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6 h产妇下床活动对产后康复的影响
2024-05-17林常红陈琳琳王雅立
林常红 陈琳琳 王雅立
分娩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过程,当前在医疗技术发展的安全保障及产妇主观因素的影响下,选择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再加上为解决如产科并发症、难产问题等,剖宫产术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医疗人员和产妇的认可。但剖宫产毕竟是一种有创手术,给产妇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使其出现术后恢复慢、产后并发症较多的困扰[1]。长期以来针对产妇产后实施的常规护理内容单一,实施过程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产妇的恢复需求,陈旧的理念也无法促使剖宫产产妇更快进行调整和恢复。而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证实,将快速康复理念和循证护理方法应用在剖宫产产妇术后的恢复中,即建议剖宫产产妇产后6 h下床活动,对其产后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2]。本研究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产妇,对其资料展开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12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产妇。纳入标准:(1)均具备剖宫产指征,且行剖宫产的产妇。(2)足月、单胎,无妊娠并发症。(3)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处理,术后未留置镇痛泵。(4)均知晓研究目的及流程,且自愿配合,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肝肾肺、心脑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2)有手术禁忌证的产妇。(3)患有精神疾病的产妇。(4)存在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等疾病的产妇。(5)配合度极低,不积极配合甚至中途退出的产妇。文章中体现了2023全新剖宫产手术专家共识的临床参考或执行标准。根据剖宫产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的不同将这些产妇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31.04±2.93)岁;孕龄37~41周,平均(39.12±1.01)周;产次1~3次,平均(1.23±0.37)次;初产妇23例,经产妇27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30.83±2.98)岁;孕龄37~41周,平均(39.15±1.01)周;产次1~3次,平均(1.21±0.37)次;初产妇24例,经产妇26例。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在剖宫产术后24 h由护理人员和家属协助下床进行活动。观察组产妇则为术后6 h下床活动,具体干预方法如下:(1)一阶段。术后结合产妇的情况缓慢为其调整体位,予以早期非甾体抗炎药进行镇痛处理,并在术后2、4、6 h评估其肌力恢复情况。①采用知信行的健康教育模式为产妇实施健康教育,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尽早下床进行产后的康复活动,首先要改变产妇的认知,确保其了解早期下床活动的方法、意义和注意事项。其次要为产妇建立信心,可在产后6 h通过床边一对一示范和演习的方式让产妇了解早期下床活动的内容及流程。②临床实践及巩固,产妇剖宫产术后第一次下床前护理人员需做好相关检查,确保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且疼痛感评分不超过3分,结合床旁指导产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普及和完善产妇未理解的部分,采用teach-back健康教育的方法再次进行讲解,直到确定产妇完全了解和掌握。③防跌倒。在产妇首次下床活动时,密切关注产妇的动作并询问了解产妇的感受,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若发现产妇有明显不适的情况则暂停下床活动,待其症状缓解恢复后通过床旁评估指导再次尝试下床活动。④质量控制。医护人员要注意对产妇产后干预工作的交接,及时督促床旁指导的有序进行,每日定时进行查房。(2)二阶段。产妇剖宫产术后8 h下床活动。若产妇产后6 h不适感较多,则适当延长至8 h下床活动,并配合果糖注射液(江苏正大风丰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78,规格:250 mL)静滴治疗。产妇术后2 h时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恶心呕吐的症状,可少量饮用温开水。在其术后12 h要为其拔除尿管,定时监测产妇的疼痛评估,评估疼痛意识,以术后舒适无痛为目标,为其遵医嘱使用无痛处理,并发挥疼痛护理的优势。如做好健康宣教,确保产妇逐渐形成舒适医疗的观念,做好疼痛评估工作,根据产妇疼痛指数为其提供自控镇痛管理措施。在巡视过程中也要明确对产妇自控镇痛的监督和管理,若存在个别产妇有镇痛药物错误认知的问题则要及时予以纠正,遵医嘱用药。若发现产妇疼痛评分超过3分,则及时汇报给医生遵医嘱更换镇痛药物。(3)三阶段。产妇剖宫产术后10 h下床活动,注意为产妇补充口服能量营养液,并做好体位的调整,术后2 h可咀嚼无糖口香糖,密切监测产妇的疼痛评分。(4)四阶段。剖宫产术后12 h下床活动,结合产妇的疼痛感和耐受力,适当增加活动的时长和强度,每隔4 h评估产妇肌力的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记录2组产妇胃肠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拔尿管时间、泌乳始动时间等恢复时间指标。(2)采用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产妇产后24 h的VAS评分情况,分值在0~10分,分别表示从无痛到剧烈疼痛[3]。(3)对比2组产妇产后24 h宫底高度的子宫复旧情况、乳汁分泌量以及产后5 d母乳喂养率。(4)记录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产后出血和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并发症发生率。(5)采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供产妇填写,评估产妇对术后恢复效果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其中>90分代表非常满意,75~90分代表满意,<7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产妇各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恢复时间比较(h,)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恢复时间比较(h,)
组别胃肠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拔尿管时间泌乳始动时间观察组(n=50)17.93±6.2514.57±2.2313.06±4.1412.66±4.92对照组(n=50)20.22±8.4720.87±2.7418.20±6.4326.43±0.82 t值4.4364.7714.62922.674 P值<0.05<0.05<0.05<0.05
2.2 2组产妇产后24 h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 VAS评分为(1.49±0.58)分,低于对照组的(2.45±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6,P<0.05)。
2.3 2组产妇产后24 h子宫复旧及泌乳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24 h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乳汁分泌量优于对照组(P<0.05)。5 d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24 h子宫复旧及泌乳情况比较
2.4 2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5 2组产妇对产后恢复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产后恢复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对产后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分娩是适龄女性的必经过程,随着当前我国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分娩选择性增加,剖宫产成了不少有剖宫产适应证产妇的选择[4]。但无论如何,剖宫产毕竟也是侵入性的手术方法,属于侵入分娩形式,更多适用于有高危妊娠因素的产妇[5]。基于此,高危妊娠因素产妇本身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需要更合理的方式加强对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的干预,并结合产妇术后的恢复需求,尽早使其恢复健康[6]。调查发现,目前产科临床上由于剖宫产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但依旧不可否认剖宫产给产妇身心造成的创伤,尤其是对产妇产后子宫复旧和泌乳情况的影响[7]。另外,剖宫产手术需要对产妇实施麻醉处理,手术操作的刺激也会导致产妇产生术中应激以及影响其胃肠蠕动功能,导致胃肠功能减弱,且术后需要长时间的休息与复原,术后排气时间将进一步延长,这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对产妇的恢复无益[8]。所以,必须通过早期快速康复的理念指导剖宫产产妇的术后恢复,尤其是提前剖宫产产妇产后的下床活动时间,配合强化的产后宣教,鼓励母婴接触,促进子宫复旧等,来缩短产妇术后的恢复时间,让其更好更快地投入新的家庭角色,这对产妇的健康及新生儿的成长有重要意义[9-10]。
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剖宫产产妇胃肠功能尽快恢复,经剖宫产影响的产妇多出现术后体力不足的问题,这对其早期活动产生限制,所以术后禁食的时间应打破传统以来术后肛门排气后进食流食饮食的标准,可在剖宫产产妇术后2 h为其提供少量温开水,在其产后4 h适量进食流质食物,这既可以满足产妇产后口渴和饥饿的需求,同时又能缩短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对其尽早排气而恢复胃肠功能有重要作用[11]。再结合产后6 h下床活动,进一步促进产妇胃肠功能的恢复,因此观察组产妇胃肠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拔尿管时间和泌乳始动时间均比对照组产妇更短,可见观察组产妇术后功能恢复更快(P<0.05)。产妇产后常见一系列腹壁、乳房和生殖系统的变化给其机体功能造成影响,早期的下床活动可改善产妇的机体功能,乳汁的分泌量也会逐渐增加,产妇子宫复旧时间更短[12]。因此观察组产妇产后24 h宫底高度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子宫复旧更好。乳汁分泌量也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5 d的母乳喂养率方面,观察组达到了92.00%,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提示与新生儿主动吸乳头相比,产妇自身身体机能的改善,更能产生直接的刺激性效应,有助于产妇体内缩宫素及垂体催乳素的分泌,从而确保乳腺管的畅通,促使乳房部位血液循环,为泌乳量的增加奠定基础,同时也进一步证实早期下床活动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各机能的恢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3-14]。研究中显示,观察组产妇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得益于产妇的早期下床活动,同时配合有效的镇痛处理,确保产妇的身体机能被调动,疼痛感知度有所降低,应激性下降。近年来,医院内发生感染率最高的为泌尿系感染,除了泌尿科的患者发病率高外,还包括其他实施手术治疗且需插导尿管的病例,因此要控制剖宫产产妇泌尿系感染,那么就要尽可能减少留置尿管的时间。即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越短,越能促进产妇产后膀胱功能的恢复,那么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及尿潴留等问题的概率也将降低。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结合剖宫产产妇的情况判断是否提前拔除尿管,缩短拔尿管时间,因此配合早期的下床活动可尝试为产妇尽早拔除尿管,这也是日后关于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利弊的评估方向[15]。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仅发生了1例产后出血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则出现5例产后出血和2例深静脉血栓,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00%,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术后恢复的满意度高达100%,高于对照组78.00%(P<0.05)。
综上所述,协助剖宫产产妇术后6 h进行下床活动,对其产后康复有积极的意义,可缩短产妇恢复时间,缓解疼痛,促进子宫复旧和泌乳量的增加,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