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叙事优化策略

2024-05-16钱春园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报道受众

钱春园

(作者单位:诸暨市融媒体中心)

电视新闻叙事承担着信息传递、文化表达、社会镜像和彰显公众话语权的责任,是连接新闻制作者和受众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到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可信度和影响力。然而,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大的互动性逐渐崛起,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新闻资讯,电视新闻的观众逐渐流失[1]。传统的电视新闻因其存在叙事手法单一、叙事结构僵化、内容过于表面化等问题,难以适应当代受众需求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因此,电视媒体需要明确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新闻叙事方式的影响,深入分析电视新闻叙事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优化电视新闻叙事的策略,以显著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

1 新媒体的出现对电视新闻叙事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新闻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与审美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网民在接收新闻时,倾向于通过移动端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逐渐被削弱。这一转变对电视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电视媒体若想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实现电视新闻的广泛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就必须积极对叙事策略进行深刻的反思。传统的电视新闻叙事策略以线性叙事为主,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开始采用非线性叙事策略,通过碎片化、跳跃式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以适应受众碎片化的信息阅读习惯。同时,电视媒体开始注重运用多媒体元素丰富新闻叙事手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此外,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中还开始尝试与受众进行互动叙事。电视媒体通过引入社交媒体等互动平台,鼓励受众参与新闻的评论和讨论,将受众纳入新闻叙事的过程中,提高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2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叙事特点

2.1 叙事方式多元化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需求逐渐多样化,电视新闻叙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线性叙事方式,非线性叙事、碎片化叙事、多视角叙事逐渐成为主流。针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电视媒体常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穿插现场报道、专家解读、背景资料等内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的新闻报道。在报道社会热点问题时,电视新闻则倾向于采用多视角叙事方式,通过展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立场,为观众提供一个多元、客观的新闻视角。

2.2 叙事内容深度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对新闻内容的深度需求日益增强。电视新闻叙事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事实报道,而是更加注重深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原因和影响。比如2023年7月31日,天津出现强降雨天气,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汛情,天津各部门纷纷启动预案。《天津新闻》节目在报道这一新闻事件时,不仅及时发布了气候部门提供的预警信息,还讲述了交通运输部门、水务部门,以及基层村镇为防洪抗汛采取的多项措施,通过深入全面的报道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的进程,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报道在引导公众舆论、稳定公众情绪方面的积极作用。

2.3 互动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众在收看电视新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媒体渠道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话语权明显增强。很多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叙事的过程中,不仅会引入观众的看法与言论,还会设置相应的问题,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在开展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甚至还会向观众开放相应的互动通道,让观众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实时互动与交流。此外,观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议题,而节目组则会根据观众投票的结果选定话题,策划并制作节目内容,其新闻叙事呈现出鲜明的互动化特点。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坊》在官方公众号中特别增设了留言讨论区,观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新闻线索,发表观点。此外,节目还专门设置了“城事晚高峰”版块的话题投票,每天下午从3点开始,公众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投票,决定新闻节目的话题,共同参与设置新闻议程,而节目则根据公众意见,通过众筹的方式进行选题,有针对性地制作新闻内容,不仅有效优化了受众的参与体验,也充分体现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媒体对观众的深切关怀[3]。

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叙事存在的问题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阅读个性鲜明、参与性强的信息内容。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叙事策略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受众需求的变化。然而,当前部分电视新闻节目在叙事策略上存在以下问题。

3.1 叙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从目前各大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情况来看,部分电视新闻在叙事内容上倾向于重大会议精神、国家方针政策等,对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关注较少。这种偏向导致新闻报道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观众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同时,新闻报道缺乏创新,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叙事角度相似、叙事内容雷同,导致报道内容缺乏深度和独特性。究其根本,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电视新闻编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电视新闻应当以宏观报道为主,忽略了微观层面新闻的价值,导致新闻叙事内容存在同质化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效果。其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传播速度加快,新闻资源共享程度提高,部分电视新闻节目为了争抢时效,忽视了对内容的创新和深度挖掘,对事件缺乏深层次的解读,导致叙事内容较为浅层化,新闻报道的价值相对较低。其三,部分电视新闻编辑在叙事时仍然习惯于从媒体的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内容与受众的贴近性不足,导致新闻叙事内容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其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自己的实际需求,因此往往会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的内容。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丰富叙事内容,积极创新,增强内容的贴近性,让报道深入人心,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

3.2 叙事方式陈旧,难以吸引观众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新闻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也逐渐改变了大众阅读新闻的习惯,大众对新闻的需求从“有图有真相”跃升至“视频为证”“现场直播”。但目前而言,部分电视新闻仍旧采用传统的“画面+解说”的叙事方式,新闻叙事内容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较低,观众只能单方面接收新闻,而无法有效参与其中,难以吸引观众关注,导致观众流失。其次,部分电视新闻编辑较为重视体现新闻叙事内容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在实际叙事过程中,叙事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足,使得新闻报道显得冷漠和生硬,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色彩。

3.3 叙事结构混乱,影响传播效果

部分电视新闻在叙事结构上存在混乱现象,如逻辑不清、信息冗余、重点不突出等。混乱的叙事结构不仅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降低了新闻的传播效果。究其根本,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部分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自身技能水平不足,在策划和制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叙事主线和逻辑框架,对叙事节奏的把握不当,进而导致新闻报道结构混乱;其二,部分编辑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忽视了叙事结构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导致新闻报道出现叙事上的断裂和跳跃,使得受众难以理解;其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来源日益多样化,不同来源的新闻素材呈现的效果有差异,因此需要灵活调整叙事结构,但部分编辑若未能妥善整合素材、准确把握报道的叙事风格,就会导致整体叙事结构的混乱[4]。

4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优化策略

4.1 丰富叙事内容,提升新闻内容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电视新闻的叙事内容是否具备可读性和趣味性,会直接影响到报道内容的传播效果。因此,电视媒体需要丰富叙事内容,采取合适的策略,有效强化新闻叙事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找准观众的“痛点”,选择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观众数量不断减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电视新闻所选择的叙事内容没有紧密贴近观众生活,无法反映当前观众的真实诉求。因此,电视媒体在新闻叙事内容的选取上,要贴近现实生活,尽力为观众排忧解难,如此才能得到观众的支持与青睐。比如,山东广播电视台结合民众需求,特别推出了民生新闻节目《生活帮》。该节目为齐鲁民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达民意的窗口,急民众之所急,想民众之所想,所挑选的叙事内容都与齐鲁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自从2023年11月1日起,《生活帮》节目开启“暖冬行动”,通过讲述生活当中的小事件,反映民众在取暖方面遇到的难题,并真诚地给予帮助。截至2023年12月,节目组已经帮助2 600多户居民解决了冬季供暖问题,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称赞。其次,要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对叙事内容进行整合。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观众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电视媒体在制作新闻节目时,还需要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整合叙事内容,比如将原本较长的内容进行删改、提炼,强化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在利用电视媒体传播的同时,通过各类新媒体将叙事内容送达给观众,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最后,要在确保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融入多种元素,提高内容的创新度和趣味性。新媒体环境下,大众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各类媒体当中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缺乏特色的新闻很快就会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电视新闻要想脱颖而出,还要注意融入多种不同的元素,包括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元素,丰富的叙事内容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忠诚度[5]。

4.2 创新叙事方式,吸引观众关注

首先,可以在新闻报道中引入多种表现形式,丰富叙事手段,提升叙事效果。比如,在报道与自然灾害、重大事故、新兴科技相关的新闻时,除了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传统的素材,还可以融入3D动画、动态图表、虚拟影像等元素。近些年,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等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电视媒体可以结合报道实践,灵活地运用新兴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向观众呈现新闻场景,优化观众的体验,深化观众对报道内容的认知。比如,2023年10月26日,中国空间站第三次“太空会师”,神舟十七号载人火箭发射圆满成功,电视节目《新闻直播间》在叙述这一事件时,采用了3D动画再现火箭从发射到升空的整个过程,生动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观众理解的难度,显著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其次,可以采用电影叙事手法,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视觉体验。例如,央视《面对面》新闻节目在报道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跳江救人的事迹时,采用了纪录片和电影中的叙事手法和配乐,将外卖小哥的日常生活、救人过程中的惊险、感人的瞬间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经历了整个救人过程。该次报道通过借鉴电影叙事手法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强化互动叙事,有效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例如,央视在报道2022年世界杯阿根廷和法国的一场比赛时,通过央视频直播平台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鼓励观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将精彩评论和观点融入新闻报道中,有效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充分满足了新媒体背景下受众表达自身意愿的需求。

4.3 优化叙事结构,提高传播效果

清晰的叙事结构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电视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还需要优化叙事结构,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首先,电视媒体要明确报道的主题,在报道过程当中,要始终围绕主题构建整个叙事框架。比如2021年12月26日,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河南省委宣传部,共同推出大型新闻专题片《小康大道》,该专题片总共分为6集,每集25分钟左右,通过《中原之新》《攻坚之战》《驱动之力》《开放之潮》《精神之火》《人本之城》6个篇章,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多元的叙事视角、温暖的人文情怀、平实生动的叙事风格,全景式展现中原大地沧桑巨变的恢宏图卷。整个报道虽涉及诸多人物和事件,但从始至终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策划人员以大量的数据、真实感人的事件为依托,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有效突出了报道主题,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根据新闻素材的重要程度,合理地安排叙事的顺序,向观众清晰地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帮助观众厘清事件的脉络。最后,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电视新闻编辑可以适当借鉴新媒体的做法,采用非线性结构进行叙事,比如将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开头处,然后逐步展开话题,吸引观众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解锁事件真相,从而显著地提高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5 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快速发展,电视新闻的叙事策略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时代观众的碎片化、个性化阅读需求。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叙事逻辑不清、信息冗余、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阻碍了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所以电视媒体应立足当前的传播环境,积极丰富叙事内容、创新叙事方式、优化叙事结构,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大众的阅读需求,推动电视新闻实现长足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新闻报道受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