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花还似非花

2024-05-13王海蓉

青年文学家 2024年7期
关键词:杨花柳絮杨柳

王海蓉

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人们对“杨花”这一意象并不陌生,古往今来,它寄托了无数文人的离愁、春愁、情愁等情感內容,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杨花”大多指的不是杨树的花,而是“柳絮”。本文旨在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考察分析其互通的缘由,主要有“杨”与“柳”互用、音韵平仄、意象美感等。

有学者统计,《全唐诗》中“杨花”出现了208次,100位左右的诗人用到此意象。在《全宋词》中,“杨花”出现了417次,118位诗人提到。仔细考察会发现,在众多诗词作品中,“杨花”这一意象的所指几乎都是“柳絮”,“杨花”就是“柳絮”吗?实则不然。“杨花”是杨树的果实,杨树属雌雄异株,在3至4月雌杨树果实开裂,会产生白色絮状物,随风四处飞扬,雌杨树产生的飞絮称之为杨絮,亦被称之为杨花。“柳花”与“柳絮”也是不同的,“柳花”是柳树开出的黄绿色小花,“柳絮”则是柳树种子上面像棉絮的白色绒毛,与“杨花”类似,能随风飞散。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就明确提到“以絮为花”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本经》以柳絮为花,其误甚矣,花即初发时黄蕊,其子乃飞絮也”。北宋医药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里赞同了陈藏器“以絮为花”不正确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大家说杨花如雪也是不准确的,“古人以絮为花,谓花如雪者,皆误矣。藏器之说为是。又有实及子汁之文,诸家不解,今人亦不见用”。宋人杨伯嵒在《臆乘·柳花柳絮》中也提出将柳花与柳絮等同于一物是可笑的:“柳花与柳絮迥然不同。生于叶间成穗作鹅黄色者,花也;花既褪,就蒂结实,其实之熟、乱飞如绵者,絮也。古今吟咏,往往以絮为花,以花为絮,略无区别,可发一笑。”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子着衣物能生虫,入池沼,即化为浮萍。”由此可见,古人早已明确知道“杨花(絮)”“柳花”“柳絮”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可以发现“杨花”“柳花”几乎皆指“柳絮”。例如,庾信的《春赋》写道:“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这里“满路飞”的“杨花”指的是柳絮随风飞散在道路上。王维的《送丘为往唐州》写道:“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暮春。”这里的“杨花”即柳絮,因为“柳”同“留”谐音,古人常通过写柳来表达离愁别绪。刘长卿的《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写道:“桃叶宜人诚可咏,柳花如雪若为看。”“柳花”是鹅黄色或黄绿色的,这里说“柳花如雪”,也就是说像雪一样的白色柳絮。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写道:“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里的“柳花”显然也是指柳絮,只有能随风到处飞散的柳絮才会惹得小孩子们追逐,而不会是直接掉落到地上的柳花。另外,“落絮”“柳绵”也指的是絮状的柳絮,如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中的“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以及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当然,也有少数情况“柳花”指的就是柳树上开的青黄色小花,如张可久《凭阑人·暮春即事》中的“乌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以及杜甫《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中的“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柳花”究竟指的是白色絮状的“柳絮”还是黄绿色的“柳花”需要根据诗词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既然古人深知“杨花”与“柳花”“柳絮”是不同的事物,但为何在众多诗词作品中,“杨花”“柳花”“柳絮”又可以通用呢?为何“杨花”又多指“柳絮”呢?

究其原因,“杨花”与“柳絮”的互通首先还得从“杨”和“柳”这两种植物谈起。根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华字典》(第12版)对“杨”和“柳”的释义可见,“杨”和“柳”都属于杨柳科,落叶乔木,种类较多,且它们的种子都有白色毛状物。它们的主要区别在枝条和树叶上,杨树“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枝条上挺”,柳树“枝条柔韧,叶子狭长”。

从明清以来的一些相关资料中可看到关于两类植物区别的确切记载,因此,显然人们也是识得“杨”和“柳”的。但是去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又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与“杨花”“柳花”“柳絮”可以通用一样,“杨”和“柳”也常常互用。在诗词中,一般“柳”专指柳树,而“杨”却常用来指称“柳”,“垂杨”“绿杨”“杨柳”皆多指“柳”,如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写道:“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李白的《折杨柳》写道:“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冯延巳的《鹊踏枝》写道:“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据《本草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柳枝弱而垂流”可知,此处的“垂杨”都指的是枝条下垂的柳树,且从“千万缕”“飘柳絮”“拂绿水”也可推测出“垂杨”实指垂柳。另外,从梁元帝萧绎《折杨柳》中的“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也可窥见“垂柳”与“垂杨”的互用。又如白居易的《杨柳枝》写道:“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句中的“绿杨”由温庭筠《杨柳枝》中的“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而来。可知,白居易和温庭筠写的都是钱塘名妓苏小小的家,因此句中的“绿杨”实则指的是柳树,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其中就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再如庾信的《杨柳歌》写道:“河边杨柳百丈枝,别有长条踠地垂。”刘方平的《代春怨》写道:“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从诗句中“长条”“垂”“千条”等词,可知其中的“杨柳”实指柳树,并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为何古人知道“杨”与“柳”的区别,但是在古诗词中还是将“杨”与“柳”互用呢?究其原因,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这与古人对两者的训释有一定关系。许慎的《说文解字》称:“杨,木也。从木,昜声。与章切。”“柳,小杨也。从木,丣声。丣,古文酉。力九切。”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杨,余章切,杨柳也。”“柳,力酒切,小杨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杨,蒲柳也。”“柳,少杨也。”《尔雅·释木》:“杨,蒲柳也。”《孟子注疏·告子章句上》:“柳,少杨也。”可见,在古代“杨”和“柳”常用来互训,因此使得在使用时也常常互用。《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记载:“按《说文》云:杨,蒲柳也。从木,易声。柳,小杨也。从木,丣声。易音阳,丣音酉。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也指出“杨”“柳”互称,“杨柳”主要指称柳这一现象。在《辞源》(1604页)和《汉语大词典》(1172页)中,对“杨花”的注解均为“柳絮”则是不准确的。赵振铎先生在其《字典论》中谈道:“字典属于一般性的语文工具书,只要能够说明所解释的名物的性状,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提供事物的基本知识即可,不必包含过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其中关于名物字的释义,提出植物类一般可以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说明其用途,还提出在对名物字进行解释时可以多使用一些插图,这样有利于区分同为柔荑花序,均有白色絮状物的“柳絮”和“杨花”。其二,“杨”和“柳”的互用与其生长环境造成的认知差异有一定关系。明人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提到:“杨与柳自是二物。柳枝长脆,叶狭长,杨枝短硬,叶圆阔,迥不相侔。而诸家多将杨柳混称,甚至称为一物者,缘南方无杨故耳。柳性耐水,杨性宜旱。”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也提到:“‘南人不识雪,向道似杨花。然南方杨实无花,以此知北人不但不识梅,而且无梅雨;南人不但不识雪,则亦不识杨花矣。”据此,可见“杨”主要种植于北方,南方少有种植,种植也因其影响环境和易引发健康问题,故南方所种植的杨树一般多为雄杨树,无杨絮。其三,“杨”与“柳”在中国文学中都有离别之意。“杨”的离别可以说是天人永隔的离别,因此它常与坟墓和死亡有关,在古诗词中多以“白杨”出现,如《古诗十九首》其十三写道:“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古诗十九首》其十四写道:“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刘禹锡《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二首》其一写道:“池台乐事尽,箫鼓葬仪雄。一代英豪气,晓散白杨风。”而“柳”因与“留”谐音,人们常常折柳相赠,来表达离别的不舍与留恋。

其次,“杨花”与“柳絮”的互通与音韵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诗词讲究音韵平仄的要求使得仄声的“柳絮”需要平声的“杨花”来与之替换使用。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日中诗歌比较丛稿·从〈万叶集〉的书名谈起》一书中明确提到:“诗歌中所吟咏的‘杨花却是杨柳之絮,而不是花。”还提到:“‘柳絮是仄(变化)声,与之相对,‘杨花是平(不变化)声。在律诗和绝句那样的近体诗中,分别作为同义词,在必要的场所分别加以使用的。”例如,孟浩然的《赋得盈盈楼上女》写道:“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该句的平仄关系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这里“杨花”换成“柳絮”就会使得其韵律配置不匹配了。

最后,在古诗词中,多用“杨花”指称“柳絮”,还因为“杨花”相比“柳絮”增加了色感、色彩上的美妙,更有一种意象美。谈到“柳絮”,脑海中不由出现柳树的样子,以及白色絮状物,并鉴于中国文学传统,一下子便能将其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是较平平无奇的。然而,谈及“杨花”,容易联想到花形、花香、花色等内容,但杨花“似花还似非花”,它有花之名,却无花之实,亦无花之命,所以“也无人惜从教坠”,在这样一种巨大的反差之中,杨花这一意象的美感与其寄托的情感更加美妙与深厚。

综上所述,“杨”与“柳”,“杨花”与“柳花”“柳絮”或因古文互训,或因音韵平仄,或因意象美感在文学创作中常常通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混为一谈。

猜你喜欢

杨花柳絮杨柳
故乡的杨花又开了
风很大
柳絮
柳絮飘飘
柳絮娃娃
杨柳 书法作品
风儿吹过杨柳湾
爱情抄底
杨花柳絮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