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行业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研究

2024-05-13邓媛,杨屿海,袁庆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邓媛,杨屿海,袁庆

[摘要] 以126名语言服务从业者及397名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服务行业对具职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较高,但现有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不能完全对接,学习者对行业需求的认识,以及自身信息技术能力、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等有待提升。提出多渠道语言服务能力培养路径,特别探讨了通过依托項目学习模式,提升学习者职业创新能力,以期培养人工智能时代行业所需的优质语言服务人才。

[关键词] 人工智能;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24)02-0095-08

Research on Demand Analysi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for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AI Era

DENG Yuan1, YANG Yuhai2,YUAN Qing3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82, China;2.Anker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Ltd, Changsha410205, China;3.Department of Military Foreign Languag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41007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126 practitioners and 397 learners of language service as the subjects,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nd finds the high demands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voc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ies in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of AI era. The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present talents cultivation does not fully satisfy the demands of the industry, and improvements need to be made in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ustry and related abilities of learners, especially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ross-discipline language service abil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learners language service ability through multi-facet routes. Specificall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mode,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ways of promoting learners voc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ies, in an effort to help cultivate quality language service talents to cater to the new industry demands in AI era.

Key words:AI ;language service ; talents cultivation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科技革命推动了全球语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 40多年来,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发展应用,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机会,语言服务企业数量、语言服务总产值及年增长率连年攀升。相较于传统的翻译领域,语言服务行业范围更广,服务方向更加多元,语言服务教育和研究也由此面临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语言服务研究应结合国内语言服务行业的需求调查研究结果,开展实证研究,加强过程及产品研究,增强思辨能力培养[1]。相对而言,现有研究在实证数据、过程研究等方面还有所缺失。语言服务行业最新需求怎样?现有人才培养状况如何?能否满足行业需求?能否通过相关模式改革提升学习者语言服务创新能力?文章拟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回答以上问题。

一文献综述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语言服务实践及教育研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服务能力的界定也得到了不同维度的阐释。依据欧洲语言服务行业认证标准(ISO 17100 2015:6)[2],译者至少应具备翻译能力、语言能力、研究能力、文化能力、技术能力及专业领域能力[3]。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将语言服务定义为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促进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为目标,提供语际信息转化服务和产品,以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4]。穆雷等[5]将语言服务业职业能力特征总结为职业素养、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处理能力、专业能力、服务能力等。王立非[6]认为语言服务能力应包括除翻译能力外的信息技术能力、文化贸易能力、国际组织服务能力、国际传播能力、跨语言咨询与管理能力、综合性现代服务能力等。研究者多维度多视角的定义和描述为语言服务的行业发展和能力培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给语言服务产业格局、教育实践及研究生态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传统人工翻译将向互联网云翻译的模式重构,集成语言服务将成为其他行业平台实现全球化的驱动力[7]。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翻译、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在语言服务企业已经得到大量使用,特别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运用广泛[8]。未来强人工智能将会促进跨行业技术的智能化与生态化融合,从更深层次改变语言服务的面貌[9]。语言服务市场需求随之日益剧增,翻译技术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云端化、泛在化、平台化和生态化等趋势也将日益凸显[10]。

人工智能背景下语言服务行业的需求研究因此成为语言服务研究的新焦点。国外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研究大多通过分析社会招聘公告/广告、调研行业数据、收集问卷信息等方式进行[11,12]。国内语言服务现状研究则多以概述方式为主,总结中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分析语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对行业未来趋势做出分析预测等[13,14]。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报告中,姚亚芝、司显柱[3]通过对语言服务行业互联网招聘信息的分析,发现我国的语言服务业还存在薪资水平偏低,对学历、任职资质、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不高,对专业领域知识要求不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够重视等问题。崔启亮、郑丽萌[15]以京津冀语言服务企业和高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现状,探究了语言服务行业协同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但总的来说,相关行业需求实证分析不多,缺少最新的调查数据。

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者对语言服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评价模式、教学现状评估、教学案例资源与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如建立“翻译 + 技术”人才培养模式[16],采取政产学研的模式和校企联合的办法,加大实训和实践教学[17],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语言服务行业专家等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设置[18],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建设翻译技术实践环境[19]等。

现有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及实践研究虽成果丰硕,但多为理论概述,实证数据较为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还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获取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行业需求、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的最新对比性数据,探究依托项目学习模式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以此推进语言服务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针对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及语言服务学习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基于数据收集结果,将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当前语言服务行业呈现何种需求特点?相关专业学习者语言服务能力现状如何?目前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状况怎樣?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包括两份调查问卷。问卷1调查了毕业于外语专业的语言服务人员共126名。其中,55.56%工作1~2年,26.19%工作3~5年,18.25%工作6年及以上;本科生占33.34%,硕士生55.72%,其他10.94%。工作地点分别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28.57%,沿海地区省会及地级城市23.02%,内陆省会城市35.71%,内陆地级城市7.94%, 海外3.17%,其他1.59%。本次调查对象中49名(39%)为专职口笔译人员,77名(61%)为非专职口笔译的其他语言服务人员。

问卷2调查了10所中部及东南部省会高校大一到研三共397位学习者的就业意愿,其中44.58%的学习者愿意未来从事语言服务行业,11.84%的学习者未来不愿意从事该行业,43.58%的学习者表示视情况而定。

(二)研究设计

综合不同研究者对语言服务能力的界定[3-6],参考《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本研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能力应包括传统翻译能力+语言服务职业创新能力,后者涵盖语言服务技术能力,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项目开发及管理能力,本地化语言服务能力,以及包括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服务能力等在内的语言服务综合素养等。结合崔启亮[8]、王华树和李智[10]对人工智能在语言服务企业的应用特点论述,本研究对上述问卷进行了如下设计。

问卷1主要针对语言服务从业人员及其所在机构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以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最新需求。问卷第一部分涉及调查对象及其所在机构的背景介绍,新员工招聘的学历、证书、实践经验等相关资质要求。第二部分涉及对语言服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及现状。问卷将从业人员分为专职口笔译人员和非专职口笔译的其他语言服务人员,对两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及现状分别进行了细致描述,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问卷第三部分主要涉及从业人员毕业院校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状况,并要求基于就业体会对人才培养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问卷2主要针对外语专业在校学习者,调查其对语言服务行业的了解状况,语言服务能力的现状,所在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情况,以及对语言服务学习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1、2通过问卷星App分别进行在线调查。问卷星系统对问卷进行真实性检查,剔除明显反应倾向问卷。相关题项的计分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分制形式,从1分(完全不同意)到5分(完全同意)进行排序。系统对数据自动统计后形成问卷调查分析数据,针对数据统计结果,对部分受访者进行了访谈和录音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依据两份问卷调查及部分研究对象访谈结果,本研究在语言服务行业需求、学习者语言服务能力及人才培养状况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一)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状况

1.新入职人员门槛不高,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问卷1第一部分调查了语言服务机构对新入职人员的要求,其中学历要求为本科的占61.9%, 研究生占33.33%,其他占4.76%;证书要求为TEM-8 的占39.68%,CET-6 占19.84%,CATTI口笔译证、TEM-4、CET-4级证书均占11.11%,其他占7.15%;69.84%的机构要求掌握办公类软件的使用,38.1%强调翻译类技术运用,31.75%要求掌握语料库与语言资料库的运用;就实践经验而言,62.7%的用人单位对新入职人员的从业经验无硬性要求,25.4%的用人单位要求至少有1年的实践经验,10.32%的用人单位要求有2~3年的实践经验,1.59%的用人单位要求有3年以上的实践经验。

以上数据说明,语言服务市场对语言服务人才持开放态度,不局限于外语专业毕业生。61.9%的机构将本科列为基本的学历要求,对于英语达到六级水平、同时具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毕业生非常欢迎。多数机构并未将翻译资格证书纳入基本要求,这可能是因为翻译能力只占语言服务能力的一部分,语言服务市场还需大量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相关人才。企业对实践经验要求不高,但对信息技术,特别是办公类软件的运用能力有要求。相关翻译岗位则强调翻译技术、语料库及语言资料库运用能力。本研究与姚亚芝、司显柱[3]的调查结果相似,不过对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及硕士学位有要求的机构数量有一定增长。几乎所有被调查机构均鼓励并要求口笔译岗从业人员掌握和使用翻译信息技术,96%的机构经常需要使用相关技术,非口笔译岗位对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的要求同样高达94.81%。这说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新入职人员门槛虽然不高,但懂技术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受语言服务行业欢迎。

2. 鼓励从业人员掌握信息技术及跨学科知识

问卷1第二部分调查了从业人员现有的语言服务能力状况。借助李克特量表对相关能力进行赋值(非常同意=5,同意=4,不同意也不反对=3,不同意=2,非常不同意=1),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语言服务能力现状见表1。

问卷1的调查结果显示,86.5%的从业人员同意或非常同意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并提升了服务效率。就从业人员所掌握的具体语言服务能力而言,在以口笔译为主的语言服务岗位,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分列前三,其次分别为信息复用能力、翻译策略选择、翻译管理技术应用能力。与翻译直接相关的技术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力、翻译质量保证技术能力、机器翻译编辑能力靠后。本地化语言服务能力及其他语言技术辅助能力最弱。总体而言,语言服务能力所涉及的各项目平均分值高达4.22,且各分值间差异较小,说明从业人员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语言服务综合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及跨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语言服务具有明确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跨学科/专业应用能力是其学科内核[6]。本地化语言服务能力排名最后,但也在4分以上,说明该部分能力即使在从业人员中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非口笔译为主的语言服务岗位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三的语言服务能力与口笔译岗位能力基本相同。但在所有单项能力排名中,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中的行业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排名第一。这充分说明了行业对跨学科知识技术的需求和鼓励,对外语专业从业人员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此外,36.36%的非口笔译岗从业人员会兼职翻译工作,33.77%的通过机器辅助翻译后进行译后编辑,而求助专业人员、外包公司或直接機器翻译的非口笔译岗从业人员占比29.87%。这表明即使对非口笔译专职人员,语言服务人员的基本翻译能力及机器翻译技术能力也是必备要求。

相对于穆雷等[5]的研究结果,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跨学科、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口笔译人员的信息能力。统计数据还表明,从业人员经常使用的技术工具包括搜索引擎(有67.35%的人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61.22%),翻译质量保证(QA)工具(36.73%),桌面搜索(34.69%),翻译管理工具(30.61%),本地化翻译技术工具(30.61%)。随着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将在语言服务企业产品中得到应用,推动语言服务行业和企业不断发展进步[8],从业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服务能力,才能提供更智能、更敏捷、更专业的信息服务。

3.毕业于外语专业的语言服务行业就业人员比例偏低

问卷1第三部分设计了一个问题:您所在班级(本科/研究生)中现从事语言服务行业的同学大约占班级人数的百分比为多少?结果发现,比重为10%及以下占31.75%,比重在10%~20%以下的占 29.37%,比重在20%~30%的占14.29%,比重为30%以上的占24.59%,说明外语专业毕业生中,语言服务行业就业人员总体占比偏少。此外,英语硕士,特别是翻译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语言服务领域的就业率与其他类型差别不大,优势并不明显。崔启亮、郑丽萌[15]对京津冀MTI高校语言服务行业从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北京高校中18.1%,河北21.4%,天津41.7%的毕业生离开了语言服务行业。这一数据也说明,在语言服务行业较为发达的地区,MTI毕业生学以致用、从事语言服务行业人员较多,而其他地区因语言服务发展的不足可能无法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MTI 毕业生在语言服务领域就业率不高,部分原因在于语言服务行业薪酬未能满足毕业生期待。如某就职省会重点中学的毕业生提到,语言服务行业薪酬水平比不上公务员,也比不上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虽然研究生的学习在现就职工作中无法完全应用,但综合考虑还是选择放弃语言服务行业。而部分愿意从事语言服务工作的 MTI 毕业生可能因自身水平达不到职业要求不能如愿。而某些需要高端语言服务人才的企业,往往又难以聘用到符合其职业要求的人才。这种人才供需的脱节成为制约我国语言服务业发展的瓶颈[3]。

(二)学习者语言服务能力状况

1. 学习者对语言服务行业需求了解不足

问卷2调查了中部及东南部省会城市10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占59%)和研究生(占41%)。调查结果显示,82.86%的学习者非常认同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并提升了服务效率,只有22.29%的学习者对语言服务行业有比较充分的了解,53.71%的学习者较为模糊,另有24%的学习者完全不了解。50.01%的学习者认为证书要求应该是各级翻译资格证书,39.43%的学习者认为是TEM-8,只有0.57%的学习者认为是CET-6。因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外语专业学生,他们通常不要求参加CET-6,所以该结果并不意外。此外,语言服务机构对毕业生实践经验无硬性要求,但鼓励并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和使用翻译及信息技术。相对而言,大部分学习者虽对未来从事语言服务行业持开放态度(88.16%),但对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缺乏了解,对语言服务机构所需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技术要求较为模糊。高校应加强与行业的互动,支持行业专家进校园授课或开展行业讲座[14]。通过拓宽交流渠道,增进对语言服务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学习者才能有望成长为行业需要的创新人才。

2. 学习者语言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问卷2的第二部分设计了学习者对自身语言服务能力进行评估的相关题项。50.57%的学习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储备,33.14%的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本地化语言服务能力,21.71%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商务、贸易、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7.71% 的学习者掌握了特定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11.43%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3.71%的学习者具有一定的项目开发及管理能力。该题项设置为多选,要求学习者对自身语言服务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大多数学习者在特定行业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行政管理、项目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值得一提的是,38.29%的学习者认为自己以上各项能力基本欠缺。虽然有些技能可以在就业岗位上逐步获得,但近40%的学习者各项能力的缺失,意味着学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尚不能达到市场要求。

此外,从学习者的信息技术能力调查中我们发现,56%的学习者能基本操作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打印机等设备,32.86%的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机器翻译编辑能力,23.43%的学习者掌握了计算机辅助翻译(CAT),21.43%的学习者能使用翻译记忆库(语料库)、翻译术语库、行业知识库等,20%的学习者能使用翻译软件对译文特定格式的错误进行自动识别、输出等,10.57%的学习者具备文件格式解析能力、语音识别与合成能力、新内容自动提取能力,而30%以上的学习者各项能力基本欠缺。以上数据显示了学习者的信息技术能力明显不足,与语言服务从业人员能力分值均值4.22相比差距显著。同時,学习者对自身语言服务能力的自评结果表明,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翻译技术的应用能力及翻译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排名前三,明显低于学习者对自身双语语言能力、传统翻译能力等的评价。某高校MTI研一学生提到,平时学习任务较重,更注重提升自己的双语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对于信息技术不擅长,也不太喜欢,学校设置的相关选修课也没有参加。从访谈中也发现,外语专业作为典型的文科专业,其学生大部分对信息技术不太感兴趣,虽然对技术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多数并未转换成行动。如何提升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投入,需要相关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3.学习者对语言服务综合素养的认识有待提升

我们在问卷1和问卷2的第三部分均设计了一个多选题:您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以下哪些能力培养以提升学习者语言服务综合素养?结果如表2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培养的学习者的占比(74.29%)最高,其次为翻译技术的应用能力(66%)、双语语言能力(65.4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60.86%)。对从业人员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排名最前的为双语语言能力(74.6%),其次为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66.67%)、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55.56%)、翻译技术的应用能力(53.97%)。传统翻译能力在两份问卷调查中的得分均不突出,分别为50%和46.83%,可能因为翻译能力在各高校本来就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从业人员认为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较为重要,仅次于前几项。某语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称,进入职场后才发现,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必须不断充电,才能应对岗位的各种能力要求。而在校学生对该项目的认识排在最后,说明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的重要性只有进入职场后方能真切感受到,大部分学习者还不能完全体会。

本结果与较多研究者的结论一致。肖维青、钱家骏[1]的调查结果发现目前中国 45% 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欠缺应用翻译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欠缺对相关项目的管理能力。王华树、李莹[21]对全国 434 所高校语言服务翻译技术教学现状的调研结果也显示,翻译技术教学尚未充分对接相应的语言服务综合能力要求。高校在学习者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还需进行针对性培养训练,同时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者对语言服务综合素养的认识,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状况

1.课程设置未能完全满足语言服务行业所需能力的培养

为考查高校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状况,我们在问卷1、2的第三部分设置了以下问题,选择“同意”和“非常同意”选项的人数总计占比情况见表3。

从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在5个题项中,平均有59.776%的在校学习者回答“同意”和“非常同意”,平均有63.016%的从业人员回答“同意”和“非常同意”。所调查的高校绝大部分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提升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加强语言服务实习和实践能力,但只有一半左右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语言服务技能教学课程,一半左右的学生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现状及能力要求,并能从课程设置中更好地把握职业发展方向。但这也意味着还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无法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充分受益。教育部提出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度融合……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新文科建设宣言[OL].(2020-11-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作为外语专业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主阵地,语言服务类课程须依托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22]。因此,新技术与语言服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从课程设置开始、在教学及实践中进一步加以体现和贯彻。

2. 着力语言服务能力多渠道培养

针对语言服务能力的培养途径,问卷1、2第三部分均设置了多选题:您认为高校应该通过以下哪些途径加强对学生语言服务能力的培养?结果如表4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习者和从业人员对语言服务能力的培养途径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期待。83.14%的在校生和80.16%的从业人员认为应帮助学生增进对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信息及要求的了解。只有充分认识语言服务市场的最新需求,学习者才能采取具体的行动,全面提升所需的语言服务综合能力。相对而言,在校生对于增进行业了解、拓宽实践途径、加大与语言服务机构合作、增设相关课程等有着较高的期待。

虽然表述各异,但是研究者们阐述的语言服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路径较为一致,如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以及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加强翻译与技术课程的融合、加大实训与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其他专业课程及慕课资源,实现跨学科课程体系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和政产学研一体化等[14,16,17]。 或针对高校课程的定位与设计,提出应响应国家语言战略需求,培养精翻译、懂行业、会技术、能管理、善营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15];或提出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及技术教学课程,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等[23]。以上论述既是对高校语言服务学科发展目标的阐释,也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指导。

四依托项目的语言服务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为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按照教育部对“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要求《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第 28 条明确强调“智慧课堂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本节将探讨如何通过依托项目学习模式,提升AI时代学习者语言服务职业创新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学习者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完成的项目,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社会、数字、物质资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24]。本研究将从语言服务模拟训练项目和实战项目两个方面,按项目安排、项目准备、模拟/实战语言服务活动、过程反思和译后拓展/评估[25]五个阶段进行。

模拟训练项目中的人员分配除相关语言服务项目小组,如分别进行口笔译活动、负责技术支持、负责项目管理、负责质量监控的学习者,还应特别邀请跨学科专业院系同学进行学科知识咨询、资料准备及任务设定。项目在跨学科专业院系同学指导下进行,比如可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术语收集、主题知识积累,以及相应的翻译及其他任务准备,包括项目管理、质量监控的相关知识学习等。按特定学科专业同学提供的材料和设定的任务,要求学习者分别进行笔译、口译项目,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处理,项目管理,质量监控及其他相关语言服务活动,可借助各种翻译引擎,做好译后编辑及其他相关任务处理。学习者通过录音、录像、项目日志等进行过程回顾,反思自己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受邀的学科专业同学及教师也会对同学的表现及反思部分进行点评。项目拓展部分要求小组成员撰写语言服务项目实践报告。教师需对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实战项目需要根据学习者未来就业和市场需求,将课堂和真实项目结合起来。在项目安排上,项目小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以下工作:接受语言服务任务、签订(模拟)合同、分配任务、了解任务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明确工作流程、准备好所需的资源等。译前准备阶段要求项目小组组织主题讲座或实地考察,通过相关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了解项目背景,创建术语库等。项目实施过程则需要项目成员各司其职,合作完成各项任务,进行录音、录像及项目日志的书写。之后的项目过程反思与模拟项目基本一致。效果评价为实战项目的重要环节,应体现多向度、嵌入式、重过程、点面结合、形式多样的特点[25]。规范的评价标准有益于激发学习潜能,培养技术思维,而且有利于提升同伴信任感和职业责任感,提高职业素养[26]。在语言服务实战项目中,评价主体为该学习模式下全体成员,包括项目小组成员、指导教师、项目组织者、客户和相关行业专家; 评价贯穿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小组的集体表现和项目成员的个人表现; 坚持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自我评估与同学互评、定性与定量相結合的原则; 评价工具包括评估报告、绩效评价、量表、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分析及访谈。评估报告来自同学小组和个人,通过绩效评价量表从不同角度评价同学的表现,包括教师对项目小组绩效评价表、小组成员互评表、自评表、项目组织者对项目实施情况评价表、现场听众对项目小组成员的评价表以及对相关智能技术使用的评价表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以量化方式多角度评价学习者的表现,并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

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27],本研究设计的语言服务模拟及实战训练项目能体现目标导向、任务导向和结果导向,侧重学习者在语言服务学习及实践中的主体作用,旨在增进信息技术能力、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及其他相关职业创新能力培养,助力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五结语

本文调查了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行业的新需求、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状况,以及学习者语言服务能力状况。针对学习者对语言服务行业了解的不够,以及相关能力的不足,通过依托项目的学习模式,本文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路径,特别是信息技术能力及跨学科语言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在调查方式丰富性及样本多样化方面还有欠缺。后续研究将拓宽调查渠道,扩大样本数量,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考查依托项目学习模式对语言服务能力培养路径的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并完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肖维青,钱家骏.翻译技术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2000—2020)——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的对比分析[J].外语界,2021(1): 62-70.

[2]Translation services—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services:ISO 17100[S]. The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2015.

[3]姚亚芝,司显柱.基于大数据的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J].中国翻译,2018(3):80-86.

[4]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6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翻译协会,2017.

[5]穆雷,沈慧芝,邹兵. 面向国际语言服务业的翻译人才能力特征研究——基于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100强的调研分析[J].上海翻译,2017(1):8-16+94.

[6]王立非.从语言服务大国迈向语言服务强国——再论语言服务、语言服务学科、语言服务人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1):3-11.

[7]唐智芳,于洋.“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服务变革[J].中国翻译,2015(4):72-75.

[8]崔启亮.人工智能在语言服务企业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21(1):26-32+73.

[9]王华树,王鑫.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研究:应用场景、现存问题与趋势展望[J].外国语文,2021(1):9-17.

[10]王华树,李智.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技术研究:内涵、分类与趋势[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0(1):86-95.

[11]Bowker L.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ethic[M]//Koskinen K, Pokorn N K.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and ethic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20.

[12]Schnell B,Rodríguez N. Ivory tower vs. workplace reality: employability and the T&I curriculum-balancing academ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requirements: a study from the employers perspective[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7 (2-3):160-186.

[13]何恩培, 闫栗丽. 改革开放40年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与展望[J].中国翻译,2019(1):130-135.

[14]岳峰,俞剑辉.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与高校翻译专业的应对策略[J].上海翻译,2022(3):50-55.

[15]崔启亮,郑丽萌.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语言服务调查[J].外语电化教学,2021(5):48-54.

[16]韩林涛,刘和平.语言服务本科人才培养:“翻译+技术”模式探索[J].中国翻译,2020(3):59-66+188.

[17]詹成.新时代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45-48.

[18]张成智.技术转向背景下的翻译研究新视野[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0(1):96-103.

[19]曹達钦,戴钰涵.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技术实践环境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3):30-36.

[20]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翻译协会,2020.

[21]王华树,李莹. 新时代我国翻译技术教学研究: 问题与对策——基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的思考[J].外语界,2021(3):13-21.

[22]刘和平,韩林涛. 新文科背景下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2(4): 27-33.

[23]王华树,刘世界. 国内外翻译技术研究述评(2000—2021)[J].外语电化教学, 2022(1): 81-88+92.

[24]Beckett G H. Project- 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Beckett G H,Miller P C.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6: 55-70.

[25]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6]王湘玲,沙璐.基于动态评价理论的翻译技术教学评价模式构建[J].外语界,2021(5):58-65.

[27]张政,王赟. MTI 项目化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 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22(2): 65-72.

猜你喜欢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技术传播视角下的复合型翻译人才观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
浅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对语言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