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深度报道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

2024-05-13杨雅芸张多朋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5期
关键词:家国深度思政

杨雅芸 张多朋

(作者单位: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那么,如何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高校教学实践当中,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深度报道课程教学实践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对新闻传播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深入探析。

1 深度报道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目标的根本要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立足我国国情,新时代文科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中华民族自豪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并立志为其奋斗终身的新时代人才。当今世界,信息传播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日趋多元,媒介环境的变化使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新挑战、肩负新使命[1]。在这一背景下,要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目标,就必须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

1.2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既讲政治又精通业务的全媒体新闻人才的现实要求

新闻媒体刊登的新闻都要经过采编环节,除了需要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从专业层面进行内容生产之外,还需要对新闻产品的导向进行把关,以确保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新闻作品的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深度报道课程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具有高政治觉悟的全媒体新闻人才,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新闻传播类专业育人与育才的协同并进,从而培养既有能力又有担当的新闻传播工作者。

1.3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才的要求

家国情怀指家国同构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表现出的深情大爱,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共同体责任的自觉担当[2]。新闻传播专业承担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重大职责,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艰巨使命[3]。将课程思政融入深度报道课程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产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文化观,主动服务家国重大战略,争做具有家国情怀的道德榜样。

2 深度报道课程思政教学的痛点

2.1 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

部分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认为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以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比如,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仍然认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类专业教师或辅导员的责任。

2.2 显性教学与隐形教育没有达到有机统一

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政教育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它囊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大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渠道,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但是,在深度报道课程授课实践中,显性教学与隐性教育还没有达到有机统一,部分教师尚未能很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没有发挥出隐性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2.3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缺乏可借鉴的创新经验

在大思政背景下,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教师还未探索出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比如说哪个专业课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最合适,怎么融入最合适。这些创新路径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总结,形成可借鉴的经验并进行推广。

2.4 缺乏课程思政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在学生评价方面仍主要依赖于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这种方式虽然对评估学生学习成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思想道德素养。单一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

3 深度报道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3.1 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也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各类矛盾交织、价值观多元碰撞、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更加凸显,难度也日益加大。仅仅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高校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育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避免形成教学课程内容简单组合的错误认知,从而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有效运行。

3.2 优化课程设计,提炼思政元素

在深度报道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课程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和专业课程思政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将思政教育内容细化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5]。第一,在深度报道教学实践中,从新闻选题、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个阶段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选题阶段,我们会结合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以及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设置新闻选题,比如“三农”“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选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这些选题中进行挑选;在新闻实践阶段,我们带领学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群众的情感,树立家国情怀;在新闻写作阶段,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不同阶段的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从而达到融思政教育于专业教育的思政目标。第二,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对中国新闻奖、贵州新闻奖等获奖作品进行了分类收集,建立了思政教学案例库。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围绕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也会引导学生以中国新闻奖和贵州新闻奖获奖作品为学习范本,确保学生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业务导向。

3.3 注重实践,发挥课程润物无声的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更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中心话题。融媒体时代,人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这给传统主流媒体和新闻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新闻教育必须将实践课程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深度报道教学中,我们与贵州日报社、多彩贵州网和惠水县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开展了深度合作,将教学现场搬到真实的新闻现场,开展“新时代的贵州人”“乡村行·看振兴”“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最美新农人”等新闻采访实践活动(见表1)。通过突出实践课程的地位,带领学生走进一线、走进人民群众,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元素,凸显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功能,发挥隐形教育润物无声的作用。

表1 深度报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3.4 建立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

在深度报道课程考核中,除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查外,我们还增加了课程思政考核指标,包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个板块,以一定的分数比例加入最终的考核评分。构建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的多主体联合评价体系,即专业课程思政采用以专业课教师评价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为辅的评价体系。在每学期末,我们会请每组学生代表从课程思政角度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请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作品进行点评,形成多主体联合评价体系。通过鼓励学生建言献策、师生对话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4 深度报道课程思政创新成效

4.1 督导、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较好

学期末,我们会召开学生作品点评会,每组学生代表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汇报学习的心得体会。教学督导认为,通过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与学生形成自然而然的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学效用发挥到最佳。学生也纷纷表示:“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跟以往的课堂教学完全不同,在‘生活流体实践’中做到了学以致用,收获颇多。”

4.2 课程思政效果好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学生通过走出校园、走出课堂,深入实际,深入人民群众,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国情,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学生说:“以前我们都是在象牙塔里,没有机会深入实践,深度报道课程让我们走出校园,走向基层和人民群众,我们对国情有了真实的认识,我们对可爱的人民群众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比任何的理论说教效果都好!”

4.3 教学示范辐射广

课程组目前已经获批校级思政示范课一项、贵州省普通高校省级金课两项、贵州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两项。学生采写的《唐娃娃:“黔”世今生绽放新光彩》[6]、《借学校之帆 寻文化之根!握紧花棍》[7]、《惠水苗咕噜茶厂:一片叶子 铺出振兴之路》[8]等30余篇新闻报道刊登在省级主流媒体和国家主流媒体上,这些新闻作品为讲好贵州故事提供了生动样本。

猜你喜欢

家国深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家国两相依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家国情怀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