髓,发为本病;气虚日久,不能温煦,合并阳虚,证属阳虚血瘀。张济周老师认为,本患者施治过程中总属阳虚血瘀,只是虚实程度轻重不同,瘀血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活血化瘀须贯穿全程,瘀血去,新血生。而瘀血通常夹杂其他致病因素,共同攻伐人体正气,故临证处方始终在益气温阳、活血通络的基础上加以清热解毒、健脾化痰,并根据虚实程度偏倚而随证加减。
初诊患者乏力明显,血瘀之证亦为明显,故张济周老师认为,治疗应标本兼顾,在固本培元的同时活血化瘀,重用黄芪、党参补气活血,重用三七活血化瘀。素体气虚,水液运化无力,易生痰湿,痰瘀同源,皆为津血所凝,两者常相互为患,故化瘀需与化痰并举,故运用苍术、制天南星、姜半夏燥痰化饮,并运用大剂量制川乌温通经络,取其辛热之性,温化痰湿,推动机体气机运行,助三七破血化瘀。张济周老师认为,“引经报使”为本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思路,运用大剂量风药,如白芷、羌活、独活,旨在助药达病所,使瘀滞之血得化。大剂量制川乌及风药,恐其过于辛热,故加黄芩及少量生石膏制其辛热之性。川乌、半夏同用虽然违反十八反,但方中所用均为炮制品,且有大剂量甘草相随,使毒性变缓,药性尚存。兼症见夜寐欠安,则用龙骨、牡蛎、桂枝温通心阳,重镇安神。
二诊阳虚症状及夜寐改善,瘀证仍明显,在守前方的基础上加大三七剂量,加用丹参加强活血祛瘀之功,使瘀去而不伤正,并加用车前子助湿排出。
三诊出现皮肤瘙痒,加用少量苦参、艾叶燥湿止痒,此外,艾叶亦可温通血脉之瘀滞。随诊期间,血小板计数虽有波动,但总体较前下降,症状改善,羟基脲开始减量。
在其后的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乏力及四肢凉等阳虚之症改善,且无脾胃受损之征,故张济周老师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逐渐加重化痰散瘀之力,方中去大剂量制川乌,用黄芪、党参、附子继以益气温阳,藿香、制天南星、茯苓化痰利湿,丹参、三七、桃仁、赤芍、路路通活血化瘀,并以虫类药土鳖虫、水蛭、地龙疏通经络,加强化瘀之力,使瘀血去,新血生。患者病程长,瘀阻脉道日久,痰瘀易胶结难解,久而积毒,而毒邪不清,恐病情缠绵难愈,以蛇莓、龙葵、半枝莲清热解毒。
在新经济常态下,提升自身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每个企业想发展壮大的必要途径,它将指引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处在这个大环境下的企业需正视自身发展现状,把园林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点,通过加强施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这样才能够实现园林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此外,张济周老师强调本病在治疗过程中顾护脾胃之重要性,后天脾胃气虚可引起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水谷之精运化不足,难以充养肾之精气,肾的生髓化血功能异常,导致骨髓的功能异常。其次,脾胃失常,水液运化无力,易生痰湿,而痰瘀同源,易胶结难解,久而积毒,恐病情缠绵难愈。因此,顾护脾胃亦为重要。本案运用紫苏梗、砂仁温中行气,焦神曲助运化,使胃有受纳,脾有运化,阴阳平调,气血自兴。患者门诊随诊2年余,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羟基脲逐渐减量至停药,多次复查血小板计数属正常范围,乏力明显改善,余诸症均有改善,生活质量较前提高,治疗效果显著。
2 讨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特征是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增加和骨髓巨核细胞生成过多,其病发率近年增加。其治疗可以通过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和各种细胞减灭药来实现[1]。一线药物如羟基脲、干扰素、阿司匹林等,虽临床效果较好,但存在长期用药不良反应明显,患者依从性低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可改善相关指标及临床症状,患者耐受度明显提升,对临床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较好的支持与补充。
2.1 溯本求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中医血瘀、血积、血证、虚劳等疾病范畴。《血证论》云:“凡治血者,必先以瘀为要。”提示血证当以祛瘀贯穿治疗始终。《血证论》云:“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暌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提示瘀血的治疗必须以活血化瘀来推陈出新。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病机责之肝肾亏虚,络热血瘀,当以滋阴凉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同时需详辨血瘀、血热、出血、阴伤的程度以灵活用药[2]。孙凤教授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因长期作用于人体的结果,瘀血与邪气胶结难解化而为毒致病[3]。张建平教授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致病因素为虚、毒、瘀,以祛毒活血化瘀为总则[4]。孙伟正教授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瘀血既是其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若旧血不去则新血难生[5]。
在此基础上,张济周老师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营血的病变贯穿疾病的始终,气虚、气滞、气逆、血虚、阳虚、阴虚、津亏、寒凝、热结、痰阻、湿郁等诸多因素均可诱导血瘀的发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虽临床表现不一,其产生离不开虚、瘀、痰、毒等因素,基本病理变化均为血瘀,且贯穿全程,或因病而致瘀,或瘀而致病,或瘀病交加,或形成恶性循环。本案属本虚标实,虚实之间,亦有偏倚。中医治疗需灵活辨证论治,以活血、破血、逐瘀为主,或化痰利湿,或清热解毒,或益气温阳,同时顾护脾胃。
2.2 从血论治在血小板增多症中的应用
本案中张济周老师全程灵活运用丹参、三七、桃仁、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药,并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结合疾病病程、病因、类型,辨别其他病理因素,合用益气、温阳、除湿、化痰、解毒等治法,使瘀滞之血得化。
2.2.2 重用三七,破陈立新《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云:“盖瘀血去则新血已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提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日久不散,会严重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三七能散瘀止血,补虚强壮,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称。正如《玉楸药解》所云:“和营止血,通脉行瘀。三七行瘀血而生新血。”基于三七小剂量止血、大剂量活血的药理作用,张济周老师运用大剂量三七,达到12~30 g,力大功专,破陈立新,化瘀不伤正。而三七大剂量活血的药理也在现代多项研究中得到验证:张海英等[12]通过实验表明三七低剂量有止血作用,三七中、高剂量有抗血栓作用。
2.2.3 巧用虫药,破血消癥《血证论》云:“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程长而顽固,痰瘀与败血混杂而成癥瘕,继而积而成毒。清代叶天士倡导虫类通络法治疗干血、死血。虫类药物药力峻猛,非一般草药所能及,因此,虫类药能驱逐其久积瘀毒。张济周老师善用虫类药破血通经、逐瘀消癥,配合化瘀类药物可加强其药效,同时辅助他药通畅道路,使药力直达病所。本案运用土鳖虫、水蛭、地龙配合丹参、三七、桃仁、川芎、赤芍等化瘀药加强活血化瘀之效。土鳖虫咸寒,归肝经,功专破血逐瘀,虽有小毒,其治疗瘀血肿痛的疗效得到广泛认可。现代药理学发现,土鳖虫能溶解血栓、抗凝血等[13]。水蛭咸苦,归肝、脾经,为破血通经、逐瘀消癥之良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水蛭具有极强抗血栓、抗凝血等作用,是天然抗凝血酶抑制剂[14]。地龙咸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通络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15]。
2.2.4 益气温阳,辨证论治张济周老师认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根据该患者病史及四诊结果,认为其气虚、阳虚症状突出,总结其本病机为气虚血瘀,瘀入骨髓,发为本病,气虚日久,不能温煦,转为阳虚,故张济周老师运用黄芪、党参、附子益气温阳。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骨髓又有造血功能,附子味辛甘,可补肾助阳,普遍认为其可刺激骨髓造血组织增生,增加血细胞,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当中属相对禁忌之品,且附子属大毒之品,如若应用不当,恐造成难以挽回之后果。而本案却运用温阳之品如附子降低了血小板计数,此进一步表明,只要辨证准确,常能收到显著疗效。
3 小结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易合并血栓栓塞和出血等并发症,对患者心理、经济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可带来严重影响。西医治疗以降低细胞负荷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主,一线药物如羟基脲、干扰素、阿司匹林等,虽临床效果较好,但存在长期用药不良反应明显,患者依从性低等局限性。中医药治疗可减少血小板计数及改善临床症状,患者耐受度明显提升,对临床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较好的支持与补充。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增效减毒,降低复发率,预防并发症,还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前景较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