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4-05-12卢国维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

卢国维

摘 要: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针对当前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提出打造铁路精神培育的大师资、形成铁路精神培育的大课堂、拓展铁路精神培育的大资源和搭建铁路精神培育的大平台等路径,以提高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效果。

关键词:大思政课;轨道类学生;铁路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6-0064-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截至2022年12月,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铁路人百折不挠、踔厉奋发、奋勇争先,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人民铁路为人民为核心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铁路精神”[1],其中以“二七”精神、“毛泽东号”精神、“铁牛号”精神、小东精神、福生庄精神、“158”精神、成昆精神、巴山精神、大秦重载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最具代表性,尤其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这些铁路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是时代精神的拓展和延伸,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类高校应该注重培育学生的铁路精神,将铁路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表现形态的铁路精神,勇担“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自觉做新时代铁路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践行者,推动中国铁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大思政课”不是要新增一门思政课,而是“旨在推动一场思政课的质量革命,全面提升育人效果”[2],其核心是“大”,关键是“善用之”。新时代轨道类高校要基于“大思政课”要求,引导学生传承并弘扬好铁路精神,在助力建設交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力量。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价值阐释

2014年1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提出了“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代铁路精神。“安全”是铁路人的首要职责、“优质”是铁路人的职业追求、“兴路”是铁路人的风骨气节、“强国”是铁路人的崇高理想。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认识维度: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强国”是铁路人的崇高理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等重大战略目标。“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铁路先行,高铁引领”。铁路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而且是大众化交通工具和民生工程,承载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将铁路精神融入轨道类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铁路精神,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铁路人百年光辉历程的重大事件、重大影响、重大转折以及重大成就,深刻领会铁路发展史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相辅相成,正确把握“铁路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激发学生立志成为新时代“最美铁路人”的工作热情,激励学生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交通强国的社会理想中。

(二)情感维度:锤炼“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理想

“优质”是铁路人的职业追求。铁路人围绕着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始终秉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铁路人主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这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理论逻辑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铁路人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涌现出一大批模范集体和先进人物,一心为人民服务理念在铁路人心中生根发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铁路人自觉把“人民群众满意”的标准落实到服务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发展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铁路人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精神内涵。将铁路精神融入轨道类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铁路发展史,深刻理解“人民铁路为人民”是贯穿各个历史时期的铁路行业服务宗旨,从而不断锤炼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技能技术、所知所学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三)意志维度:铸就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意志品格

“兴路”是铁路人的任务和使命。在铁路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兴路”始终是一条鲜明主线,指引着铁路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从成功修复京张铁路,到“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论断的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再到当前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的名片与骄傲;从取得“四纵四横”铁路网规划到“八纵八横”铁路网规划、6次全国面积铁路大提速、铁路体制机制的改革、高铁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创新、中国第一二三代动车组列车的成功研制等一系列重大突破,无不印证着“兴路”的引领作用。将铁路精神融入轨道类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让学生深刻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铁路人取得的百年历史成就不是轻而易举获得,而是无数铁路人用血汗、智慧乃至宝贵生命换来的,从而让学生在“兴路是铁路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天职”的告诫中,铸就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意志品格。

(四)行动维度:培育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全放在首位的实践品质

“安全”是铁路人的首要职责。“安全”既是铁路人的“红线”也是“底线”。中国铁路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攻克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的就是铁路人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全放在首位的实践品质、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将铁路精神融入轨道类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能够让学生明确“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要求,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对安全工作的敬畏意识和红线意识,时刻把安全放在最高的位置,集中精力、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彰显办学特色,更新理念、拓宽视野、扩大格局,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资源推动“大思政课”建设。2023年9月至10月,笔者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平台开展了铁路精神培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获取有效样本1 525份,其中男生1 328份,女生197份;一年级1 117份,二年级341份,三年级67份。通过问卷分析显示,铁路精神融入轨道类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乏协同性和针对性的难题。

(一)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缺乏协同性

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仅要多管齐下促进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要有效配合提高实施的协同性。当前,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协同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载体缺乏协同性。课程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但就目前来看,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在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方面存在各自为政、不相协调的现象。比如,对“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铁路精神的?”这一问题,54.62%(N=833)的学生选择思政课,38.69%(N=590)的学生选择专业课,而选择其他通识课程的学生仅有8.47%(N=129)。以上数据表明,学校在实施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课程载体是松散和不相协调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开展得不够扎实,缺乏铁路精神内容的融入;二是通识课程没有找到与铁路精神的结合点,致使学生通过通识课程培育铁路精神的比例偏低。因此,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以思政课程为主、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为辅的学生铁路精神培育模式,增强课程载体之间的协同性。

二是教师主体缺乏协同性。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但就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对铁路精神了解较少,通过课程开展铁路精神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各教师主体间在培育学生铁路精神的过程中缺乏协同性,主要表现在不同课程教师选择铁路精神内容时出现简单重复或者无效衔接的现象,尚未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多元主体培育机制。比如,对“思政课教师有没有在授课时有意识地融入铁路精神?”这一问题,18.62%(N=284)的学生认为“没有”;对“当前思政课教学中融入铁路精神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14.43%(N=220)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或“没什么效果”;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铁路精神培育?”这一问题,81.38%(N=1 241)的学生认为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

三是培育方式缺乏协同性。课程教学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需要更多其他方式进行辅助和深化培育效果。比如,对“您觉得通过什么方式加强铁路精神培育比较好?”这一问题,88.33%(N=1 347)的学生选择“联系现实案例教学”,77.25%(N=1 178)的学生选择“历史场景再现”,76.98%(N=1 174)的学生选择“参观实践基地”,71.02%(N=1 083)的学生选择“理论系统讲授”,60.07%(N=916)的学生选择“校园景观和标语”。但就目前来看,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培育方式所起的作用不大。在问卷调查中,27.15%(N=414)的学生认为学校在铁路文化宣传方面做得“一般”或者“不好”。同时,各类育人活动碎片化,持续时间短且开展方式创新性不足,亟需整合各活动功能,做到协同发展,有的放矢。

(二)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缺乏针对性

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是一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工程,在教育教学中不仅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做出深刻的理论阐释,而且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但就目前来看,轨道类高校开展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针对性不够强。

一是学习资源不够丰富。无可置疑,中国铁路精神是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但因其历史悠久性、空间分散性以及内容碎片化等特殊属性,给教育者带来了“资源匮乏”的错觉,也为深化学生铁路精神培育带来了挑战。调查显示,78.62%(N=1 199)的學生认为学习铁路精神对学习生活非常有帮助,90.69%(N=1 383)的学生对进一步加强铁路精神的学习非常有兴趣,但有45.84%(N=699)的学生认为铁路精神资源不够丰富、融入课程的铁路精神内容偏少。为此,亟需充分挖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铁路精神元素,以丰富学习资源,提升培育成效。

二是缺乏实践性学习。当前,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大多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处理好“铁路精神融进来”和“指导学生走出去”的关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中,专门针对铁路精神培育的实践项目比较欠缺或者课时偏少,实践途径碎片化。调查显示,72.72%(N=1 109)的学生要求增加课时以及加强师生互动,51.67%(N=788)的学生要求采用小组研讨式的方式灵活授课,58.43%(N=891)的学生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这些结果表明亟需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外铁路精神教育资源,提升铁路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

要有效解决在学生铁路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缺乏协同性和针对性的现实困境,需要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并善用“大思政课”。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深化轨道类高校学生铁路精神培育,“不仅要切实把握‘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而且还要在‘善字做好文章”[3]。

(一)主体激活:打造铁路精神培育的大师资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里的“我们”就是善用“大思政课”的主体,有效培育学生的铁路精神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大师资。善用“大思政课”的主体包括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校内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校外多元优质师资,轨道类高校应“构建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这是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协同育人产生作用的根本力量”[4]。

第一,思政课教师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核心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着力发掘铁路文化资源,把握铁路精神核心要义,根据轨道类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科学设计铁路精神培育的教学内容,完善铁路精神培育体系建设。第二,专业课教师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关键主体。专业课教师要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所授专业课蕴含的铁路精神元素,不断优化专业课铁路精神培育架构设计,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形式积极探讨通过课程思政培育学生铁路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将铁路精神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三,通识课教师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重要主体。通识课程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基础性课程,通识课教师要根据所教授专业的不同,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铁路精神贯穿其中,特别要结合“文化”“创新”“安全”“优质”等主题展开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铁路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高铁创新发展和快速崛起的精神力量。第四,校内其他教育工作者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必要主体。“大思政课”不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大舞台。校内其他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在校园内积极创设铁路文化环境,营造发扬铁路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氛围,深入挖掘铁路精神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这些资源有机融入学生资助、第二课堂、就业创业等日常教育全过程中。第五,校外多元优质师资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重要参与者。高校可以从校外邀请优秀代表、杰出人物走进校园,传播铁路精神。如邀请铁路行业的大国工匠、铁路劳模、“最美铁路人”获得者等走上讲台,用鲜活案例、亲身经历和切身感悟生动阐述新时代的铁路精神,由此增强铁路精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系统建构:形成铁路精神培育的大课堂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里的“大”并非特指思政课,而是从内涵式发展的高度凸显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铁路精神培育离不开多元课程的大课堂。

第一,思政课程教学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与铁路精神的培育目标一致、思想融通、内容契合,教师在已有教材资源中挖掘铁路精神元素,并用生动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讲授理想信念、中国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时,结合学生专业巧妙融入铁路精神内容,以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讲授新时代伟大变革、发展规划等内容时,融入我国高铁辉煌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内容,以坚定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开设中国铁路精神、中国高铁等专题讲座,从铁路精神培育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等多角度展开论述,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筑牢成长成才基础。

第二,专业课程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专业课教师要找准课程教学内容与铁路精神的契合点,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铁路精神。比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教师在“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教学过程中融入了两种铁路精神:一是“坚守实干、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运营初期的成昆线建有991座桥梁,这些桥梁的建设是人类筑路史上第一次向地质条件复杂险峻的横断山脉发起的挑战,因此这条线路堪称“奇迹之路”;二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 142公里,总共有675座桥梁,桥梁全长159公里,相当于每7公里铁路中就有1公里的桥梁,建设难度显而易见。

第三,选修课程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主窗口。轨道类高校要切实结合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积极开设铁路精神培育的选修课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体轨道类专业学生开设铁道概论、中国铁路发展史、广西铁路发展史、中国高铁发展史等选修课,在选修课中设置“新时代十年来中国高铁的辉煌成就”等教育专题,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铁路发展史,激励学生成長为新时代铁路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

第四,实践课程是加强学生铁路精神培育的主引擎。要在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铁路精神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观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地感悟铁路精神。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赴龙州火车站、柳江铁桥、雒容铁桥、柳州铁路印刷厂办公楼、柳州铁路工人文化宫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各地开展铁路精神实践研学;利用VR虚拟仿真技术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郑州二七纪念馆等场馆,开展铁路文化学习;通过情景剧展演方式再现铁路精神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切身体悟铁路精神的伟大,从而坚定其传承、弘扬铁路精神的信心。

(三)内容挖掘:建设铁路精神培育的大资源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里的“用”指的是资源素材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建设铁路精神培育大资源离不开多维视野。第一,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全面梳理和总结四个历史时期铁路精神的种类与深刻内涵,建设不同时期铁路精神教学资源库、典型人物案例库和收集整理铁路红色故事汇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铁路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对国家、对民族和对人民的担当与使命。第二,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要注重将中国铁路发展与其他国家铁路发展的国际作比较,全面把握世界铁路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中国高铁崛起彰显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系统搜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境外项目建设、中欧班列运输以及铁路国际联运等方面资源素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铁路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动实践中的突出贡献。第三,要有敏锐的当代视野。铁路精神不仅有历史的沉淀,而且有当代的传承。要充分利用好新时代铁路榜样人物案例、铁路博物馆、铁路文苑、高铁歌曲、铁路电影等当代资源,辅以VR虚拟仿真、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生动呈现,使学生直观感受铁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感悟弘扬铁路精神是全面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从而自觉成为弘扬铁路精神的践行者。

(四)立体联动:搭建铁路精神培育的大平台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里的“用”也体现对教育载体的充分利用。铁路精神培育的有效性离不开立体联动的大平台。第一,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铁路精神教育。如在“5·26”爱路日、“二七”大罢工100周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成昆铁路通车53周年、青藏铁路通车17周年等重大节日,开展相关纪念活动,通过师生共话铁路史、憧憬铁路梦,推动铁路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第二,利用班团活动开展铁路精神教育。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是最接近大学生实际且开展频次较多的教育活动,班级可以围绕铁路精神的某个方面开展集中研讨、主题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筑牢学生践行铁路精神的理论根基。第三,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开展铁路精神教育,充分利用校外场馆如中国铁道博物馆、沈阳铁路陈列馆、上海铁路博物馆、云南铁路博物馆、海南铁路博物馆、广州铁路博物馆、武汉二七纪念馆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接受铁路精神,高度认同铁路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特别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节假日铁路运输和春运工作,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体验、践行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核心的铁路精神,从而真正将铁路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四,利用专业社团的社团活动开展鐵路精神教育。轨道类高校要积极推动铁路专业社团的发展,着力发挥专业社团在传承和培育铁路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第五,利用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平台开展铁路精神教育。积极组织学生深入走访、调研校企合作单位和产业学院,培养学生弘扬铁路精神服务基层工作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之,铁路精神是轨道类高校学生完善自我、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力量源泉,轨道类高校要基于“大思政课”视域,从打造大师资、建构大课堂、拓展大资源和搭建大平台等方面入手,培养为交通强国固本、为铁路事业强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铁路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弘扬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核心的伟大铁路精神[N].人民铁道,2021-09-11(3).

[2]李蕉.“大思政课”的历史方位和理论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9):101-108.

[3]单文鹏.善用“大思政课”的多维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153-159.

[4]陶好飞,杨熙.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策略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6):139.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
基于科学精神的“大思政课”教学设计
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显著特点与发展路径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历史教育之“大思政课”教学
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如何上好“大思政课”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