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金融业ESG体系
2024-05-14贾灵强
贾灵强
摘 要:ESG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财务公司根植于产业集团,是最贴近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态。构建中国特色金融业ESG体系对于新形势下财务公司功能作用发挥、促进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金融行业ESG现状,阐释了财务公司ESG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结合财务公司行业特性提出ESG构建的五方面路径。
关键词:财务公司;ESG;绿色金融
一、金融行业ESG现状
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指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ESG表现持续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理念不断深化,高度重视投融资标的在环境友好、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普遍制定了投融资分级分类及差异化信贷政策。
二是投融资ESG风险防控与管理得到普遍关注,大型金融机构普遍将环境风险纳入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三是ESG理财、基金、指数的工具创新频出,符合ESG理念的多层次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覆盖面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客户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ESG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ESG是落实“双碳”战略的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绿色转型,通过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机构可以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为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和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将绿色理念融入金融发展,对于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ESG是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举措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确立了绿色金融的“三大功能”“五大支柱”。2020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将ESG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和债券纳入业务评价体系。2022年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将绿色金融纳入战略规划,并将ESG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理应全面落实监管机构ESG政策要求。
(三)ESG是财务公司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
2022年由银保监会修订发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监管指标等方面作出较大调整,引导财务公司由规模扩张向回归本源、聚焦主责主业转变。同时防控转段,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纵深推进和疫情防控转段国际业务逐步恢复,财务公司所在集团的业务也面临战略转型,财务公司“格式化”“标准化”、基础性产品已难以满足成员企业转型升级需求,须紧跟产业调整,树立ESG导向,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前沿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更多金融活水的滋养,充分释放创新发展活力。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ESG构建思路及举措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财务公司构建ESG体系,应深刻把握国情实际和集团产业特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助力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和产品
金融业本身属于低碳行业,绿色金融是金融行业构建ESG最直接的体现。财务公司ESG金融工具要以绿色信贷为主,让资金流向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清洁交通以及污染防治等领域。
首先,坚持服务“双碳”战略鲜明导向。结合集团产业实际,制定财务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双碳”工作的目标、原则、路线图及主要工作措施,成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落实绿色金融、ESG与可持续金融战略。结合《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专项制定《绿色金融管理办法》,明确前中后台各部门职责,明确绿色信贷授信方向和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着眼绿色运营、技术水平、环境效益等指标,构建绿色信贷评价模型,引导绿色金融工具在支持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靠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财务公司要主动对接集团战略、市场、投资、科技部门,探索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模式,实施“融资+融智”并举策略,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商。要立足集团产业属性,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信贷支持方向和重点成员企业,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当前信贷支持应重点着眼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产业以及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创新各类金融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全周期的金融支持。
最后,拓展創新绿色金融产品。ESG业务大多针对绿色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等,存在建设周期长、回款速度慢、盈利预期不稳定、存在期限错配等问题。财务公司应将贷款客户和项目分级分类,将ESG因素融入授信管理流程,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未来高增长潜力带来的收益作为评估重点,以项目预期收入为抵(质)押发放贷款、与商业银行开展ESG挂钩银团贷款等方式应对上述问题。与集团外部股权投资机构建立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以“股权+债权”的模式对相关企业进行投资,将投贷联动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模式。与集团内租赁、基金、保理等金融业态公司握指成拳,灵活使用“投、贷、债、租、证”策略,有效满足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需求。积极开展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推动产业链整合,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结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研发以碳排放权为质押的创新信贷产品。
(二)多措并举支持科技创新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变局下,国内企业需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财务公司所依托的企业集团往往是各细分行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产业优势,需要对各项资源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在科研投入、并购充足、产业升级过程中会产生多层次金融需求。财务公司应充分发挥整合集团金融资源的优势和杠杆撬动效应,多措并举支持科技创新。
第一,以科技金融推进战略转型。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在坚守功能定位前提下,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集团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财务公司对集团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了解更为深入,应将服务科技创新纳入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单列信贷规模,开发科研低息专项贷款,重点支持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研发,助力集团培育新产业、转换新动能,实现转型升级。同时,考虑传统高碳行业安全降碳、脱碳业务转型需求,加大对技术改造的信贷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淘汰更新落后产能,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第二,加大科技金融产品开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根据科技创新型企业轻资产的特点,探索采用专利权、订单、應收账款作为抵(质)押等方式提供贷款,尝试“科技创新积分贷”。与相关科技企业联手,加强与各级知识产权部门以及评估、法律、担保等中介机构的沟通协调,打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渠道,引导目标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并帮助企业用好政策。对科技型成员企业执行差异化“三查”标准。
第三,专项考核科技金融业务。制定科技金融业务考核方案,适度延长科技信贷人员绩效考核周期,建立专项奖励制度,细化落实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政策。
第四,升级数智化应用。探索实施新一代数智技术应用,升级改造财务公司核心业务系统,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优化科技金融业务流程。
(三)立足集团主业发展普惠金融
发展普惠金融是构建ESG的重要方面。财务公司要探索如何立足集团主业,扩大金融服务辐射范围,提高金融服务普惠度,疏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不畅的“中梗阻”,应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下游中小企业以及集团内困难企业的融资难题。
首先,最大程度减费让利。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银行”,金融产品的设计、服务方案的制定要始终站在成员企业立场考虑,“接地气、服水土”,与成员企业实际需求匹配,做到既能“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金融业务定价坚持“一高一低三减四免”,按监管规定,费率能免则免,不能免则打折,用心让利和服务于成员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通过差别化的信贷管理政策,从资金定价、费率优惠、资源保障等方面,持续加强对新能源、民生工程等社会责任领域的金融资源倾斜。
其次,向资金优化统筹管理要效益。以财务公司为依托,构建集团内部资金市场,实现资金集中管理,为集团提供账户管理、资金计划、资金结算、筹融资、票据、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及投资咨询服务。财务公司牵头统建,在集团内实施成员单位间交易封闭结算,在成员企业本部建立“小资金池”,自动归集和统筹调配成员企业内部资金。抓住季末、年末等重要节点,以联合保理方式盘活成员企业应收账款。总对总加大保函推广,保函受益人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地方政府拓展。积极争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资质,推动集团在境外设立财资管理平台并委托财务公司管理,立足境外资金归集,盘活集团外汇资金。
最后,发展产业链金融。财务公司所处企业集团大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而产业链金融业务在降低下游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节约集团财务费用、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财务公司服务效率、风控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财务公司应将产业链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代表性金融服务,按照新版《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尽快申请取得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打通信贷系统与成员单位订单管理系统之间的链接,为购买成员单位产品的下游客户(个人或法人)提供融资。
(四)加强战略统筹和公司治理
近几年,银保监会陆续发布了《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等制度,对公司治理工作要求和标准不断趋严、趋细、趋实。财务公司应将健全公司治理作为践行ESG理念、强化风险防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首先,建优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将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作为激活企业动能的重要载体,一体化制修订公司章程和系列议事规则,专项建立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各治理主体职责权限清晰界定、决策流程有机衔接。着力加强董事会规范化建设,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建立健全战略、风险、审计、薪酬等专门委员会。
其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在公司章程及其他公司治理基本制度中纳入ESG管理相关内容,明确公司管理结构与决策机制,划定各治理主体的ESG相关责任与职权范围,不断健全各司其职、权责分明、相互协调、有效管控的治理架构。在发展规划中纳入ESG管理理念与内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加强全员ESG培训和ESG指标体系研究,融入投融资管理系统,培育ESG公司文化。
最后,构筑风险合规底线。制定风险偏好及风险限额管理方案,编制《合规管理手册》,成立合规管理委员会,设立首席合规官,将合法合规性审查和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事项必经前置程序。资金运用实施“年预算、月统筹、周计划、日安排”,统筹中长期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和短期应急措施。建设风险监测系统,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主要指标实时监测。
(五)加强市场约束,定期开展信息披露
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ESG信息,面向各类投资主体与利益相关方开展ESG治理成效沟通。2021年,上市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占比达88.1%,在证监会18个上市公司行业大类中名列第一。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到力争2023年实现央企ESG报告的全覆盖,并且推动央企建立ESG的评级体系。2022年共有1439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约占A股上市公司的三成。其中,沪深300指数中有247家作出相关披露,披露率为82%。
财务公司应参照《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同时结合证监会和银保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业务往来的有关规定,突出环境、社会、治理三大要素,以金融手段构建和践行ESG体系,积极配合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尹优平,杨守富.强化ESG治理赋能普惠金融[J].中国金融,2023(15):88-90.
[2]杜明.新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经营之道[J].中国金融,2023(16):87-88.
[3]佘惠敏. ESG赋能企业绿色转型[N].经济日报. 2023-04-08(07版)
(作者系中国电建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