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学习通的“中国建筑史”混合式教学改革分析
2024-05-15王惠付晓惠张浩俞梦璇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王惠,付晓惠,张浩,俞梦璇 (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建筑学是集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为一体的综合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包含“建筑结构”、“建筑力学”等工程技术类课程;还包括“美术基础”“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人文艺术类课程。其中,“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过程,掌握不同类型的建筑特征;同时能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提高建筑设计和创作能力。因此,“中国建筑史”是连接工程技术类课程和人文艺术类课程的媒介[1]。
学生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有如下反馈:讲课过程中叙述类内容太多,没有参与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程专有名词非常陌生,难理解,难掌握;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知识面的扩展较少。学生反馈的问题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两个入手点,一是因材施教,二是拓展学习渠道。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进程不断推进,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因此,为了解决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紧跟信息化教学的步伐,在“中国建筑史”教学上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以优化教学设计,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近年来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来看,教师们已经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在建筑史类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姚颖[2]提出以“微课”作为线上教学的主要内容,再结合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刘青[3]详细介绍了青岛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线上课程的建设及运行。闫琰[4]将在线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应用在外国建筑史的课程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为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以及超星学习通平台,探索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通过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1 混合式教学概述
“混合式教学”即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学习方式两者的优势进行混合[5]。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教师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按照教学计划逐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不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得学生盲目相信教师和教材,以至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扼杀[6]。网络化学习方式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可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网上搜集信息;缺点在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求较高,并需要学生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重点,这个过程如果有教师指导,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学习效率更高。因此,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网络化学习方式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相结合,既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中国建筑史”混合式教学过程组织
安徽工程大学的“中国建筑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潘谷西等主编的《中国建筑史》,教材内容丰富,是建筑类院校使用的经典教材。教学内容是按照《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对“中国建筑史”课程知识点的要求编排的。其中,古代中国建筑仍然是教学的重点,近现代中国建筑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给学生搭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
2.1 线上教学环节梳理
中国建筑史的教材对古代中国建筑的内容从两个序列展开:一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了古代中国建筑的发生和发展历程;二是按照类型分别就城市、住宅、宫殿、坛庙、陵墓、园林、宗教建筑等进行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讲解古代中国建筑,能够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按照类型讲解,能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同一类型建筑的特点及发展历程。无论是按照时间还是类型,都涉及到历史背景。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学生在中学时期接受了完整的教育,但是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如果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交代历史背景,会让部分学生觉得是浪费时间。然而,各个历史时间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建筑特征的形成至关重要,讲清楚其中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当今社会背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因此,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点安排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作为线上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情况,线下完成对应的知识点学习。这一部分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来源于《百家讲坛》系列视频、清华大学研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建筑史系列教学视频。其中,前者不作为学习任务点,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学习,后者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通平台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自动给出成绩(见图1)。
图1 中国建筑史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框架图
当按照类型分别讲解古代中国城市、住宅、宫殿、坛庙、陵墓、园林、宗教建筑等内容时,根据每种类型的特点以及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整体课程体系,合理选择适合线上教学的内容,并非所有类型的建筑都有适合线上学习的知识点。例如,从课程体系来说,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学专业设置了“中国古典园林”“徽州建筑与文化”等相关课程,对“中国建筑史”课程中的园林与风景建设、住宅与聚落两章的内容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因此,关于这两章的内容大部分安排在线上学习。
近现代中国建筑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建筑大部分还存在,这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受课时数量的限制,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搭建出知识框架,使学生有继续深造和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上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以建筑教育和建筑思潮为主线,结合真实案例组织教学内容。课堂上结合教材讲解理论知识,线上提供相关建筑实例的资料供学生查阅,课后学生分组在芜湖及周边城市开展近现代建筑调研活动,结合建筑思潮部分的理论知识,对相关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形成调研报告,在课堂上讨论并分享调研成果。
2.2 线上线下教学环节衔接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史”的整体教学过程。因此,线上与线下应形成有机的衔接。中国建筑史线上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课件、视频、文档等,课件全部由教师团队研发制作,根据线上教学的需要,文字讲解与图片并重,便于学生理解。视频来源丰富,其中由清华大学研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建筑史系列教学视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百家讲坛》《世界遗产在中国》《故宫100》《中国古建筑》等一系列优秀的记录片为本课程提供了大量资源。根据每一节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暂停、回放等。本课程规定的线上学习时间是总课时48学时的1/3,16 个课时,即原线下课对应的时间学生不需要到教室上课,只需要在线上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即可。不强制学生必须在某个时间点学习,只需在对应的线下课程开展之前完成。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疑问可以留言向教师提问,但是教师不参与此学习环节,更多的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供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在完成线上学习内容之后,会有随堂测验来检验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堂测验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是线下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入手点。
为了使线上教学环节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衔接,通常线下教学开始时会通过主题讨论、抢答等方式开展。根据线上教学的知识点,提炼出问题,通过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或者抢答,学生通过手机提交答案,借助投影仪展示出来,通过词云突显关键词,继而引出课堂内容。这个过程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有非常好的效果。另外,互动环节的参与度是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的课上互动环节较好地联系了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主导作用,在教师不断的提问过程中,学生积极地思考并回答问题,是对线上知识点学习的输出过程。另外,传统的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线上参与主题讨论则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和谐。
3 “中国建筑史”混合式考核
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阶段下,考核不再单纯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还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即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并重[7]。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共同组成,考试成绩占比为70%~80%,而平时成绩则由考勤和平时作业共同组成,占比30%~20%。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8]。学生在考试之前集中复习知识点便能够应对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相关知识点也无法在其知识网络中形成清晰的节点,更不会对其建筑设计素养有所提高。
线上线下教学方式考核由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组成。线上考核主要包括线上学习资源的完成情况、线上作业的完成情况、线上互动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线上考勤情况(见图2)。
图2 线上考核分配情况
线上考核客观公平,线上活动参与不积极或者作业完成质量差,会导致线上考核不及格。线下考核仍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的范围与教学内容是完全对应的。根据对2021-2022-1 学期的学生成绩的分析发现,线上考核分数高的学生对应的考试成绩也高,线上考核不及格的学生,线下考试通常也不及格,绝大部分学生平时成绩略高于考试成绩(见图3),说明该考核方式较为客观。另外,根据线上的数据记录,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督促,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同时,线下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线上学习活动完成情况非常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增加教学深度。
图3 2021-2022-1学期部分学生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对比图
4 学生对“中国建筑史”混合式教学的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学生的反馈和教学环节的开展情况都可以成为下一次课程实施改进的依据。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个别学生代表座谈,了解他们对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的意见。有学生反映,教学过程中对首次出现的名词很难理解。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整,比如在讲解“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时,对其中涉及到的名词采用不同历史时期对比解读的方式开展深入的探讨,即通过对宋、清两个历史时期大木作中常见名词的对比讲解结合图片和实例,使得知识讲解过程更加直观易懂。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全方位的评价。2021-2022-1 学期结束后的问卷调查显示,两个班共60 名学生,86.67%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感强,对课题教学质量的总体感受非常满意(见表1)。
表1 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总体来看,“中国建筑史”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分组任务、主题讨论等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建筑史”不应该仅仅是“理论课”,而应紧密地与“设计课”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过程,并注重输出,加强过程考核而非单纯强调最终考核,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建筑史”的可用性。
5 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让教育不再被禁锢在固定的场所空间,而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得以开展。“中国建筑史”内容多、课时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因材施教、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在线下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合理安排,创造适当的场景,使得学生把自学的知识输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线上学习内容与线下学习内容进行“缝合”,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