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一个戴罪的功臣》阅读

2024-05-16粱衡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2期
关键词:功臣林则徐伊犁

粱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烈火,就被发配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封建皇帝作为最大的“私有者”,总是以天下为私。道光帝在禁烟问题上本来就犹豫,大臣中也分两派。我推想,是林则徐那篇著名的奏折,指出若再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中原将“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狠狠地击中了他的私心。他感到家天下难保,所以就鞭打快牛,顺手给了林则徐一个禁烟钦差大臣的名号。林则徐眼见国危民弱,就出以公心,勇赴重任,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他太天真,不知道自己回不回,鸦片绝不绝,不是他说了算,还得听皇帝的。果然他上任只有一年半,1840年9月,就被革职贬到浙江镇海。第二年7月又被“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就在林则徐赴疆“赎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他以诗言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前两句刻画出他的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后两句道出了他的牢骚与无奈。

林则徐在广东和浙江镇海被革职时,当地群众就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懑。他们不管皇帝老子怎样说,怎样做,纷纷到林则徐的住处慰问。人数之众,阻塞了街巷。他们表达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朝廷的抗议。林则徐治水之后又一次遭贬,中原立即发起援救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林则徐自中原出发后,一路西行,接受着为英雄壮行的礼遇。不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争着迎送。山高皇帝远,民心任表达。1842年8月21日,林则徐离开西安,抵兰州,过甘肃,到乌鲁木齐,地方官员无不热情接待。經过四个月零三天的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伊犁。伊犁将军布彦泰立即亲自到寓所拜访,送菜送茶,并委派他掌管粮饷。这哪里是监管朝廷流放的罪臣啊,简直是欢迎凯旋的英雄。

现在等待林则徐的是两个考验。

一是恶劣环境的折磨。当他从乌鲁木齐出发,取道果子沟,进伊犁时,大雪漫天而落,脚下是厚厚的坚冰,无法骑马、坐车,只好徒步,蹚雪而行。林则徐到伊犁后,“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

二是脱离战场的寂寞。林则徐是一步一回头离开中原的。走到酒泉时,他听到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国事艰难。他在致友人书中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本来封建社会一切有为的知识分子,都希望能被朝廷重用,能为国家、民族做一点儿事,这是有为臣子的最大愿望,是他们人生价值观的核心。现在剥夺了这个愿望就是剥夺了他的生命,就是用刀子慢慢地割他的肉。虎落平川,马放南山,让他在痛苦和寂寞中毁灭。

“羌笛何须怨杨柳”,“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他在季节变换中咀嚼着春的寂寞。林则徐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为历史坐标点的人物。禁烟的烈火仍在胸中燃烧,南海的涛声还在耳边回响,万里之外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作无奈的抗争,而他只能面对这大漠的寂寞。

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早点儿被朝廷召回。这时林则徐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的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他写信说,“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此事定须终止,不可渎呈”。如今这些信稿还存在伊犁的纪念馆里,翰墨淋漓,正气凛然。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二十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林则徐带头示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历时四个月,用工二百一十万。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一百二十多年。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

林则徐在北疆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皇帝又派他到南疆去审察荒地。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由伊犁出发。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厢簸似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则立即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举。他以罪臣之分,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做了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他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土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汉族、维吾尔族群众无寸土可耕,就是驻军修营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几十文钱,百姓埋一个死人也要交银数两。土王大肆截留国家税收,数十年间如此横行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此咽喉要地,实边防最重之区,无田无粮,几成化外。”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亩耕地分给当地汉族、维吾尔族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汉族、维吾尔族“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必须互相和睦,畛域无分”。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制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有了生计,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揽了一件“闲事”啊!恰这时朝廷赦令亦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和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个功臣。

(节选自《梁衡散文》,作家出版社2023年3月版,有校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空顺序,运用第三人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林则徐的罪与功,表现了林则徐跌宕起伏的人生。

B.“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历时四个月,用工二百一十万”“一直使用了一百二十多年”“新增六十九万亩耕地”,这些数字的运用,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增强了林则徐是功臣的说服力。

C.“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分之举”“林则徐还做了一件更加‘非分的事”,贬词褒用的手法,使褒奖与赞美之情表现得更加突出。

D.文章多次写了在林则徐被贬西行途中,官员、民众对林则徐的态度,从侧面表现出他的功绩之大,表明一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当他把自己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就会被社会所承认。

2.文章写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经受的两个考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文章题目《最后一个戴罪的功臣》。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B项,“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这里运用数字意在表现林则徐身体受到恶劣环境摧残后的惨状;“历时四个月,用工二百一十万”,这里数字的运用主要强调修建“林公渠”用时之长,用工之多,工程浩大。这些和林则徐是功臣并没有直接联系。

2.①表现林则徐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到达伊犁后的艰难处境,为下文写他不计个人得失,在新疆为国建功做铺垫。②与他建立的功业形成对比,突出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英雄情怀和形象,突出文章主旨。(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

3.①制造矛盾冲突,设置悬念。“最后一个戴罪的功臣”——何人何功何罪?既是“功臣”,为何“戴罪”?为何是“最后一个”?这些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凸显文章主旨,表达褒贬态度。“最后一个戴罪的功臣”,核心词是“功臣”,表达了作者对林则徐功绩的肯定、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清末昏庸的统治者的愤慨和批判。(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

猜你喜欢

功臣林则徐伊犁
雷厉风行的功臣——李靖
《林则徐》
灭害功臣
林则徐禁烟
伊犁书
泥土中的功臣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伊犁之旅
丝绸之路与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