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坊巷场景的传导与实施研究
2024-05-15周妙莹陈宸袁淼
周妙莹,陈宸,袁淼
(1.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浙江 杭州 310000;2.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1 前言
江河汇流地区位于杭州城南的富春江、浦阳江和钱塘江的交汇处,该地区城镇开发程度不深,自然意象保存较为完整,是对杭州而言十分宝贵的特定景观地区(在《杭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修编》中将山水景观特色最为突出、价值最为珍贵的地区列为特定景观地区)。在此处进行城市营建时,需充分打破工程技术的支配地位,以人的需求引领空间发展,尽可能避免“机动车统治街道”“生活场所缺乏人情味”“围墙封闭街区”等现代城市的常见问题。而在杭州成为“东南第一州”的历史进程中,传统坊巷是一种比较成功、契合人本理念的,对传统里坊的破局模式,也是呈现南宋临安城繁华盛景的主要载体,不失为江河汇流地区进行破局的可鉴原型。
先前发表的关于杭州江河汇流地区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的研究成果[1]以应对现实人居环境存在的各类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以未来坊巷场景的建设为破局抓手,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充分适应江河汇流地区发展需求的“在地化的空间迭代模式”。而在其具体论述中,也通过杭州经典传统坊巷特征与江河汇流地区在地化空间特征的结合分析,系统推导出未来坊巷场景在“坊、巷、场”三项构成要素上需要着重体现的营建特征(见表1),并对其在中、微观层面的管理与落实情况进行了初步且简要的介绍。
表1 未来坊巷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地化营建特征
但是,随着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的不断深化,一些传导与实施方面的问题逐渐浮现。一方面,是由于未来坊巷场景的在地性与原创性,它的传导与实施不能全然照搬其它地区或常规管理的既有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江河汇流地区的城市化程度不深,部分片区在现阶段难以厘清具体的发展模式与建设形态,这也为未来坊巷的传导与实施增添了不少难度。因此,有必要系统且深入地研究未来坊巷场景的传导与实施机制,为其在江河汇流地区的落地呈现奠定良好且坚实的基础。
2 传导与实施问题
在未来坊巷场景自身的在地性、原创性以及江河汇流地区发展的不确定性下,其传导与实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涉及传导路径、传导意图与实施方法三个议题。
2.1 在地性:如何衔接规划传导路径
未来坊巷场景主要在15min生活圈内实现,意味着它的建设离不开中、微观层面的规划传导,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控层级完全一致。而江河汇流地区在参照雄安新区[2]编制控制性规划后,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在地化的详细规划编制与管控体系,未来坊巷场景的建设只有与这套体系充分衔接,才能实现有效的平行与向下传导。
2.2 原创性:如何明确传达建设意图
未来坊巷这一概念在杭州过去的空间营建历程中从未出现过,可以推断在传导与实施过程中,人们对其熟悉程度不高。因此,适当转译相关技术内容和要求,用更为通俗、直观、简明的方式对其加以展现,对未来坊巷场景建设意图的顺畅传导十分重要。
2.3 不确定性:如何充分落实建设要求
江河汇流地区不仅自然山水景观较为敏感,也是发展与建设环境较为复杂的城乡过渡地区。未来坊巷场景在此地的建设不能完全参照统一的技术模板,而需针对实际项目的建设条件与环境进行合理调适。同时,也需结合杭州现行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协调未来坊巷场景的落地流程,保障其准确切实地实施。
3 坊巷特征研究
在编制《未来坊巷场景建设导则》(以下简称为“《导则》”)前,将宋代坊巷空间(以北宋开封城、南宋临安城为例)作为原型,对其形态生成逻辑、整体空间特征、街巷布局特征、院落布局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1]。江河汇流地区的未来坊巷在进行在地化特征调适的同时,重点延续了宋代坊巷空间的以下特点。
①高度较低、密度较高的网格状、围合式街区肌理。传统坊巷采用此类肌理主要是由于工程技术制约和城市形态塑造目标的影响[3],而未来坊巷延续此类肌理特点是为了让更多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接近地面”“接近街道”,增加人们的交往机会。
②积极开放的沿街界面。传统坊巷打破了传统里坊中坊墙对坊内空间的封闭作用,而未来坊巷也通过引导沿街建筑界面开放,旨在打破围墙对街区的封闭影响,从而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氛围。
③适度混合的建筑功能。传统坊巷较传统里坊更高的功能混合程度大大提升了城市商业活力,而未来坊巷也通过鼓励建筑功能混合合理模糊产居界限,为人们提供充满乐趣与生机的生活环境。
④主次分明的街巷等级。传统坊巷中可达性更高、辨识度更强、功能更为开放的街道会凝聚城市中大部分的公共活动,成为主街,而未来坊巷也通过塑造更易吸引慢行活动的主街,实现均衡的空间体系布局,使之与一些西方城市的均质化网格空间相比呈现出显著差异。
4 传导体系构建
《导则》的适用范围为江河汇流地区的协调管理范围(面积约458km2,见图1),与该地区的控制性规划保持一致。其适用对象为上述范围内的所有城乡建设空间(不含自然生态空间),处于控制性规划的管控覆盖之下,确保未来坊巷场景的建设不会脱离在地化的规划管控架构。
图1 江河汇流地区的区位(上)及其协调管理范围示意(下)
在制定技术指引时,《导则》通过“类型-场景-目标-要求”的“四步走”方式,实现理论研究成果向实际建设要求的转译。
①类型。适当参照美国形态准则[4]的空间分类方式,考虑到用地功能对江河汇流地区的城乡建设形态存在突出影响,因而以功能为主要线索将《导则》适用范围内的各个街块(指由干道围合而成或独立分布的5min 生活圈范围,可进一步划分为权属单一的地块)分为四类。其中,城市街块包括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宜居坊、以产业创新功能为主的创新坊、以商业娱乐功能为主的商娱坊;乡野街块的功能差异较小,被整体归类为田园坊。
②场景。基于不同功能街块中的人群活动特征,将根据需求层次理论[5]识别出未来坊巷九类子场景[1]与街块分类进行对应,明确每一类街块的主导子场景与主要建设原则。
③目标。在各类街块的主导子场景下,进一步细分建设目标,使场景建设方向更为清晰明了。例如,宜居坊街块中的活力交往子场景,具有“建筑布局更紧凑、下楼活动更便捷”“户外空间被围合、共享交往氛围浓”等建设目标,明确表达了有利于强化建设空间活力的理想状态。
④要求。针对涉及各类细分建设目标的功能、形态、审美等要素,提出符合其目标导向、可操作性较强的指标化建设要求,为详细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与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同样是宜居坊街块中的活力交往子场景,“建筑布局更紧凑”的目标下就有“街块建筑密度(不计地块间的公共支路面积)不应低于30%”的建设要求,便于相关人员判断规划方案或实施建设方案与对应目标的符合度。
在面向未来坊巷场景本身构建起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建设引导路径后,《导则》也注重与江河汇流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充分衔接。通过借鉴美国区划框架下的特别意图区管控模式[6],《导则》根据现状建设情况与政府、国资对街块开发的干预能力,在城市空间中划定特别、一般、修补三级意图区。
①特别意图区是指尚未进行集中开发,且政府对街块建设具有深度干预能力的片区,应较为完整和彻底地构建未来坊巷场景,充分满足《导则》对各类街块提出的所有建设要求。此外,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还应以其所在的特别意图街区为单位(街区范围由控制性规划进行划定)出具附加图则。
②一般意图区是指尚未进行集中开发,且政府对街块建设的干预能力一般的片区,应注重在街道、绿地等公共领域塑造未来坊巷特征,充分满足《导则》对各类街块提出的约束性建设要求并尽量满足引导性建设要求。
③修补意图区是指现状已建成,且政府对街块建设的干预能力较低的片区,应注重结合城市更新与修补工作,在街道、绿地等公共领域适当植入未来坊巷特征。
综上所述,《导则》确立的传导路径不仅充分衔接了江河汇流地区的规划管控体系,也实现了未来坊巷建设要求的有效转译与表达,不仅达到了较为良好的传导效果,也为未来坊巷场景的实施建设设立了明晰且现实的前置条件(图2)。
图2 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的传导路径
5 实施案例解析
未来坊巷场景在建设时不仅要做好规划传导,也需对实施过程进行精细把控。当前,部分显著体现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特征的实施项目,已在江河汇流地区内开展推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西湖区转塘街道的之江未来社区。该项目基地位于江河汇流地区北部,紧邻杭州地铁6 号线枫桦西路站,四至为江涵路(北)——枫桦路(西)——规划三号支路(南)——碧波路(东),基地规模约53hm2(图3)。
图3 之江未来社区项目区位(上)及其基地情况(下)
之江未来社区属于《导则》划定的特别意图区,除了在技术上应当落实未来坊巷场景的所有建设要求外,也需以带方案整体出让的模式进行开发。同时,为了适当激励开发积极性,还可在实施方案全面符合未来坊巷场景建设要求的前提下,在控制性规划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其适度的开发强度奖励(宜居坊街块的容积率上限提升程度不得大于原上限的5%,创新坊、商娱坊街块的容积率上限提升程度不得大于原上限的15%)。
该项目的总体实施思路围绕详细规划引领与实施方案细化两大抓手进行制定,并将涉及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的规划条件作为串联两者的媒介,推动规划层面的建设要求向实施层面的建设效果转变。此外,考虑到运营模式对未来坊巷落地的重要支撑作用,也需将其纳入项目的实施体系之中。
在具体操作时,针对项目实施流程中的经营性用地规划条件设置环节,增加关于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的相关条件,包括总体建设要求、设施配建要求、特色要素指引、城市设计图则等内容。
①总体建设要求。以《导则》为主要依据,衔接江河汇流地区的控制性规划以及之江未来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街块类型、建设定位与原则,并提出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的总体方向。
②设施配建要求。明确未来坊巷子场景塑造时涉及各类服务设施的配建要求,包括服务内容、建筑(占地)面积和建设位置等。相关要求需结合未来社区相关政策文件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杭州市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修订)》等规范性文件要求综合确定。
③特色要素指引。基于之江未来社区的实施方案,提炼归纳未来坊巷场景建设涉及的特色化要素和空间营造方式,如主街布局、开敞空间组织方式、立体绿化与公共艺术的设置等。
④城市设计图则。根据《导则》对涉及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的城市设计要素提出相应要求,并以城市设计分图则加城市设计要素指引的方式进行表达。
除上述内容外,还应在规划条件设置时,明确提出“应编制运营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查后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的条款,使未来坊巷场景在有力的支撑保障中顺利落地。
在之江未来社区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国有资本的全过程深度参与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实施方案偏离未来坊巷场景的建设初衷,使主街空间强化、慢行过街加密等建设要求在最终的实施方案中充分体现(图4)。
图4 实施方案中的主街空间(上)与慢行过街布局(下)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杭州江河汇流地区《未来坊巷场景建设导则》的编制以及政府部门、国有资本对实施项目的深度参与,对未来坊巷场景的传导与实施而言具有关键作用。一方面,《导则》与该地区的规划管控体系进行了充分衔接,也不拘泥于专业化的内容表达模式,使这一技术成果能够切实适应在地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并更多地争取相关人员对未来坊巷场景建设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与国有资本的全过程参与和把控下,未来坊巷场景的相关建设要求也能真正落实成规划条件,并在最终的实施方案中得到体现。
当前,未来坊巷场景的建设虽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导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但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研究的余地。例如,在数字化空间治理全面推广和实践的背景下[7],未来坊巷场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融入数字化治理平台,尚有待研究。此外,现阶段未来坊巷场景的实施重点主要在城市空间,而乡村空间中的未来坊巷场景该怎样落实建设,并体现出有别于城市的营建特色,也具有研究意义。
最后,从杭州市域的角度来看,各区、县(市)均大量分布着山水景观优美、历史积淀深厚的敏感空间,而对这些空间的管控与治理势必将比其它空间更为精细、深入。江河汇流地区的未来坊巷场景建设也可为相应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