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
2024-05-15王娅静
你知道吗,我们所熟悉的太阳光其实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其本质是波长为380nm至780nm的电磁波?
当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时,其波长与频率的乘积是固定的,为3×108m/s,就是光速。也就是说,光的波长越长,频率越低。而光本身是没有颜色的,我们所看到的“红光”或“蓝光”其实是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的不同感觉。
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会发生偏折,不同频率的光偏折程度不同,这样它们就会分解开来,即发生色散现象。彩虹就是一种色散现象,我们可以在雨后的天空、瀑布等场景中看到彩虹。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彩虹的记载,到唐代还有人用喷水的方法来制造彩虹,在《玄真子》中有“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的记载。
真正开始通过实验探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科学家牛顿。1666年初,他用三棱镜将折射的太阳光投射到白色的墙上,发现出射光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排布。他将这种按颜色排布的光带命名为光谱。
准备一个三棱镜,调整角度,让太阳光从棱镜的一个侧面射入,从另一个侧面射出,如图1所示,我们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那么,如果使用两个三棱镜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部分色光发生了更复杂的折射现象,而部分色光又复合成了白光。
如果没有三棱镜,我们也可以将平面镜放入水中来做光的色散实验。如图3所示,将平面镜的镜面朝上斜插在装有水中的容器中,这样镜面上方的水就变成了“水棱镜”。太阳光首先经过“水棱镜”发生色散,色散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又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如图4所示,调整平面镜角度,我们就能在水面上方的光屏上看到彩色的光带了。
利用“水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时,水面的微小晃动都能在光屏上显现出来,阳光的角度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其实,其中的光路并不复杂,同学们能帮我把光路画出来吗?
(指导教师: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