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4-05-16罗玉彩
罗玉彩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黄石学校,广东 广州 510080)
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结晶。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作为初中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准确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有效的方法路径,高质量推进其融入初中思政课,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初中课堂、进初中学生心和脑的实际成效,同时提升初中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要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很好载体。
(二)为国育才和为党育人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能更好地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坚定不移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党的领导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对相关教材修订工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们要遵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入思政课堂的工作。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的育人之“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作为初中思政课教师,要利用思政课这个重要的党史学习教育阵地,积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为学生传递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和培育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我们责无旁贷。
下面结合教学需要和实践,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的有效路径进行积极的探究。
(一)教学有“道”研先行,找准融合的契合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就要与时俱进,及时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初中道德法治课教材有机融合起来,克服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充实完善教材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所以在精选课程资源的时候要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立足学生实际,重视资源的典型性和适切性,注重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作为初中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和课本教材,找准两者融合的契合点,高质量备好思政课。
例如,九上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我们可以将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入其中,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事例为载体,选取“2023 年7 月10 日广州召开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听证会”为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设置“广州市民通过哪种形式参与民主生活?参与听证会的代表和广州市民积极提意见和建议,对我们参与民主生活有什么启示?广州市交警部门召开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听证会有什么意义?”等设问,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样的融合把抽象的民主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深刻领悟并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既学习宣传贯彻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又落实“政治认同”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合的契合点非常多,备课组要认真研究,进行整理汇总。例如(见下表):
(以上部分关键词、热词摘自2022 年10 月26 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有“道”形式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要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式,采用议题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利用好初中思政课教学阵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努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透、讲活,构筑“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平台。
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结合九上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内容进行融合,进行议题式教学。议题一:我们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①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传承到现在?议题二:多元文化格局下,我们为什么还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延续对正踏上新赶考之路的中国有什么重要影响?议题三:我们应该怎样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①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②我们如何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通过主议题和子议题的设计,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碰撞、建议、接受等过程,让学生带着学科的视角来理解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起到正向价值引导。
初中思政课要做到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发挥双主体作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教材内容,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教学手段要活
其一,课堂活动设计要灵活。初中思政课教师要创新课堂活动形式,用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鲜活内容丰富教学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课堂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渗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在课堂活动中育人。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开展新闻小主播、二十大报告金句解读、二十大党代表故事分享会等课堂活动。教师用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学生喜欢听、听得明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真切地去体验、去感悟课程知识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努力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受学生欢迎的“信仰课”。
其二,课堂语言要鲜活。要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讲准、讲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思政课教师就要创新话语方式,以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的生动性、新颖性、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让小故事承载大内涵。用有意思的话语讲有意义的事情,为学生更好地诠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还可以提炼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如一个中心任务、“两步走”战略安排、“三件大事”、四个“新”、五个重大原则、六个坚持等等,帮助学生去认知和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概况和精髓要义,使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容易入学生的脑和心。
其三,融合信息技术手段要灵活。初中思政课堂要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将红色歌曲、影视剧、短视频、纪录片和网络流行语等有机融入课堂,强化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
(三)拓展有“道”促成长,在实践中明理悟道
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初中思政课倡导的“实践性”指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促进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的品格。初中思政课要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以主题活动为明线,以社会生活为暗线,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1.拓展有“道”——开展主题学科活动
初中思政课要创设一定的形式或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组织丰富的学科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为此,在初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举办非凡十年成就展,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手抄报绘制活动;组织“与优秀共产党员面对面”活动,举办“奋斗新征程做时代新人”演讲比赛,组织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时”思政微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学科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学生的脑和心,提升育人实效。
2.拓展有“道”——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我们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探访身边优秀党员,挖掘党员事迹;走进纪念馆(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了解百年党史……充分发挥这些社会资源的沉浸式教育教学的作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具象化、生动化,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为国为民之志,发奋图强。例如,2024 年寒假,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份“带着广州红色文旅护照去打卡”研学旅行的特色寒假作业。红色文物记录历史,承载着伟大建党精神。学生在打卡的过程中,透物见史,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理解党的二十大的主题。
三、结语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思政课,是我们思政教师的教育使命。我们要立足核心素养,聚焦课堂,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主动宣传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创新形式载体和丰富方法手段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究,高质量备好课和讲好课,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