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客服把人逼疯?》等六则
2024-05-16
AI客服把人逼疯?
AI客服态度非常客气,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很多时候找AI客服反映问题是带着情绪的,但其永远无法感知这种情绪,人与其沟通简直是鸡同鸭讲;更有甚者持续受到AI客服电话营销的骚扰……许多人在购物或日常生活中,遇到AI客服,都有类似体验。在这些情景中,AI客服已经不是提质、降本、增效的工具,而成了无形的“挡箭牌”。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的今天,不只是商业服务领域,几乎所有领域都面临着类似追问:如何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AI客服的“困境”带来的更深层次启示在于:新技术赋能治理与服务的同时,永远不要忽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最真实的需求。在高铁一日千里的时代,许多地方却仍然保留着满足当地群众基本需求的慢火车;当智能设备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关一天手机,深入自然,寻觅乡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快与慢、新与旧、未来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推动新技术和新应用程序等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造福群众。
(摘编自2023年12月22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苏砥/文)
徐卓媛:16岁登上“世界之巅”
“我要登珠穆朗玛峰!”12岁的长沙女孩儿徐卓媛,在一档节目里喊出豪言。4年后,16岁的她以实际行动履行诺言,经过近10小时的艰难攀登,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从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在几年的准备期中,徐卓媛每天都要在双腿和后背绑上22公斤的沙袋,爬5层楼、跑10公里、做10组深蹲……她说:“我很幸运,可以出于喜爱而攀登,但登顶珠穆朗玛峰对我来说,不仅是为了让世界看到我,还是为了让大家能看到我们这一代中国新青年。”
(摘编自2023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号“青年文摘”,佚名/文)
“冰城”爆火,“密码”在于热情和真心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不到3小时,预约人数破4万。元旦3天假期,马迭尔冰棍儿销售量达10万支。城市热门景点和街头小巷都被南方游客“包场”。2023年冬天,“冰城”哈尔滨的文旅市场异常火爆。从冰天雪地的老工业城市,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旅游目的地,背后是哈尔滨把游客“宠”出新高度的热情和真心。史上规模最大的冰雪大世界提前建设、提前开业;游客想拍带月亮的雪景,当地人便用无人机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空升起了一轮圆圆的人造月亮;若游客搭乘热气球升空,可以俯瞰冬季白雪皑皑的松花江、欣赏两岸景色;“非遗”打铁花、驯鹿表演等接连不断……凡是游客想要的,哈尔滨都“掏家底”满足。冰雪旅游创意出新,推动冰雪元素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和游客想要游玩的每个项目中。创意赋予冰雪更多魅力,释放出巨大吸引力,提升许多来自南方的游客的游玩体验。同时,不断刷新着他们对“冬天”的認知。
(摘编自2024年1月3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祝大伟/文)
海涯:白天做金融,晚上写科幻小说
2023年,海涯的作品《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海涯是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2000年,10岁的海涯偶然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读到了两篇科幻小说——刘慈欣的《吞食者》和潘海天的《饿塔》,他称这两篇小说为他的“入坑神作”。2019年,海涯发表多部作品,开始在科幻文学界“开疆拓土”。“那个时候,我发现时隔这么多年,我对科幻小说还有热情。”在科幻小说作家这一身份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海涯是一名银行职员。在工作和写作间来回切换,海渥并未感受到两者的对抗,反而适应了这种状态。海涯说:“我在下班途中,在每天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会仰望一下星空。这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关、互不干涉的平行世界,但现在,这两个世界融合了,理想照进了我的现实世界。”
(摘编自2023年10月30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王宁/文)
徐文茜:“万吨大驱”操舵手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海军南昌舰党委“时代楷模”称号。现役南昌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万吨级导弹驱逐舰。95后女兵徐文茜是南昌舰的操舵手之一。第一次出海,徐文茜吐得天昏地暗。为了克服晕船难题,徐文茜会拎着垃圾袋值班。“晕,没问题;吐,没问题。吐完之后,继续值班。”通过一次次执行出海任务,徐文茜内心变得异常坚定。徐文茜表示,每一次执行任务,当自己驾驶的“移动国土”正在外海正常航行,有外军挑衅,和他们纠缠时,家国情怀瞬间就被激发,“干就完了”。“我至少要让我的父母、朋友放心。国家边防、军舰、领土在我们身旁,无论我们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入列海军以来,南昌舰远航白令海,战巡太平洋,航行十多万海里,圆满完成重大任务10余项。全体南昌舰舰员以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战斗姿态,描绘出中国海军挺进深蓝的壮美航迹。
(摘编自2024年1月15日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古兵/文)
甲骨文火了
从00后讲解员编排甲骨文形体舞,到演绎甲骨文的广播操在校园流行,再到破译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甲骨文频频引发关注。互联网时代丰富的传播手段,让刻印着民族精神“密码”的古老文字,成了鲜活的知识,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但由于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甲骨文被不少人看作“无用之学”,殊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从读懂最早的疾病、气象记录,还原鲜活的历史图景,到为汉字的演变寻根溯源,深化文字学、语言学研究,再到探寻中华文明源头,解读“何以中国”的深层“密码”……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让更多人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感受到力量,恰恰需要这样的“无用之学”。期待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得其门径而入,成为“为往圣继绝学”的后备力量,为学科发展、文化传承注人生命力。
(摘编自2023年1 2月25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石羚/文)
(萤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