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筑在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中的实践
2024-05-13赵璘
赵璘
(上海市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2)
0 引言
随着社会及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断增加。然而在近些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室内空气污染、环境舒适度差等由建筑带来的不健康因素日益凸显,使得建设环境成为很多污染暴露及疾病发生的主要场所[1]。我国近十年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成效显著,但绿色建筑更多侧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健康方面的要求并不全面。因此,为实现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空间这一目的,必然需要在健康方面有更深层次的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健康建筑的理念最早由日本建筑家内井昭藏最先提出[2],经历了30 余年的发展,国际上第一个关于健康建筑的WELL 评价标准于2014 年在美国发布,现今已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参考指标。国内在2017 年发布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21 年进行了更新,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有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提升平疫结合基本属性。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发布以来,截至2021 年9 月,全国健康建筑推广面积约3000 万m2,含单体近2500 栋建筑,建筑行业对于健康建筑的关注与探索与日俱增。
1 新开发银行的健康建筑契机
新开发银行是由“金砖五国”发起、创立的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全球首个落户上海的国际金融组织。其总部大楼是支撑其成员国发展和全球经济金融事务顺利进行的重要设施[3]。
项目选址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原世博片区,建筑高度为150m,总建筑面积约为12 万m2,建成后可满足2500 人的办公需求。图1 为银行总部大楼。为能够更好地服务新开发银行,任务书要求总部大楼需要达到LEED铂金标准、绿色建筑三星标准以及健康建筑三星标准。
图1 银行总部大楼
2 健康建筑设计策略
如何营造一栋高品质的健康建筑,是项目深化设计过程一直在探索的课题。项目形成健康建筑技术策划方案的过程,主要受到3 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标准规范自身的要求、使用者的要求以及设计方对健康建筑的理解。经过项目团队的研究和探索,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对金融总部办公建筑如何实现健康建筑,给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2.1 舒适的办公环境营造
办公空间是本项目最基本的使用场所,也是健康设计最为关注的区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空间的安全性、健康性与卫生性。办公空间作为人们长时间停留使用的聚集性场所,其健康性是员工愿意提供自身价值的最基本要求[4]。健康的办公环境营造不仅包括物理上的环境防护,同时还应为办公使用人群提供安全感与舒适感,提升工作效率。
本项目标准层平面设计方正,结合建筑形体形成3 个标准的矩形单元,内凹的建筑平面极大的增加了使用空间的通风采光性能,相较于传统超高层办公建筑,能够提供更加充足舒适的光环境。图2 为采光通 风示意图。
图2 采光通风示意图
塔楼标准层采用虚实相间的单元式幕墙,水平方向以1.15m 为设计模数,形成采光单元与通风单元的组合。每间标准办公室开间3.45m,包含3 个完整幕墙单元,具有均好的通风条件。实体通风单元设电动平开窗,通过陶板两侧的金属格栅导入自然风,这种单元式实体呼吸幕墙能够保证塔楼标准层室内大部分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2 次/h,提升室内空间的舒适性。图3 为采光单元与通风单元示意图。幕墙系统配备了风雨传感器及PM2.5探测器,可自动识别室外的天气情况及空气质量进行自动开闭。采光单元的玻璃气密性较一般建筑的3 级提升至4 级,保证了外窗更小的空气渗透,对于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了源头侧的帮助。
图3 采光单元与通风单元示意图
2.2 灵活的办公模式
作为国际性的总部大楼,需要承接不同区域员工的临时使用需求。同时,办公室办公与远程办公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要求办公空间需要有更大的弹性来承载日益灵活的办公模式。
项目中办公空间成品隔断比例高达80%,能够方便的根据功能变化进行空间的再划分。同时,出于前瞻性的考虑,设计在塔楼5、14、26 层设置自由办公区,提供一个支持流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办公人群的使用需求;在特殊时段可作为临时办公场所,提升平疫结合的设计属性。
2.3 愉悦舒适的室内色彩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其对室内的空间感、舒适度、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均有很大的影响[5]。总部大楼因地制宜,色彩的使用与功能相呼应:办公空间延续设计总体定位,颜色上除主色调灰色突出沉稳大气外,增加了绿色、黄色等活泼的自然系色彩,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以及舒适感。与办公空间不同的是,服务设施在色彩上强调明快、鲜活,多以黄色、橙色为主,打造出极富活力的附属空间。
2.4 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系统
高层办公建筑中公共空间的发展已远远不再满足于功能与技术的原始表现,而在场所、文化、生态等观念下追求人性化的回归。公共空间通过提供健康的物理环境、促进积极的空间感受,来促进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6]。
2.4.1 新开发银行价值理念的体现
项目设计概念来源于新开发银行的价值理念,三角形象征稳定和平衡,旋转产生动力,代表创新和发展。方案平面在三角形母题的基础上适当变形,以适应功能使用的需求;建筑体量竖向旋转生长,创造丰富动感的建筑造型,诠释使用机构“创新、平等、透明、可持续”的文化价值理念。旋转的塔楼形体在竖向上形成了12 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天空庭院,形式上呈梯形,两侧的斜边如张开的双臂拥抱自然,把自然景观引入室内,呼应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在设计上融入立意深厚的中式禅院,咫尺天地,在小空间容纳天地山川的胸怀,在寓意上获得广阔升维。
2.4.2 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体系
办公室内区域同样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标准层办公区设置边庭,结合建筑旋转上升的概念,在室内分段旋转变化位置,形成了由4 组、17 个旋转边庭组成的公共空间系统。每个边庭设置景观楼梯,能够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并达到健身及节约能源的目的。8、14、26 层的办公边庭与室外天空庭院相连,打造室内外一体化的公共空间体系。
26、27 层核芯筒内设置一处开放式阶梯,为员工提供休憩、讨论、交流的场所;顶部三层行政楼层区域设置一处通高中庭,并以一个连续的旋转楼梯连接。顶部设采光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中庭;天窗侧边设电动开启扇,可加强中庭的自然通风。
2.4.3 “人本”服务空间
作为永久性国际总部机构,项目配备了完备的服务功能,而这些服务功能的有效运转,离不开高质量的公共空间载体。整栋建筑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垂直城市,将工作、生活、休闲、医疗、教育等要素集合在一起,满足员工的日常生活需求。主要服务功能布置于裙房及地下一层,在四层及地下一层设置城市化的街道空间连接各类服务功能,结合大堂、垂直交通,形成竖向的环形流线,打造城市化的公共空间,满足了使用者在行为活动、心理认知等层面的多种需求,让公共空间回归到“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建筑。
3 后疫情时代建筑设计思考
得益于项目对健康的建筑空间的重视,设计在空气质量、公共空间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设计“预留”,使得项目无论在物理空间的防护还是在安全感的营造方面,均能较好地满足空间使用需求。
3.1 设置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
功能方面,建筑内部设置了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健身房、便利店、诊所、餐厅等,面积占比高达20%。在流行病毒感染时期,可在建筑内部形成自给自足的功能体系,减少员工与外部的接触。
3.2 应用智能化集成系统
项目中配备了智能楼宇系统,与医疗设施中的无接触式操作原则类似,可有效避免依附于金属、玻璃等处的病毒传播,对今后的办公空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智能楼宇系统集成了灯光、空调、遮阳帘等众多设备,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设置,使得灯光亮度、遮阳帘高度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自动调节。客梯均采用楼层预选系统,办公人员通过刷卡直达目标楼层,减少与轿厢表面的接触。水龙头、马桶等硬件设自动感应系统,可从根源上减少接触式操作。
3.3 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交流空间的需求更加强烈。项目结合自身总部办公的特点,在办公区域创造了多种类型的交流场所,并提供与自然接触的景观平台,提升员工的安全感与舒适感,增加办公场所的吸引力。
3.4 利用可呼吸幕墙以加强新鲜空气的流通
当带病毒的气溶胶被新鲜空气稀释10000 倍时,这一空气是安全的。因此,通过增加室内空间的通风效率,可有效的降低气溶胶的浓度,减少相关疾病的传播。项目中的实体式的可呼吸幕墙,可保证室内场所的换气需求,不论在日常使用的舒适度上,还是在应对流行性病毒感染时期的特殊状况,都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从方案设计伊始,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以最高等级的三星级作为健康目标,从设计到实施,均融入健康建筑理念及其技术措施。2020 年5 月,项目获得三星级健康建筑设计标识证书,成为全国首个超高层健康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建筑的关注日益增加。作为总部办公建筑,健康策略不应仅仅聚焦在健康的评价体系上,更应该以使用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始终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让建筑真正做到拥抱自然、拥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