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化”
2024-05-16华雪莹
华雪莹
艺术与化学本就密不可分。绘画的颜料从成分上看,是化学;从表现上看,则是艺术。从古至今,画家们利用各种各样色彩艳丽的颜料,在人类艺术文明的宝库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珍品。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中大部分为黑色白描,但桥上的人物是有颜色的。在那个时代,中国画家在绘画时使用的颜料主要有三种:一是矿物颜料,如朱砂、雄黄、石青、硫黄等,用于绘制红、黄、蓝、绿等色彩;二是植物颜料,如茜草、藤黄、蓝靛、墨等,用于绘制红、黄、蓝、黑等色彩;三是动物颜料,如龙涎、象牙黑等,用于绘制黑、白、灰等色彩。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清明上河图》中使用了以上多种颜料,如石青、雄黄、硫黄、茜草、藤黄、龙涎、象牙黑等。这些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颜料,具有鲜艳、明亮的色彩,以及稳定、耐久的特点。除了以上几种颜料,张择端在绘画时还使用了金箔和银箔等金属材料,为画作增添了更多的光泽和立体感。
我国使用绘画颜料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南仰韶村发掘的著名彩陶上,绘有红黑相间的彩色图案,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彩色颜料进行绘画了。经考证,当时使用的黑色颜料是炭粉,红色颜料则是赤铁矿——古代的人们把它叫作红赭石。
后来,人们在自然界中又发现了一种红色的颜料一朱砂。它的颜色比红赭石更加鲜艳夺目。朱砂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硫化汞。由于它的色彩绚丽夺目,颜色经久不变,所以备受中国古代画家们的珍爱。一般情况下,在书画上盖章所用的印泥也是用朱砂制成的。不少存世的中国传统字画,虽然距今年代久远,画纸已变色泛黄,但上面的印章依旧鲜红。
提到敦煌,一定绕不开飞天。敦煌壁画里婆娑起舞的飞天场景令人如痴如醉,可美中不足的是,那些仙女的面庞和肌肤大都是灰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画面上的灰黑色物质是硫化铅。不过,当初涂上去的可不是硫化铅,而是一种有名的白色颜料——铅白,即碱式碳酸铅。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所涂之处,可以说是白得刺眼。由于敦煌壁画长期受到空气中微量硫化氢气体的腐蚀(动植物在死后腐烂时常会产生硫化氢气体),壁画的颜色逐渐由耀眼的白色变成了灰黑色。
与“黑脸”飞天类似的情况,在欧洲的美术馆中也曾出现过。意大利的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画面上的天空并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蔚蓝色,而是翠绿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是由于古代的画家所用的蓝色颜料是一种叫作“铜蓝”的矿石,它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铜和硫化亚铜。铜的这两种硫化物的性质都不稳定,在空气的作用下,会慢慢变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于是,本来“蓝色的天空”逐渐变成了“绿色的天空”。
更为神奇的,是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花费十数年的心血.精心创作的巨幅壁画《创世纪》。在这组奇珍异宝般的壁画中,有一幅具有“特异功能”——它可以相当准确地预示当地天气的变化情况。当地人发现,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逐渐隐退,并转变成艳丽的蓝色,那么即使当时的天气是云雾缭绕、阴云密布,人们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出门,并且不用带雨具。这是因为,过不了多久,天空必然会云消雾散,艳阳高照。反之,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了。久而久之,罗马城里有不少人对该名画的“特异功能”推崇备至,在出门前不是听当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而是打电话询问一下壁画的颜色变化情况。
原来,由于偶然的原因,米开朗琪罗所用的颜料之中,混进了二氯化钴。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钻为红色,而无水二氯化钴则显现为蓝色。每当要下雨时,由于空气湿度变大,壁画中的蓝色无水二氯化钴便会吸收水分,变为红色的水合二氯化钴;而当颜料中水合二氯化钻里的结晶水逐渐蒸发掉,恢復成蓝色时,则是空气干燥、天将放晴的明证。
(选自2023年第21期《百科知识》,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