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时间
2024-05-16刘志坤
刘志坤
唐传奇《枕中记》中,少年卢生自叹人生不畅,会神仙术的吕翁就取青瓷枕助卢生入睡。卢生在梦中先娶清河崔氏女,再举进士登第,直达人生巅峰。所生五子,姻媾皆天下望族。八十多岁,“薨”。此时卢生梦醒,见吕翁于旁安坐,店主家的小米饭还没煮熟呢!梦中走完一生,醒来却发现一顿饭还没做好,这其实和“天上一日,人间百年”的浪漫想象殊无二致,都是讲故事的手法。但我们仍想追问,从一生到一顿饭,从百年到一日,叙述者为什么要让时间凭空“消失”呢?这里需要先了解两个概念——“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简单地说,“故事时间”指故事原本发生的时间,“文本时间”指作者叙述故事所用的时间。两者本应同步(事实上很难实现),有些叙述者却通过故意改变频率来讲述故事,让时间“消失”,使故事更生动,情感更强烈。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秸之。采采芣苢,薄言颧之。
注:①[芣苢]车前子。古人认为其子可以治女性不孕和难产。②[薄言]薄,发语词,含有勉力之意。言,语气助词。
《芣苢》是叙事诗。诗人选取六个动词,交代出妇女采集茉莒的一晌行踪,无一字说到心情,无一字说到环境,但就是能让人如至平原郊野,目睹和风丽日,通体愉悦。这就是文本叙述的魅力。
通解诗意,开篇好像在大声呼告:来采茉莒啊!快点采在手中。看那棵芣苢,它的子都脱落在地上了,眼尖的妇人们连忙拾了起来。再看那棵芣苢,它的子还在梗上,妇人们跑去一把将其捋下:手里的芣苢越采越多,马上握不住了,于是妇人们用衣襟把它们兜起来。到了回家的时候,她们就把装满芣苢的衣襟用腰带扎紧。
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不认同《芣苢》的主题是劳动的颂歌,他说将芣苢的子兜人腹前衽中,极可能是在暗示妇女的受孕与坐胎,这首诗更像是描写祈子的仪式。如果这种观点正确,那么这首诗的“故事时间”就基本等于“文本时间”。舞台上的巫术表演被诗人细致地记录下来,我们也因之领略到先民的心声。
黍离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平王东迁洛邑,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体现在《诗经》里,就是其诗不称“雅”而称“风”。据《毛诗序》,此诗或是周大夫行役至镐京,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于是悯周室颠覆,發为浩叹:“知我者皆知我心烦忧,不知我者以为我另有所求;苍天哪,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哪!”后代诗人每逢家国巨变,常会从这首诗中汲取灵感,抒发伤悼之情,可见其影响之大。
这首诗分三章,除“苗”“穗”“实”和“摇摇”“如醉”“如噎”等词语外,其余完全相同。在诸多注译版本中,余冠英《诗经选》对每章前四句的翻译最有神韵:“黍子齐齐整整,高梁一片新苗。步儿慢慢腾腾,心儿晃晃摇摇。”“黍子排成了队,高梁长出了穗。步儿慢慢腾腾,心里好像酒醉。”“黍子整整齐齐,高梁长足了米。步儿慢慢腾腾,心里像噎着气。”
这首诗文字极为省净,“文本时间”自然也不长,但从出苗、抽穗,再到结子,诗人几乎将高梁的生长期完整展现,于是“故事时间”就这样被拉长,诗人之彷徨无依、孤独哀苦,随着时间流逝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浓重。眼光独到的朱熹看到了这一点,于《诗集传》里引刘安世的话说:“常人之情,于忧乐之事,初遇之则其心变焉,次遇之则其变少衰,三遇之则其心如常矣。至于君子忠厚之情则不然。其行役往来,固非一见也。初见稷之苗矣,又见稷之穗矣,又见稷之实矣,而所感之心终始如一,不少变而愈深,此则诗人之意也。”从“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诗歌,正是了解“诗人之意”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