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情境创设:本质、内涵与践行策略
2024-05-12陆亚琼
陆亚琼
[摘 要]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情境就是要推进和落实真实的学习,将学生浸润在鲜活可感的氛围中,实现从生硬要求到激活内在认知需求的转变,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契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标定位,把握情境创设的本质与现状;基于教材解读,把握学科概念;基于学科概念,创设真实情境。同时,情境创设要关联生活经验、创建共同体,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创设;核心素养;本质;内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9-001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强调:“创设真实且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真实学习的理念倡导要将学生浸润在鲜活可感的氛围中,实现从生硬要求到激活内在认知需求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对真实情境的本质、内涵以及具体践行策略进行全面解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真实情境创设的理解与思考。
一、基于课标定位,把握情境创设的本质与现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提到的真实情境,基本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如情境表演、视频制作、角色采访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生硬、机械的状态,但仍有脱离教材、脱离文本之嫌。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借助生活资源、电教手段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而这一切早在语文新课标颁布之前,就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因此,教师需要基于语文新课标的定位,对“真实情境”难以实施的原因进行分析。
1.情境创设的本质:从知识到素养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迭速度远超生命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积累速度。因此,获取知识、形成积淀,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只有培养出在未来多变、复杂的环境中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才,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顺应从知识到素养的本位置换。由此,创设真实情境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针对“情境”和“素养”明确指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在解读“核心素养”的概念时,语文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情境创设的现状:目标严重偏向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备课的底层逻辑是:基于教材设定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知识点的讲授与渗透。这是典型的“教”的逻辑,而非学生“学”的逻辑,所以学生究竟能够从中获取哪些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则很难判定。当这些教学价值点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时,就无法真正创设出能够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情境,于是远离目标的虚假情境就会形成。这样的情境创设,追求表面的喧闹,到处都是鲜活的视频、动人的音乐、毫无价值的游戏,只是戴着一顶叫做“情境”的帽子。
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以刷题的方式替代本质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只有从创设真实情境出发,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才能使教学最终指向核心目标,才能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关联多维理论,解构情境创设的范式与内涵
那究竟什么是情境?所谓的真实情境又是怎样的,该如何判断呢?这是借助真实情境突破教学困境的基础。
1.界定情境的范式阐释
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属性,對于“真实情境”也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界定,但归根结底,与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视域紧密相关。
首先,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量,情境所展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是社会环境的动态化呈现。王文静教授在《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一文中将情境划分为四个关键要素: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实践共同体、学习课程。这是面对全人类所有学习的综合性界定。其次,从心理学视域的角度考量,知识绝不应该来自其他力量的告知、灌输和讲授,而是生命个体基于自身原始经验,对新资源吸收碰撞之后主动建构出来的。而这一建构的过程,就需要寄托在真实情境之中。最后,由此来审视教育领域下的情境,就可以将情境定位于: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专门为学生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任务场域。这样的情境定位就需要以真实的生活为源头,旨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之“学”助力。
2.语文新课标下的情境再认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真实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专门”的工作,而应该是在与生活高度相似的情境中顺势发生的。这就需要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或者找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解决生活问题。因此,课程内容的研制、学习任务的设计,都应朝着真实情境的方向转变。
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情境创设大都依赖于某一单篇课文内容。而当下的情境创设需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性摄取,还要助力学生在学习之后的迁移运用,将课堂所学真正与生活关联起来,使学生在尝试、运用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
三、遵从课程本质,推进情境创设的路径
语文新课标理念与“理解性教学观”以及“学习中心课程观”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十分关注概念理解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视域下真实情境的创设,要保证学生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与世界无限接近的课堂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能力。
1.从课程入手,紧扣核心概念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真实情境不能脱离课程本质,需要教师从重点关注的语文能力中提取上位的核心大概念,以此进行真实情境的创设。
(1)基于教材解读,把握学科概念
基于素养导向的课程建构,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语文课程中。学科大概念成为语文课程从课堂到生活、从学习到运用的过渡,旨在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通过归纳、演绎等不同的方式来展现不断迭代更新的课程逻辑。
如统编语文教材在三个学段都设置了与想象表达有关的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有看图想象,要求学生想想“猫和老鼠”的故事。这一内容设置的用意表面上看是纯粹的看图写话,但实质上是要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写出几句完整的话,感受写话的乐趣。
第二学段有“我来编童话”“奇妙的想象”“这样想象真有趣”以及“我和 过一天”等一系列想象性表达训练。其核心归旨在于让学生展开系统化和完整化的想象创编,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想象的故事框架下,补充更多的故事细节。
第三学段则设置了“二十年后的家乡”“变形记”“笔尖流出的故事”等习作训练,这需要学生在体悟文本表达风格、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在创作的同时还要体现表达的严谨性。
从这一系列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科领域下的大概念有着鲜明的现实价值和意义,需要契合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形成螺旋上升、逐层升级的体系结构。这样才能在逐步趋向复杂的情境中,不断拓展学生想象的广度、深度,激活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表达素养。
(2)基于学科概念,创设真实情境
在大概念支撑下的情境创设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和资源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呈现,并将重点知识放在可以迁移运用的概念性理解层面上,教学时需要先进行概念性的理解,再创设情境。这就有效规避了情境创设走向泛化的尴尬。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单元习作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而编选的课文也都是介绍世界各地文化的。很显然,从了解世界文化,到介绍世界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读写一体化单元,而促成读写交互和转换的关键点,就在于编者在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从阅读层面来看,“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旨在帮助学生从单元课文中体会这种表达方法的价值和作用,為后续表达奠定基础;而“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则是针对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陌生点,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资料收集路径,获取写作表达的第一手资源。由此看来,这两个语文要素虽然有读写之别,但对于最后完成习作,则是从内容层面和技巧层面构筑了坚实的认知基石,而这就是提炼这个单元核心大概念的源头,更是创设真实情境的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就可以精准提取单元的核心概念:借助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介绍世界文化。由此分设三个重点子概念: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尝试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介绍一处景物;②复习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根据表达需要,巩固删选甄别、分类整理的方法;③感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形成包容、接受异域文化的自信与气度。结合单元“世界文化”这一主题词,教师依托每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大会”,创设了这样的学习情境:“2023年,一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大会将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盛宴,各个国家将展示各国的文化。如果我们有机会作为中国代表参与本次大会,展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外国嘉宾了解中国,你会怎么做?”
2.从实践入手,依托迁移理解创设情境
人们常说:“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由于语文课程的头绪多,很多教师疲于奔命,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机械的作业布置、批阅上,置语文课程的本质而不顾,学生也只能“穿新鞋走老路”,行走在死记硬背、反复训练的固有模式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本质就是要引领学生在情境之中构建严谨而密切的知识网络,对知识形成深度理解,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1)落实主体地位:情境创设要关联生活经验
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蓄积了相应的经验。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并在真实情境的浸润下,使学生“生长”出全新的认知。
如第二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教学重点。传统教学中,教师会依托记叙文六要素,要求学生先找出相关信息,再组合串联成一句完整的话。对比这种模式,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引导会更加有效。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有些学生停留在“什么人干什么”“谁把谁如何了”的层面上,无法形成简洁、完整的概括。对此,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将学生代入文本角色中,通过追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概括思维转向“为什么”“怎么样”的层面,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厘清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思路和逻辑。之后,教师再出示记叙文六要素,就能使学生直接将前期训练所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活”的知识,并逐步向能力维度发展。
(2)紧扣学习本质:情境创设要创建共同体
很多教师对情境创设一直都存在着一个认知误区,即情境都是教师备课时事先预设并安排好的。当然,这种情况属于大多数,但并不代表全部。有些情境是在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解决问题的“专家”,为学生呈现真实的问题,跟学生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由此,教师、学生,甚至作者就成了一起解决问题的共同体,而基于问题的真实性情境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学该单元中《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时,教师尝试运用生活中常常碰到的“转述某件事”的情况,来落实语文要素中“简要复述”的要求。教师设置“西门豹向魏王述职”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梳理文本故事情节,并与教师对话、与角色对话,探寻简要复述的方法,帮助西门豹完成向魏王述职这一任务。这样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需要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真正凸显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真实情境这一理念的用意,为打造高效课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静.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J].外国中小学教师教育,2004(4):20-23.
[2] 宋姝颖.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创设[J].小学语文,2023(12):14-19.
[3] 王晓红.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浅谈语文真实情境的创设[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11):73-74.
[4] 赵永光,郭艳萍.新课标理念下作文教学中真实情境的创设策略[J].辽宁教育,2022(23):38-40.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