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的困境及对策

2024-05-16魏红梅阙云丹陈璐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魏红梅 阙云丹 陈璐

摘要:县域普通高中振兴发展是服务乡村振兴和促进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采用自编问卷对Y省“十四五”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现状调查发现:当前Y省县中优质生源持续流失,“掐尖招生”更为隐蔽化;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乏力,高学历教师流失比例高;办学条件保障不健全,城乡鸿沟持续扩大;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困难,县中学子“出口”质量低。对此,需通过切实加强管理责任、选优配强师资力量、补齐资源短板、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等优化路径,聚力县中高质量发展,提升县中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县域普通高中;县中振兴;县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2-0024-08

一、问题提出

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是指由县、县级市举办的普通高中,县中教育质量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阻断县域农民子女的贫困代际传递、维护教育公平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县中曾经创造了人才培养的教育奇迹,曾出现一批县中高考成绩领先于部分城市高中的现象,改变了许多乡村学子的命运。但在城市化、市场化进程推动下,加之效率优先的等级化学校管理制度的推波助澜,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等教育资源逐步向中心城市聚集,县中出现了明显的“塌陷”现象和发展危机,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县中怎么办”引发社会关注。

对于“县中塌陷”问题,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趋势下,县中生源发生重大变化,优质生源大量流失成为困扰县中发展的突出难题。有学者认为,优质生源流失是当前“县中塌陷”恶性循环的起点,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理性选择、盲目跟风的社会风气、恶性招生竞争引发对本地教育的误解都是导致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2]。二是县中教师流失造成县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塌陷”,进而影响学生的流动方向。有学者基于教育公平理念,从内外部环境变化、教师分配制度变化等历史因素,城乡差序加剧、超级中学吸附等社会因素,薪资不高、福利待遇偏低等经济因素,发展平台匮乏、职业机遇受限等个人发展因素挖掘县中教师流失的深层原因[3]。三是县中资金短缺,教育资源薄弱,难以为县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有学者实地调研发现,城市学校较县中拥有更完善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成为绝大部分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家庭较为富裕的家长和学生的优先选择[4]。四是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固化,应试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高等教育入学质量下滑。有研究表明,与地市级高中学生相比,县中学生获得“双一流”高校本科入学机会的概率显著较低,在竞争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时也处于相对劣势[5],导致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学生送到地市级高中就读。

为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更好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和县中育人方式改革,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1年12月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县中提升计划》)[6],提出从“破解县中优质生源流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薄弱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个方面入手为县中“强筋壮骨”,激发县中办学活力,促进县中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时隔两年,县中在生源、师资、硬件、保障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与成效?有何困境与挑战?基于此,以Y省部分县中为样本,通过实证调查,全面呈现县中振兴的现实境况,厘清县中振兴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更具可行性的建议,助推县中振兴实施进程。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政策实施现状调查大多用座(访)谈与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课题组结合《县中提升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Y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Y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Y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设计了3份调查问卷与2份座谈提纲。3份调查问卷分别针对校长、教师和学生。校长问卷包括生源流失情况、招生改革情况、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托管帮扶情况、教育教学质量情况;教师问卷包括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等人口学变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福利待遇情况、选课走班实施适应情况等;学生问卷包括学生到校类型、中考全县排名等。2份座谈提纲一份面向财政、编办、人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份面向校长,内容包括县中总体发展情况、教师整体结构情况、教师招聘情况、教师流动情况、教师培训情况等。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2023年5—6月在Y省部分县城与乡镇的20余所样本县中进行调研,包括与县领导、县教体局领导座谈,对校长、教师代表进行访谈,并深入高中课堂、食堂、宿舍、图书馆等进行走访。在正式座(访)谈前,调查组先将座(访)提纲以书面形式发给调研对象,在征得调研对象同意后,对过程进行录音,以方便后续分析。此外,调查组以问卷星的形式向樣本县中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获取县中学校领导有效问卷26份,教师有效问卷532份,学生有效问卷4343份。

三、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的现实困境

国家战略层面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予以县中发展高度重视与关注;当前,县中亟待重振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满足相对落后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迫在眉睫。《县中提升计划》实施近两年来,Y省县中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旧问题”没有解决,且滋生了一些“新问题”。

(一)优质生源持续流失:“掐尖招生”更为隐蔽化

稳定良好的生源对于县中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调查发现:《县中提升计划》提出“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稳定县中优质生源”后,Y省的本地区公办民办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超级中学、民办高中“跨区域掐尖”的招生乱相得到有效遏制,各地优质生源离开本地到省会城市或外地高中就读得到进一步规范,中考成绩排名靠前的考生留在本地就读高中的比例也有所提高。但优质生源仍然持续流失,并产生新的流失倾向。

1.县域内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分层固化

当前,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政策大都是将市域内高中划分为不同类型和层级,分批次分阶段进行招录,由此形成的固定差序化规制,固化了城市重点高中和县域重点高中、县域重点高中和农村薄弱高中的生源质量差距。调查显示:县中中考1000名以外的学生占比为54.2%,501名到1000名的学生占比为28.6%,前500名的学生仅占17.2%,这意味着排名靠前的学生多数都没留在本县。以生源为代表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之后,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学校间差异开始逐渐固化。一位高中校长这样评价生源的固化:“对于一所高中而言,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不足以弥补生源之间的差距。”并且在“以分数评学校”的背景之下,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大众对于学校的评价也逐渐“阶层化”。

2.优质生源持续流失且存在低学段隐性流失现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形成了省会、地市、县城、村镇四级结构,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教育机会时,追求逐级向上发展,以求实现阶层跨越。近年来,虽然县域优质生源在各类政策的严格规范下流失有所减缓,但流失数量依旧较大,县域中考前50名的优质生源流失比例一直在60%左右。校长们普遍反映:“在流失生源中,有60%以上的学生流向了周边教育强市,其余流向了本市市直中学。”教育强市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并没有减退,部分优秀学生流失提前到初中甚至是小学高年级阶段,家长们通过购买学区房等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选择市直或市外优质学校就读。总体来看,虽“跨区招生”“掐尖招生”得到有效遏制,但市域内的统筹招生又滋生了优质生源流向市直高中的新问题,县中优质生源流失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治理。

(二)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乏力:高学历教师流失比例高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县中振兴的根基。Y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扩大县中教师编制供给、发放安家費和人才引进费、提供过渡性住房、实施“名师工程”“英才计划”等有效举措,为县中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县中优秀高校毕业生“引不进”、新进教师“教不好”、老教师工作热情减退、高学历教师“留不住”等问题根深蒂固。

1.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

队伍结构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表征之一[7],教师队伍结构不稳定直接导致县中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根基不牢。调查显示:Y省县中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大体呈“倒三角”样态,青年教师补给不足;性别结构严重失衡,30岁以下的教师男女性别比达到1∶5.7,新招男性教师比例仅占10%左右,由此引发的婚育问题间接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学历层次有待提升,研究生学历教师仅占4.51%,很难招收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65.04%的教师来自非“双一流”师范院校。此外,Y省县中教师招聘由市级单位牵头,学校作为用人主体缺乏自主权,导致新进教师与学校实际需求匹配度低。特别是新高考改革以来,紧缺学科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物理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理科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心理健康教师缺乏专业性,一定程度上出现“缺的人进不来,进来的人不适用,不合适的人退不掉”。教师公开招聘时间滞后,其他地区挑选完优秀师资之后,才轮到县域学校,导致县中无法招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教师,极大制约了县中高质量发展。

2.新老教师专业发展受限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县中教育提质增效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调查反馈可知,目前Y省县中教师专业能力相对薄弱。一方面,新教师专业能力薄弱。县中教师82.95%是通过公开招聘入职的,访谈对象表示:不少公开招聘的教师“不懂教育,不会教学”;即使是通过人才引进招录的高学历教师,很多也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经验。虽然样本县中所在县经常开展校本研修、教师培训等以促进教师快速实现专业成长,但是这些举措往往与教师培养体系不配套、与教学实际需求脱节,新教师难以快速适应从“师范生”到“一线教师”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老教师职业倦怠明显。部分老教师由于学历和环境等原因,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在应对新课改带来的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等方面普遍能力不足。此外,县中教师职称晋升空间狭窄,大量教师直到退休也难以评上高级职称,老教师面临着工作成就感低、工作热情消减等问题。

3.县中教师职业吸引力低

教师薪资待遇与工作付出不对等、考核任务压力大影响了县中教师工作稳定性与积极性。当前,Y省部分县中教师离职率高,流动性大,特别是通过人才引进入职的高学历人才,往往只是把县中作为自己流动的跳板,只要有机会就会离职去市区、省会的高中或者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县中;外省教师满5年服务期后很多都会回到原籍。此外,县中教师基本上每天都要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1点,工作量大。比下,没有乡村补贴,导致县中教师收入低于乡村教师;比上,与市区高中教师的课时津贴差距过大。学校还将非教学类的表格填报等行政工作施加到教师身上,使得教师难以专心从事教学,身心俱疲。

(三)办学条件保障不健全:城乡鸿沟持续扩大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调研发现,Y省各地普遍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关于高中教育经费的各项规定,对县中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县中作为办学主体也积极通过申请债券资金、鼓励社会和校友捐赠等方式获取资金,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样本县中均已实现互联网、校园安全监控全覆盖,引入智能化教学辅助系统、智能化学习评估系统,教师大都掌握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但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县中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1.县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

“以县为主”的财政投入制度使县级财政承担着县中教育管理和教育支出的主要责任,县中的中央常态化支持资金有限且分配权在市级,县里往往会集中全县资源重点建设一两所高中,进一步拉大校际差距。调查显示,县中80%以上的财政拨款由县级政府承担,县级财政投入责任过重,几乎所有的校长都反映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维修维护经费不足,地方配套经费无法到位,学校在资金使用、津贴发放等方面缺乏自主权”等问题。经济落后可以说是县中振兴遇到问题的根本原因[8]29。此外,76%的县中学费标准都未实现动态调整,事业费收费标准偏低,学生公用经费只能保障基本运转,学校办学经费压力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2.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落实

为补齐县中办学条件短板、加快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县中提升计划》提出“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各省(区、市)要指导市县‘一校一案制订本地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确保如期完成县中标准化建设。”但是Y省各地并没有明确的县中标准化建设标准,县域内校际差距加大,经济落后地区的高中办学条件薄弱,出现学校硬件设施资源的短缺甚至匮乏现象。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实验器材与设施等难以完全满足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大数据的应用水平较低,不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进一步扩大与城区中学的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优秀师生流失。

(四)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困难:县中学子“出口”质量低

以“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为特征的新课改,要求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生涯教育,使学生能追求全面、多元、个性化发展。调查发现:Y省县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样本县中已全部按照“3+1+2”新高考模式指导2022年秋季入学学生完成选课;大部分教师能基于情境、问题导向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课堂教学,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近三年来样本县中毕业生本科升学率整体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但是重本率(“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却持续下降。

1.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受阻

新高考改革强化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切实将价值取向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但部分县中仍信奉原有的“高分奇迹”,使用按部就班的满堂灌教学形式[9],追求知识量的积累,长时间进行大量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忽视对学生心理情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思维不够开阔、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县中教学质量。

2.选课走班实施条件先天不足

选课走班是指在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的前提下,基于学力差异和兴趣差异[10],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走班上课。选课、走班、选考制度的实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改革。但是,样本县中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设计的6种选课组合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同时,调研表明,认为走班实施情况效果一般的教师占比为60.15%,教师反映在走班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班级管理难度增加、作业分层设计难度大、个性化教学难度大、学生评价难度大等问题。

3.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性不强

资深教师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脑海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学以讲授、板书为主,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教育理念的学习、信息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为欠缺。青年教师虽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表现积极,但是受高中阶段升学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流于形式,在学生学习质量与听课体验的提升上收效甚微。

四、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的应对之策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县中的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和阶层流动,办好县中教育,让实现脱贫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高中教育,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11]。规划是蓝图,成效取决于怎么落实,对各县(市)来讲,只有思考并解决好招生如何改革、师资怎么补充、经费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提高等具体问题,才能让县中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一)切实加强管理,防止生源“合法化流失”

《县中提升计划》把优质生源流失放在问题的首位,又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坚持源头治理”,在重点任务中强调“深化招生管理改革”。招生管理可谓是解决优质生源流失问题的关键招数。

1.规范招生管理,防止“合法化流失”

招生政策一直是影响生源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严格落实属地招生政策、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对部分高中存在的“掐尖”行为从制度上加以禁止,并优化招生批次,划分市域学校招录比例,防止优质生源“合法化流失”。其次,深化招生方式改革,学习沿海发达地区以“一依据、一结合”(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制度架构的中考改革,破除唯分数论[12],创建监督有力、规范有序的综合评价招生评价方式。最后,将地方专项计划实施对象扩大到有本省农村户籍的考生,或鼓励“双一流”高校积极探索针对县中的自主招生政策,提升县中学子与大城市学生同台展示和竞争的机会。

2.发挥榜样作用,打破“从众效应”

学生与家长的跟风心理会进一步加剧县中生源的流失,其實有些家长不想把学生送到“超级中学”去,但是当离开县中是整体趋势时,学生就会被带动离开县中。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成立控制生源流失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负责,其他领导分工负责,深入一线开展调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县中管理人员、党员干部以及骨干教师等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不违反招生政策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子女在本校就读,并动员教师子女在本校就读,以构建优良的生源生态。

(二)选优配强师资,优化职后培养体系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县中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协调的高质量教师队伍[13]。

1.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师资队伍整体优化的前提在于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一是建立部属师范大学每年为县中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补充县中教师的机制,同时实施“固本计划”,从县中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部属师范大学学习,以定向就业的形式为县中输入高层次人才。二是将人才引进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级,由县级人事部门、人社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等根据县中实际需要制定引进条件,根据县中实际需求,配足紧缺的学科教师。三是通过签订帮扶协议,与高校合作培养教育博士、教育硕士;聘请退休特级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自主培养各学科的精兵强将,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2.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严格落实教师培训经费要求,设立县中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强化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其次,提升教师培训机构质量,培训内容与课程设置应广泛征求学校意见,提高培训供给与教师需求的匹配度,提升培训成效。再次,创新教师培训方式,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实施跨区域合作、组织团队研修、开展名师工作室分享等方式,促进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开展“师徒结对”,名师指导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指导一般教师,形成稳定的教师发展梯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3.筑巢引凤,完善晋升增薪制度

福利待遇是一种外在的权利保障,是教师自我身份认同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前提条件[14],完善、有效的晋升增薪制度是激发教师积极性的根本措施[15]。一是优化职称评聘方式,实行中级职称县中自主评审,增加县中中级职称岗位。二是探索在市域层面统一管理、统筹使用高级职称指标,让符合评审条件的教师统一申报、统一评审,打破“一评定终身,一聘定终身”的岗位管理模式。三是通过提供安家费、提升年度激励基金、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等方式留住优秀教师[16]。四是采用情感治理的方式,主动关心教师的精神状态,适当减轻教师负担。

(三)补齐资源短板,缩小资源配置差距

从表面上看,县中面临的是优质资源流失、教育质量下滑、社会认可度下降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极分化和总体资源布局不平衡等作用的结果[17]。仅靠行政力量阻止师生流动难以治本,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教师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条件,才是提升县中价值、增强县中吸引力的根本措施。

1.提升县中教育统筹管理层级,加快县中标准化建设

我国教育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有效缩小城乡、校际教育投入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保障教育公平[18]。一方面,适时上调县中管理层级,积极探索建立以地市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将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的县中倾斜,以缩小由城区与县域间财力差距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另一方面,加快县中标准化建设,补齐县中教育资源短板,营造良好的硬、软件教学环境,硬件包括寝室、教室、食堂、图书馆、运动场、信息化设施等,软件包括学校制度、文化、学习氛围等,让教师、家长、学生认同并喜欢上家门口的县中。

2.健全县中经费投入机制,减轻县中经济负担

县中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省、市、县等多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优化各部门经费的分配比例可以减轻县中财政的负担[8]30。市级政府部门要对全市的县中发展负起直接责任,结合财力状况、办学需求等因素优先大力支持县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化发展,助力县中教育改革。同时,学费是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学校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19]。要建立学费标准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培养成本确定学费标准。

(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助力县中学子全面发展

县中振兴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1.打破传统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县中不能培养“做题家”,要将以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培养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教学模式,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这样县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打破以升学率为主的发展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县中学生更加适应高校多元化的培养和评价方式,提升县中学子的竞争力。

2.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探索学生培养新路径

考虑到县中学生知识面较窄、社会认知较浅,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开设“人生规划”课程,如高一开设“生涯规划指南”“选课指南”课程,高二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评价”,高三编制“高考填报志愿手册”等,为学生生涯规划领航掌舵。二是开设“自我超越”课程,可举行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成长心连心”感恩教育活动、组织线上+线下“父母大讲堂”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我爱我家”报告会等,力求营造良好的迎考氛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

3.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县中要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就要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其一,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知识、学习方法,提升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将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应用于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学科教学,将理科的抽象知识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突破理科学习难点。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史新茹.振兴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的公共政策选择[J].人民教育,2022(Z1):67.

[2]吴秋翔.从“县中塌陷”到县中振兴:高考专项计划如何改变县中困局[J].中国教育学刊,2022(2):9-10.

[3]冯凯瑞,常顺利.从政策扶持到发展驱动:县中教师流失的致因及治理[J].教育科学论坛,2022(25):60-61.

[4]张志勇.国家教育治理视野下的县中教育振兴路径[J].教育学报,2022,18(5):75.

[5]郭丛斌,朱昱治,祝军.县域高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硕士入学机会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4):105.

[6]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21-12-16)[2023-08-10].http://www.moe.gov.cn/YrcYite/A06/Y7053/202112/t20211216_587718.html.

[7]郑永和,杨宣洋,王晶莹,等.我国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影响与建议:基于31个省份的大规模调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4):17.

[8]李振文.县域普通高中振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23(3).

[9]何志雄.县域选课走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21(23):55.

[10]褚宏启.把因材施教进行到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小学管理,2023(4):41.

[11]张志勇.深刻认识县中振兴的战略格局意义[J].中小学管理,2022(2):1.

[12]杨振峰.让学校回到应有的样子——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基础教育,2023(5):29.

[13]谭君艳.让内涵发展成为县域民办高中振兴的强力引擎[J].湖南教育(D版),2023(7):51.

[14]刘皛.乡村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尊严及其结构性困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2):90.

[15]庞丽娟,杨小敏,金志峰,等.构建综合待遇保障制度 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J].中国教育学刊,2021(4):39.

[16]刘翠苹.大力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发展[N].协商新报,2023-02-03(4).

[17]张挨平.深化改革,化解县域高中办学困境[J].陜西教育(综合版),2023(Z2):76.

[18]霍翠芳,王洁.多源流理论视域下“县中提升计划”政策动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3(19):9.

[19]吴晓璐.新时期江苏省普通高中学费调整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1.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23-11-29

作者简介:魏红梅,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阙云丹,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陈璐,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