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忧与乐
2024-05-16陈恒舒
陈恒舒
颜回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樂”,还有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这些都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忧乐观,这是历代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这篇《贫乐庵记》,同样是探讨忧乐观的,而且谈得相当具体。
庵名“贫乐”,用的是《论语》中的典故——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不错,但是更高的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这位三休道人把自己的“贫乐”阐发得淋漓尽致,甚至面对“先生亦有忧乎”的提问,都可以得意地回答:“乐天知命,吾复何忧?”
可耶律楚材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君子无论处于富贵还是贫贱都是“忧乐相半”,纯粹的忧或纯粹的乐都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得志,与民由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乐;但这时责任也是特别重大,整天临深履薄、宵衣旰食,则是忧。“不得志,独行其道”,远离给人招致祸患的财富和权势,是乐;但这时并不能忘情于天下,还得嗟叹流俗大众尚未开化,悲慨圣人之道日渐不传,感喟世界之大无人懂我,则是忧。这番分析,可以说是相当全面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忧乐观有个大前提,就是“君子之学道也,非为己也”。为的是什么?是“兼善天下”!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果人人都“或鼓琴以自娱,或观书以自适”,天下将会是什么样子?说到底,这是一种超越自身利害得失的忧乐观,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体现。耶律楚材生逢乱世,写作本文的前一年,蒙古攻破金国都城(燕城),他以降臣身份被成吉思汗招入麾下,辅佐两任君主,制止杀戮,恢复文治,在政治上建树甚多。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践行了自己的忧乐观。相比之下,“乐天知命,吾复何忧”的回答,显得多么自私,抑或是多么矫情!
最后说说这位三休道人。其人生平无考,让人怀疑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出于假托。“三休”典出唐司空图《休休亭记》,后来成为退隐的代称;他对“贫乐”的阐述,颇有些道家避世哲学的意味(“道人”的身份也暗示了其价值取向)。或许,这就是耶律楚材为表达自己的抱负而树起的一个靶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