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寸寸山河寸寸金

2024-05-17隗胜楠

新安全 2024年5期
关键词:寸金林则徐山河

隗胜楠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正式形成。国土概念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诗经》起,古诗词中便蕴藏着先人传统朴素的国土观念。随着疆域不断扩大,边界划分逐渐清晰,无数将士文人远走他乡、卫国戍边,为维护国土安全无私奉献,由此产生了无数感人肺腑的伟大诗篇。犯我河山者,虽远必诛。在坚決捍卫领土完整的国土安全意识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中华大地几度陷入各自为政、相互混战的局面。诗人们心怀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展现出捍卫疆土、视死如归的时代精神。“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曹植在《白马篇》中刻画了一位意气风发的英雄少年,寄托自身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的《代出自蓟北门行》颂扬大丈夫为守国土甘愿赴死的高尚情操,令人动容。

唐代作为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的强大王朝,诗词中誓死守卫疆土的意志更加振奋激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斗志昂扬,坚韧不拔。

宋朝积贫积弱,边患不断,涌现出大批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诗篇。英雄岳飞吟出千古绝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诗人陆游发出激越呼喊:“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词人辛弃疾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道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

如此雄心壮志,其核心依旧离不开传统的“忠君”思想。收复失地实为“了却君王天下事”。戍边戍的是天子之“边”,守土守的是“君主”之土。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与时代局限性,但其中体现的守卫国土的坚强意志以及激荡的爱国情怀,对当代维护国土安全仍具有积极意义。

清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人们关于国家版图、疆域、边界等国土概念和主权意识的觉醒。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诗作鲜明表现出了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历史转折中的时代精神。年近花甲,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纵然身处内陆,林则徐仍然十分关心东南沿海战事。“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他直言心中牵念东南沿海的局势,不顾自身境遇挽救民族危难。面对侵略者的践踏,林则徐更感心忧:“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已成头皓白,遑问口雌黄!绝塞不辞远,中原吁可伤。”他不为个人落难而悲伤,反而振臂呼吁民众救国:“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年迈体弱的身体状况,没有改变林则徐对国家领土的忧思牵挂、对外敌入侵的忧心忡忡。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是清末外交家、诗人黄遵宪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面对腐败大清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悲愤无比的诗人写下这首传世名篇。诗人对山河破碎的痛心、对力挽狂澜的期盼以及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振聋发聩,荡气回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后一座高峰,同时是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古典诗人,其爱国情怀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忠君思想,蕴含着强烈的现代性。

历史更替、山河变迁,历代诗词中守卫国土的坚强意志、抗争气概与献身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灵魂。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寸寸山河寸寸金,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

猜你喜欢

寸金林则徐山河
江苏原来有这么多顶级非遗!来认领啦!
誓把山河重安排
万里山河
《林则徐》
山河壮举
万里山河收眼底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on Purchase Decision
林则徐禁烟
An Exploration on the Servicescape Problem of Chinese Oriental City Restaurant in Britain Context
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