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双重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

2024-05-1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土模块化

林 昊

成都新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1 村庄规划编制面临的具体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双重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多规合一”的问题

规划目标与指标的冲突。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可能存在不同的规划目标和指标,导致在村庄规划编制中难以统一。例如,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而国土空间规划可能更关注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这种冲突会导致规划目标的不一致和规划指标的难以衡量。

规划内容和要求的重复和重叠。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中,有些规划内容和要求可能存在重复和重叠。例如,两者都提出了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要求,但在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上可能存在差异。这样就会导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冗余和重复劳动。

规划标准和流程的不统一。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往往存在不同的规划标准和流程,导致在村庄规划编制中难以统一。例如,两者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可能存在差异,国土空间规划注重统筹布局和资源环境保护,而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这样就会给规划编制带来标准和流程上的混乱和困扰。

规划政策的矛盾和冲突。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可能存在不同的规划政策,导致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出现矛盾和冲突。例如,国土空间规划可能要求限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而乡村振兴战略则鼓励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住房改善,这就会在规划编制中产生政策的矛盾和冲突。

村庄规划编制面临的“多规合一”问题表现在规划目标与指标冲突、规划内容和要求重复和重叠、规划标准和流程不统一以及规划政策的矛盾和冲突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各项规划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1.2 “标准化调研方法”的问题

在乡村规划编制过程中,调研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数据不一致、难以比较和分析。村庄规划编制面临的“标准化调研方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研方法不统一。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同的规划编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调研方法,导致调研结果的可比性不高。例如,有些规划编制者可能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而有些规划编制者可能更倾向于采用专家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调研[1]。

调研数据不一致。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同的调研方法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调研结果的准确性。例如,不同的调研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数据来源、样本数量和调研时间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到调研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调研范围难以把握。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村庄的基本情况、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调研。但是,调研范围的把握难度较大,容易导致调研结果不全面或不具代表性。

调研结果难以分析。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调研结果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但是,由于调研方法和数据存在差异,导致结果难以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从而影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村庄规划编制面临的“标准化调研方法”的问题表现在调研方法不统一、调研数据不一致、调研范围难以把握和调研结果难以分析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统一的调研方法和数据标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高调研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需要加强调研范围的把握,保证调研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1.3 “模块化成果体系呈现”的问题

村庄规划编制面临的“模块化成果体系呈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模块化设计难度较大。村庄规划编制需要按照不同的规划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模块,这就需要规划编制者具备较高的设计能力和经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规划编制者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导致模块化设计难度较大,甚至无法完成。

模块化成果难以组合。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各个模块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组合和衔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规划编制者可能对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衔接不够清晰,导致模块化成果难以组合,最终影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模块化成果呈现效果不佳。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模块化成果需要进行有效的呈现和展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规划编制者对于模块化成果的呈现方式和效果不够重视,导致呈现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模块化成果标准不统一。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同规划编制者可能对模块化成果的标准存在差异。例如,有些规划编制者可能更注重模块化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有些则更注重成果的美观性和呈现效果。这样就导致模块化成果的标准不统一,难以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评估。

村庄规划编制面临的“模块化成果体系呈现”的问题表现在模块化设计难度较大、模块化成果难以组合、模块化成果呈现效果不佳和模块化成果标准不统一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规划编制者的设计能力和经验,制定统一的模块化成果标准,加强模块化成果之间的组合和衔接,同时注重模块化成果的呈现效果和实用性,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4 “公众参与”的问题

公众参与意愿不高。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由于公众缺乏对规划编制的理解和认同,导致公众参与意愿不高。有些公众可能认为规划编制过程繁琐、难以理解,或者对规划编制过程的结果不感兴趣,从而不愿意参与。

参与者代表性和公正性难以保证。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需要保证参与者的代表性和公正性,以确保规划编制结果能够代表公众的意愿和需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参与者可能存在利益纷争、代表性不足或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公众参与的公正性和代表性难以保证。参与方式有限。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采用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这种方式存在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覆盖到所有的公众,导致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深度不够。参与结果的影响力有限。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结果往往只是参考意见,不能直接影响规划编制的决策。这种情况下,公众参与的效果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也难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的实现

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要想实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2.1 多规合一

实现“多规合一”需要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农民等相关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同时,要注重村民的参与,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双重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是非常重要的;而实现“多规合一”需要遵循一定方法,从关键处着手:

统筹协调。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各级规划,包括国家、省、市、县等各级规划要求。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要与村庄规划有机结合,确保各项规划目标的协调一致。

深入调研。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了解村庄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产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为规划编制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背景信息。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性强、可行性高的村庄规划目标。这些目标应包括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事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要求。

综合规划编制。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农业产业、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要求。通过各项规划的整合,实现“多规合一”,避免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优化空间布局。在村庄规划编制中,要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村庄的建设用地、农田保护用地、生态绿地等空间要素。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双重目标。

加强监管与实施。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后,需要加强规划的监管和实施。通过建立有效的规划管理机制,确保村庄规划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2]。

2.2 确立标准化调研方法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双重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中,可以建立以下一些“标准化调研方法”。进行社会经济调研,通过社会经济调研,了解村庄的人口状况、家庭经济收入、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采取自然环境调研方法。对村庄的自然环境进行调研,包括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质量、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技术等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和图像信息。

也可以通过文化遗产调研,了解村庄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俗、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现场考察、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础设施调研,调研村庄的基础设施情况,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数据采集、设施调查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

通过居民需求调研的方式,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机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收集和分析村民的意见和建议。采取环境评估调研,对村庄的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污染状况、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评估。可以采用环境监测、样本采集、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村庄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村庄的各个方面情况,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数据支持。同时,应根据具体的村庄特点和规划目标,灵活运用适合的调研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而在采取上述中方法时也需建立标准化调研步骤,以确保调研的开展:

第一,确定调研目标和内容:根据村庄规划编制的目标和要求,明确需要调研的内容和范围。例如,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文化遗产等方面。

第二,制定调研方案和调研指标:根据调研目标和内容,制定调研方案,并明确调研指标和评价标准。例如,社会经济调研可以包括家庭收入、就业率等指标;自然环境调研可以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质量等指标。

第三,选择调研方法和工具:根据调研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合的调研方法和工具。例如,社会经济调研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自然环境调研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实地考察等方法。

第四,制定调研流程和时间计划:根据调研目标和内容,制定调研流程和时间计划,明确调研的步骤和时间节点。确保调研工作有序进行,按时完成。

第五,组织调研团队和培训:组织专业的调研团队,并进行调研方法和工具的培训,确保调研人员具备必要的调研能力和技术。

第六,实施调研和数据收集:按照调研方案和计划,组织调研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调研过程中要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七,数据分析和整理:将收集到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取关键信息和指标,形成调研报告和评估结果。

第八,结果评价和应用:对调研结果进行评价和应用,评估村庄的发展状况和潜力,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2.3 模块化成果体现

在模块化成果体系建设中,需要确定农业发展模块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农业发展模块的目标和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农村土地利用等方面。

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数据,包括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机械设备等。同时,也要收集农业市场需求、政策法规等信息。制定农业发展模块化规划编制方案。根据农业发展模块的目标和内容,制定规划编制的方案和工作流程。明确规划编制的步骤、时间计划和责任分工。进行农业发展模块化成果编制。根据规划编制方案,对农业发展模块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具体包括制定农业发展目标、确定农业政策措施、规划农业用地、提出农业技术培训计划等。优化农业发展模块化成果。对农业发展模块化成果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与相关专家和农户进行讨论和交流,获得意见和建议。成果体系呈现。将农业发展模块化成果进行整合和呈现。可以借助规划图、报告、会议等形式,向相关部门和农民群众进行展示和宣传。监测和评价。对农业发展模块化成果进行监测和评价,了解实施情况和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农业发展模块的内容和措施[3]。

2.4 实现公众参与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双重背景下,公众参与是村庄规划编制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制定公众参与计划。在规划编制初期,制定公众参与计划。明确公众参与的时间、方式、内容、范围和互动机制等,确保公众参与的全面性和透明度。

搜集公众意见。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社区讨论等方式,向村民、乡民、专家、学者等多方搜集公众意见,征集社会各界对规划方案的看法和建议。

分析和整合公众意见。对搜集到的公众意见进行分类、分析和整合,提取关键问题和共性意见,并形成反馈报告。

融入公众意见。在规划编制的后期,将公众意见融入规划方案中,制定可行性方案,包括规划图、规划报告等。

宣传和推广规划方案。对规划方案进行宣传和推广,向社会各界介绍规划方案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理解。

监测和评价。对规划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价,了解公众参与的实施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优化公众参与策略。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实现公众参与策略的实施,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促进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3 总结

双重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需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公众参与,同时加强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这些措施和方法将有助于推动村庄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国土模块化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模块化住宅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