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线索巧设置 千头万绪一线牵

2024-05-15杨海庆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社戏波澜灯笼

杨海庆

叙事线索的类型包括人物线索、物品线索、情感线索、事件线索和时间线索。其中,情感线索是指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情感线索往往以暗线的形式存在,使文章的素材连缀成篇时杂而不乱,形散神聚,卒章显志。下面,我们就通过课文,梳理文章的情感线索,理解情感线索的作用。

一、情感起伏,一波三折

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中,作者的情感往往会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社戏》一文中,作者写事情,把事情写得有曲折、有波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写心情,把人物的喜、怒、哀、乐写得具体、可感、生动、传神。叙事上一波三折,作者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轨迹,令读者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写“我”盼望看社戏,可是偏不巧,没船,“我”一下子陷入了失望的情绪中,这是情节波澜之“伏”;但接下来,双喜提议小伙伴们夜间自己开船,大家附议,似乎柳暗花明,这是情节波澜之“起”;可是外祖母和母亲不同意,这是情节波澜之“伏”;最后经过小伙伴们的集体争取,还是出发了,此时“社戏”的故事才正式展开,这是情节波澜之“起”;没想到真看到“社戏”了,却由于各种原因不甚满意,于是败兴而返,这是情节波澜之“伏”;小伙伴们“偷”罗汉豆煮了吃,这是情节波澜之“起”,也是全篇情节的高潮之处。鲁迅先生把情节写得起伏跌宕,同时也把“我”的心情描写得生动、传神,像过山车一样,几起几落。作者描写心情的变化,多而不乱,有条不紊,正是因为有一条情感线索贯串始终。

二、情感贯串,形散神聚

线索是贯串在整个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一般的记叙文中,线索将繁多的材料贯串起来,便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因此,线索体现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灯笼》一文中,“灯笼”是文章的线索,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相关联。如何让各个材料在连缀成篇时做到整合有序呢?让我们顺着“灯笼”背后暗藏的情感线索,来发掘作者的寫作目的。

这篇文章的构思技巧是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的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每一处叙述都联结着情感的表达,有些是直接表明情感的,如写祖父每每被请去城里,回家时常是二更,灯笼挂在院里,“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里的“静穆”点明了氛围,“思慕”点明了情感活动;有些是间接表达情感的,如“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在平静的叙述中透露出“我”对母亲深厚的感情。至于文章最后直言“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则是显豁而壮烈的情感表达。

总而言之,“灯笼”是这篇文章的话题,可以拢起各种材料;情感是这篇文章的暗藏线索,既串联起各种材料,又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主旨所在。

三、梳理情感,理解主旨

《灯笼》一文由对乡村灯笼的深情回忆转换到愿做“马前卒”保家卫国的激情表达。作者写小孩喜欢火光的天性,表明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中间由灯火自然想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一些人和事,回忆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强烈情感。原来,灯笼的背后是爱国的情怀。

文中,作者的情感转变过程为: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灯笼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灯笼寄托着作者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更温暖自己;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的历史;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由此跳出个人情感的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在《灯笼》这篇文章中,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寻古访今,听故事、赏戏曲、探军营,由宁静深长的个人情感到激越悲壮的家国情怀,我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猜你喜欢

社戏波澜灯笼
糊灯笼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