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终生的勇者
2024-05-17朱牧谦
朱牧谦
科学家介绍
黄纬禄(1916—2011),自动控制、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生于安徽省芜湖市。黄纬禄从小热爱数学,并且善于思考。1933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在高中毕业考试中数理化成绩皆为满分。1936年,黄纬禄进入中央大学电机系就读。1945年,黄纬禄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赴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不顾同学、同事的劝阻,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建设之路。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成功研制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导弹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人 物 荣 誉
黄纬禄院士是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用生命写就了“导弹人生”,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
1957年11月,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黄纬禄和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开始了共和国导弹研制的征程。
作为导弹的“神经中枢”——控制系统的研发负责人,黄纬禄率领团队从基础学起,从仿制开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开拓性地深入进行原理分析、技术方案设计和各种试验,攻克了导弹飞行中弹体弹性振动等技术难关,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导弹研制之路。1960年,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二号”发射成功。黄纬禄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導弹。
1970年4月,在中国固体燃料潜地导弹研制初期的关键时刻,黄纬禄临危受命。白手起家,自主突破,黄纬禄统筹全国100多家参研单位,一埋头就是十几年的科研攻关。面对研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经过充分论证,他提出了“台、筒、艇”试验方案,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上亿元的研制经费和大量时间,开创了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试验程序。
1982年,潜地固体导弹终于进入了试验发射阶段,但第一次试射却失败了。经过6天的煎熬,科研团队终于查明了失败的原因,并采取了改进措施。顶着巨大的压力,身为总设计师的黄纬禄决定再次发射。1982年10月12日,平静的渤海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以极快的速度直飞蓝天。我国第一代潜地固体导弹“巨浪一号”发射成功,震惊了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主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
1986年,黄纬禄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91年,黄纬禄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院士)。到了晚年,黄纬禄把毕生的研究结集成书,给年轻人留下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90岁时,黄纬禄出版了《弹道导弹总体与控制入门》。2011年11月23日晚,在即将迎来95岁生日的时候,黄纬禄离开了大家。
寻访纪实
清早,细雨蒙蒙。
我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扬州中学院士广场,与伙伴们集合。今天,我们将穿过历史的迷雾去寻访矗立在扬州中学院士广场上的一位院士。
我们在院士广场的浮雕墙上寻找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吴征镒、吴良镛、尤政、祁力群……中队长很快在浮雕墙上发现了黄纬禄院士。他,便是我们今天寻访的对象。
忽然,有同学发现院士广场上矗立着的四座塑像中,有一座就是黄纬禄院士。队员们围拢上去,开始认真地谈论起来:为什么从我们学校毕业的50多个院士校友中,黄纬禄院士能够“站”在这里?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院士展览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在电子屏上查找黄纬禄院士的生平事迹,细心的同学发现他90岁时还出版了《弹道导弹总体与控制入门》一书。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院士书房。在书房里,工作人员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黄纬禄院士的生平事迹。1933年,黄纬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省立扬州中学。听到这里,同学们都很兴奋。多年后,身处盛世的我们有幸成为黄老的校友。90多年的积淀,改变的是从贫弱到富强的祖国,不变的是黄老的科学精神与英雄情怀,是黄老对党和祖国深深的爱。
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黄纬禄院士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科学家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
做学生时,黄纬禄是优秀的学生,高中毕业考试数理化都是满分。工作后,他又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赴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的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为了国家的需要,他走上了导弹研制之路,毅然选择隐姓埋名、远离家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斗,他参与研制的东风系列导弹横空出世,为祖国的天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壁垒、安全的屏障。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只为了祖国未来能越来越强盛。甚至在临终前,他依旧记挂着他没做完的导弹。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给祖国搞导弹研究。”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岁月更迭流转,但那份英雄情怀从未褪色。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穿过岁月的河道,去追寻那份英雄之魂,跟随英雄们的脚步,为了一个更好的时代,一个更繁荣、富强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寻访心得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以黄纬禄院士为榜样,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做一个有信仰、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贡献。—陈韵竹
在这次寻访黄纬禄院士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位科学家的卓越才华和非凡贡献。黄纬禄院士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上。—张佑萱
择一事,终一生。黄纬禄院士从未纸上谈兵,而是求真务实。从无到有,他将岁月融入导弹研发事业。如今中华盛世,四海承平,正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刘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