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与法律教育策略研究
2024-05-17王苛军
王苛军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并推动大学生建立法治观念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并优化法律教育策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学法和守法的社会好公民[1],对于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并推动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观念概述
(一)法治观念的概念和培育重要性
法治观念是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和法治信念融合形成的统筹主体[2]。将法治认知作为基础前提作用于现实问题的发现解决,运用法治情感和法治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支持法律建立健全的相关工作,并以主动作为和积极支持等方式维护社会法律秩序,已经成为当代法治观念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必要举措。聚焦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客观需求,以学校为主的相关方要关注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统筹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认知、培育法治情感、激发法治意识并畅通法治观念应用路径,引导大学生遵从法律、认同法律并自觉维护法律秩序[3]。
从培育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并优化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层面来看,法律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并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首先,受近年来多元文化冲击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和跨国互动等方式接受多元新兴文化,也能够快速掌握全球的最新热点信息。在提升信息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当代文化传媒渠道中也充斥了大量不良信息和负面舆论,可能会使得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认知和情感判断、误入歧途。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必须加强法治观念培育的法律教育,通过法治文化宣传和专业教育强化法治观点进校园的工作成果,有效提升广大师生的法治观念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完善自我人格。
其次,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国家前途命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重视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并通过体系化的法治教育导入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成为大学教育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聚焦法治观念培育的有效法律教育与策略建构,大学要以正常的市场经济维护为出发点,探索大学生法治观念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机制,鼓励大学生激发专业素养参与到法治精神实践的社会活动之中,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起“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1.对法治社会建设的认知不够到位
法治观念是指社会公民对国家法律性质、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的理解维度与应用能力,将法治观念与实践行为融合的国家治理,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理解支持,也需要结合社会整体认知的文化氛围构建与法治观念内化沉淀。
相较于西方的法律教育,我国的大学生法治观念建设相关教育相对薄弱。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新闻等渠道了解到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内容,但是对于法治推进的细节举措、法律规定的详细安排以及个人权益保护的有效方式等了解较少,甚至对于国家法律建设抱有不以为意、与己无关等态度。这一想象的存在不利于建设法治国家并推动社会发展。据市场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活跃的人格群体,具有较强的法治关注度和社会热点追踪好奇心,运用好大学生的社会治理参与积极性并强化大学层面的法律教育,是大学生法律教育文化环境培育和依法治国稳定推进的重要保障。
2.对法治观念的理解不够充分
当前,各级各类大学在针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相关工作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规划,法律教育的大量相关课程安排为公共选修课,呈现出了内容较为单一且授课时间比较有限的法律教育局限性,难以满足提升学生法治观念、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和拓展大学生法治实践的客观需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法律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其教学的深度和难度比较有限。选修类的法律教育课程在日常课程评价和结课评价时,通常采用比较灵活的开卷考试等形式。很多学生为获取学分,并不会在法律教育课程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加以研究拓展,在考试前突击学习即可,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从大学课程建设和法律教育体系建构等层面来看,当前大学生法律教育欠缺法治观念导入和体系深化的正确观念,大学生难以通过薄弱的法律教育体系获取科学完善的基础法律知识,也难以从理论到实践实现法律观念支撑法律实践的有效应用,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法律观念匮乏的不良现象。
3.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不足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广泛群体的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极具活力的重要社会群体,需要通过接受法律教育等方式提升个人的法治认知和行为能力,以高度的法律信仰约束规范自身行为,为推动整体社会 “学法、懂法、用法”的法治建设贡献个人力量。
但是,当代大学生专业教育和思政培育等过程当中,在系统培育法律信仰教育深化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存在法律约束意识淡薄、法律信任感不足、法治信仰不坚定等误区,难以正确理解并应用法律知识。
4.大学依法治校水平不高
大学作为法治中国建设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在将依法治校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改革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渗透法治精神并推动大学法律教育转型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受到传统的专业设置和人治观念影响,部分大学的管理者并未充分认识到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在开展法律教育的过程当中仍高度依赖上级部门的窗口指示和巡查指导,缺乏开展更高质量和更广泛领域法律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部分大学在日常管理时侧重于严格的管控,其部分政策和制度可能侵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校紧密衔接的科学理念,在构建法治教育规范体系和良好氛围方面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大学的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与法治教育的结合点和契合点也比较有限,将现有优质法律教育理论资源应用到实践活动领域的尝试探索比较少,导致了大学依法治校与法律教育融合的氛围并不浓厚。
二、优化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法律教育策略建构
为强化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并优化法律教育体系建构,大学需要紧跟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步伐,增强大学法律教育的教学力量,以理论深化与实践拓展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及其应用拓展能力。
(一)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设置
大学应重视法律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完善,从强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和优化必修与选修课程内容导入等方面出发,重视法学类和非法学类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与工作开展。
学校可以通过调整人才培育体系和优化教学大纲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增强全体学生对于法律教育的重视,将法律教育贯穿到大学育人成才的全过程之中。具体而言,学校需要重视法律精品系列课程的构建,将多元化的法律知识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之中,并将相关教学资源和辅助查询资源上传到学校统一的在线学习网络平台或校内网络共享空间之中,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和体验的需求。借助大学校内网络以及跨校合作培训交流平台,大学也可以探索校内和校外联动的法律教育与法治观念培育互动交流机制,通过开展法学沙龙、法学知识问答、法律讲座互动等多元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完善自我法律知识架构并提升法治观念,真正将法律教育所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实现从法治观念向法治实践的深化拓展。
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编写法律类教材,例如,将法律课程从思政课程体系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也可以组织法学背景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和课题研讨工作,鼓励跨专业学生参与法律相关课题研究之中,从专业源头抓紧法律教育工作。也可以根据各专业特色设置经济与法律融合、行政与法律融合、医学与法律融合,理工与法律融合等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大学生综合立体的法治观念。
(二)营造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开展、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学校应该完善相关的校规校纪,以案例警示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构建起生动活泼且有区域教学特色的法律教育体系,还可以举办法律演讲比赛等。营造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充满趣味和互动性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教育,认同校园管理规则,将个人收获与法治观念培育的理念深化结合起来,发自内心的产生法律的认同感,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维护法律权威的为人处世原则。
培育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营造“学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校园氛围。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依托于校内课程体系优化与理论知识深化的相关科研成果,进一步拓展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法治教育基地建设,邀请社会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前往学校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交流与案例分享,将最新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案例带入校园,帮助大学生从法律知识的社会应用和身边的细节出发形成先进的法治观念,真正实现法律教育与法治观念培养的有机结合。此外,大学也可以通过专项经费设置和拓展活动课时考核等方式,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街头进行普法宣传与法治互动,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自觉掌握遵纪守法的工作路径,强化实践导向的法治观念理解与法治教育,深化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构建法律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搭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平台
大学法律教育要依托于优秀法治教育环境的建构、体系化课程教学推进和实践导向多元活动的开展,以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和好奇探索为重点的法治教育也需要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类大学的重视。
具体到课程教学执行策略方面,大学教师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直接实施主体,可以通过案例学习、跨校交流、学科互动和校企联合等方式,运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和实习实训等教学方式,将更多紧跟时事的社会化法律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之中,帮助大学生通过案例研讨、项目合作等方式树立法治观念、运用法治视角并承担法治责任,以具体的可行机制为指引实现法治知识的学以致用。校园也需要重视法律教育基础资源配套的建设与完善,例如,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普法讲座进课堂,也可以支持师生合作建立公益性的法律协会等,通过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法治相关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创建自主学习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学法、懂法、用法”提供良好条件。
总结来看,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并优化法律教育体系建构,是现代大学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有助于向社会输出更高能力、更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推动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校进程的深度融合。本文关注了法治观念的基本概念及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大学生对法治社会建设认知不到位、法治观念理解不充分、法律知识应用能力不足和依法治校水平受限等问题,建议学校通过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设置、营造良好的法律教育环境并搭建法律教育实践平台等方式,提升法律教育的时效性,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