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4-05-16李思玲
李思玲
(福建省三明市第四中学,福建三明 353000)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培养初中学生发现美、品味美、欣赏美的欣赏能力,是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说:“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只有很好地完成欣赏、评述教学任务,才能够进一步推进美育在初中教学工作中的落实。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初中学生欣赏能力的主要课程,具有激发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教学意义。所以,做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美术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初中学生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并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科学教学方法,积累有效教学经验,为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效果做好长足准备。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
夯实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基础是有效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前提[1]。在美术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讲授构图、明暗、透视、色调、笔触、质感等专业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储备。同时,渗透语文、历史等学科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关键。要培养初中学生欣赏此类作品的能力,就需要使其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从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出发欣赏作品。在教师为学生讲解美术作品作者生平事迹、美术作品创作背景、美术作品内容所蕴藏的深层含义时,学生能够了解更多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其人文素养能够得到切实提升。
(二)有助于陶冶学生良好情操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使其体会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所表达的思想,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新课标》提出美术教学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渗透德育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初中美术教学内容以国画、油画、素描、版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作品为主,并不以文字的形式直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的欣赏能力水平低,则很难领会美术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情感,继而影响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初中美术教师采取恰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观看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明确作品主旨,使其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这时教师再渗透德育教学内容,即可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效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策略
(一)组织教学内容,满足欣赏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是能力培养教学的基本要素[2]。要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仅凭初中美术教科书所给出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有必要根据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收集、整理并组织相应的教学素材,为相关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资源支持。具体工作中,初中美术教师可以采取不同措施组织教学内容。
一方面,教师可以先分析欣赏能力的组成要素,如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判断作品优劣的审美判断能力、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品味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等等。明确欣赏能力的构成后,教师从不同角度出发收集可被应用到培养学生感知、判断、理解能力的相关教学素材,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欣赏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欣赏能力培养的教学需求整理文字类型、图片类型、音频类型、视频类型等多种类型的教学内容。通过呈现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理解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从而提升其欣赏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欣赏教学的趣味
1.优化讲述教学,增强欣赏内容的感染力。传统讲述教学以口头表达为主[3]。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讲述教学时存在复述教科书内容的问题,并不能使学生形成更多学习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再开展欣赏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难以达到理想教学目的。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美术教师应当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欣赏教学工作中,熟练运用电子白板工具进一步优化传统讲述教学,从而提高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促进学生主动欣赏、主动分析美术作品,在丰富的视觉经验积累中提升其欣赏能力。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需求,教师可采取不同方法优化讲述教学。在导入教学阶段,为调动学生美术作品欣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名画模仿秀、我说你画等活动丰富讲述教学,通过组织讲演互动、讲练结合等方式提高教学内容趣味性,集中学生的欣赏学习注意力。在欣赏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可以展示1:1 的名画复制品;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美术作品场景;可以让学生触摸山石纹理、聆听古曲、诵读经典诗词……进而增强美术作品对学生的多感官冲击。在总结教学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欣赏的重难点,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欣赏知识体系。这样,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实物、音频素材等融入讲述教学工作当中,从根本上增强讲述教学中欣赏内容的感染力,能为学生主动欣赏美术作品做好铺垫。
2.采取对比教学,增强欣赏教学的深刻性。初中美术教学中可被用于欣赏能力培养教学的美术作品丰富多样[4]。但是,直接为学生讲述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容易造成学生的浅层学习,不利于学生对作品本质内容的理解与欣赏。对比教学法主张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组织学生欣赏学习。将此教学方法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工作当中,有利于解决学生欣赏学习深度不足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应用对比教学法,促使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欣赏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课程教学内容中主题相似的美术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分析同一主题下不同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艺术表现多样性的审美感知,同时增强学生对绘画、雕塑、剪纸等美术创作手法的艺术感悟,使其学会欣赏“美”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围绕某一具体的美术作品开展对比教学工作,组织学生对比同一作品中不同技法的差异,并分析造成不同差异的原因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加深学生对单一美术作品的理解。这样,通过对比教学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细微之处形成深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细节捕捉能力。
3.采取临摹教学,增强欣赏教学的共鸣性。俗话说:“百看不如一临。”通过临摹,可以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方法,领会画家的绘画技巧与表现手法,增强其审美意识。教师可以在初中美术教学欣赏、评述过程中应用临摹教学法,使学生在临摹点、线、横、竖、圆的过程中感悟欣赏对象,使其与画家产生情感共鸣。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欣赏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并根据学生欣赏能力、绘画能力的发展特征,开展“局部临摹→整体临摹”教学工作。其中,局部临摹应指导学生重点关注画作局部人物轮廓图形、绘画手法;整体临摹应指导学生着眼整体,关注画作的构图方法、色彩搭配方法等等。组织学生临摹作品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欣赏、评述等多个角度出发欣赏、分析作品,使其在临摹的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提高其美术欣赏的思想水平。
(三)组织教学活动,提升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1.组织情境感受活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组织情境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发展的情感驱动力。教师应当挖掘初中美术课程中可用于情境活动教学的欣赏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美术学习与欣赏能力发展的桥梁,确保在审美体验中唤醒学生的欣赏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初中美术课程学科特征选用合适的情境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情境的影响下形成主动感受、主动探究的欣赏学习习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情境活动组织教学当中,结合美术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播放相关视频、音频;用电子白板的手电筒、放大镜等不同工具观察图片;借助PS 切换作品色调等等,为情境教学营造理想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驱动学生与教学情境及被欣赏作品的深度交互,确保学生在情境中品味作品的独特韵味,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这样,通过组织情境活动赋予学生强烈的审美学习感受,使学生在多元的情境感受中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知识与技能。
2.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使学生学会从欣赏的角度分析美术作品,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解释美术作品并体会世界美术的多样性,是初中美术审美能力教学的主要目标[5]。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摒弃原有的注入式教学思想,将更为开放的、多元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地考察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美术欣赏能力培养教学工作当中,并综合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要点组织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实践创造的角度出发重新品味美术作品的美,进一步发散学生的审美思维。比如,线上观看国内外艺术作品展;根据乡土美术遗存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等等。通过布置此类教学任务,使学生从审美创造的角度出发重新观察、分析、鉴赏美术作品,进一步锻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构图、造型、配色、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设计审美作业,延伸欣赏教学空间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把欣赏课有限的教学时间都用于讲授,势必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张弛有度的教学安排更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初中美术教师应当掌握教学的艺术,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欣赏能力培养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单用于美术课程教学当中,利用课内外学习任务单延伸欣赏能力培养教学空间,使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外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应用相关知识欣赏、判断、鉴赏美术作品,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持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为保证审美作业发挥其欣赏能力培养教学功能,教师应当设计多元的学习任务。一方面,教师应当布置理论分析作业。比如,要求学生赏析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风格与高超的艺术技巧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布置实践作业,促使学生获得对美术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其在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怎样通过富有个性的美术语言表达思想与情感。这样,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审美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内外欣赏学习的空间,能使学生在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夯实学习基础,发展欣赏能力。
(五)落实教学评价,巩固欣赏能力培养教学成果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延续。合理应用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阶段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确保其能够根据自身的真实发展需求调整学习计划,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欣赏能力培养教学关注学生认识美、品味美、鉴赏美等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常规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相关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标准,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评价。为此,初中美术教师有必要根据欣赏能力的构成体系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学生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美术作品能力的发展水平,评价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造型、色彩能力的发展水平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制定确切的欣赏能力发展评价表,为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提供确切参考。完成教学评价后,教师能够明确学生欣赏能力的发展状况。这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能力发展建议,确保学生在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下完善自身的美术欣赏知识体系,总结美术作品欣赏技巧,进一步丰富初中美术欣赏能力培养教学成果。
三、结语
初中美术教学中可用于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资源较多。教师只有认识到欣赏能力培养教学的意义,并合理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才能够丰富学生的欣赏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美术欣赏思维。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当下教学不足,同时结合学生欣赏能力发展特征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呈现相关教学内容,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欣赏、创造等审美能力,并布置恰当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搭建课后能力提升平台,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需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指出学生能力发展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评价的帮助下及时改正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