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舒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4-05-13何伟赵铸
何伟,赵铸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84)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以颈部活动受限,头部、肩部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痹证”“项强”等范畴,主要病机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痹阻于经络,治宜温经通络、活血止痛[1]。温针灸为临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调经活血、止痛行气的作用[2]。既往研究证实,项痹舒汤可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临床疗效显著[3]。本研究主要观察项痹舒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筋伤诊疗中心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4~67岁,平均(48.84±5.32)岁;患病节段:C4~59例,C5~610例,C6~711例;病程6~24个月,平均(15.94±3.19)个月。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9~68岁,平均(48.63±5.31)岁;患病节段:C4~510例,C5~611例,C6~79例;病程7~23个月,平均(15.64±3.1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津中伦研批(2020)第(0005)号]。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存在定位性神经根性压迫症状,臂丛牵拉试验阳性,X线/CT检查见颈椎退行性改变,形成神经根周围骨质增生或椎间孔狭窄[4]。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颈部、肩部、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沉重,颈部僵硬,畏寒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5]。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既往有针灸过敏史者;有明确手术指征者;合并心、肺、肾等器质性病变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接受温针灸治疗。取穴:双侧风池,患侧曲池、肩井。取0.30 mm×50 mm 毫针,于风池向鼻尖方向刺入5~10 mm,于肩井直刺10~15 mm,于曲池直刺25~40 mm,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时间1 min。将艾炷插于针柄上并点燃,与皮肤相距2~3 cm,并将硬纸片放在皮肤上,防止艾灰落于皮肤上,灸3壮后取针。持续治疗14 d。
2.2 观察组 接受项痹舒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组方:黄芪30 g,赤芍、泽泻、天麻、葛根各20 g,桂枝9 g。每日1剂,用500 m L 清水煎煮,取汁200~300 m L,早晚分服。温针灸治疗方案同对照组。持续治疗14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及颈椎功能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量化评估,VAS评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剧烈[6];采用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量表(ASCS)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颈椎功能量化评估,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动作、临床检查3 个方面,ASCS评分为0~29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颈椎功能越好[7]。②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肘静脉血(空腹)3 m L,离心(转速3 000 r/min,离心半径12 cm)8 min获取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水平。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颈椎病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8]。显效:患者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肩颈功能及上肢功能基本恢复;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肩颈功能及上肢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无效:患者症状、体征、肩颈功能及上肢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疼痛及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ASC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S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颈椎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颈椎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量表评分观察组 30 治疗前7.21±1.08 12.15±1.87治疗后3.14±0.45△▲22.41±3.05△▲对照组 30 治疗前7.05±1.11 12.58±1.91治疗后4.33±0.58△18.63±2.54△
(3)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5-HT、PG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5-HT、PGE2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比较(±s)
注:1.IL-1β,白细胞介素-1β;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5-HT,5-羟色胺;PGE2,前列腺素E2。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IL-1β(ng/L)TNF-α(μg/L)观察组 30 治疗前7.85±0.99 13.89±1.86治疗后2.46±0.34△▲5.31±0.62△▲对照组 30 治疗前7.58±0.96 13.64±1.82治疗后3.64±0.45△6.89±0.78△组别 例数 时间5-HT(μg/L)PGE2(ng/L)观察组 30 治疗前 813.41±91.84 148.06±15.98治疗后 479.36±51.25△▲96.87±10.58△▲对照组 30 治疗前 805.64±91.25 146.25±15.84治疗后 631.25±70.47△ 124.04±13.17△
4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以头部及上肢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为主,多由颈椎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增生/肥大引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9]。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疗法及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包括经椎间盘置换术、颈椎后路椎间孔手术等,但手术难度较高,存在一定风险;在各类非手术疗法中,常规西药治疗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神经水肿,但治疗成本较高,疗效维持时间较短,长期给药易引起不良反应[10-11]。
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归于中医“痹证”“项强”等范畴。《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等邪气侵袭颈部为本病常见病因,外邪致使颈部气血阻滞,筋脉痹阻不通,气行而血不行致麻,气血皆失养致木,继而出现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治疗需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之法。温针灸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与艾灸将热力持续传入经络,达到活血行气的效果。本研究中,温针灸选穴包括肩井、风池、曲池,其中肩井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对其先行平补平泻手法再行灸法,可疏导水液,通络消肿;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刺之可通经络、除风湿、行气血,配合艾灸可增强针法活血之效;风池为足少阴、阳维经之会,刺之可除湿祛风、解表散寒、温通经络,配合艾灸可增强祛邪活络之效[12]。刘华等[12]应用温针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研究结果证实温针灸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颈部功能。项痹舒汤由黄芪、赤芍、泽泻、天麻、葛根、桂枝组成,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为君药;桂枝温经通痹,与黄芪合用益气行气、固表祛邪,赤芍可养血和营,与桂枝共为臣药;葛根祛风除湿,通太阳之经,泽泻除痹通络、利水渗湿,天麻祛风止痛、养血通络,三药合为佐药。诸药共用,可达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提取物具有镇痛、镇静作用,可改善机体免疫力[13-14];天麻中的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可减轻局部炎症[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S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项痹舒汤联合温针灸可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恢复患者的颈椎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5-HT、PGE2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针灸联合项痹舒汤可下调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这可能是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内在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项痹舒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下调患者炎症因子、神经介质水平,缓解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整体疗效显著。本研究纳入病例数有限,且未考察联合治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需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