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支撑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4-05-12周亚军汪小琦
周亚军 汪小琦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塑造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先导性、基础性行业。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在新时代历史机遇下,成都应当着力打造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服务支撑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打造全球畅连交通
成都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向西向南开放前沿。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加强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目前,成都仍然面临航空枢纽能级不高、南向西向铁路通道不畅等问题,交通运输对开放战略的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应当着力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拓展链接全球的西向东向南向“Y”字形国际航线布局,增强航空枢纽功能,提升航空客货吞吐能力;积极拓展南向西向铁路通道,加快建设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线,积极争取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都至隆昌段、成格铁路等重点项目,缩短成都至欧洲、东南亚铁路运输和铁海联运距离;加快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强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国际物流枢纽能级。
打造市民满意交通
成都已成为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当前,成都交通还存在大而不强、通而不畅等问题,市域“断头路”“瓶颈路”仍未完全消除,城区交通拥堵现象依然突出。应当着力打通跨县市、跨片区“断头路”,疏通道路网络“肠梗阻”,扩大对重点片区、重点乡镇、重要产业、重要文旅、重要交通节点的覆盖广度和连接深度;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和公交一体化改革,统筹实施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和儿童友好出行扩面提质,深入推动智慧共享停车及“P+R”便捷换乘,提升出行服务水平;构建数据融合、协同联动的一体化智慧交通体系,加强交通运行监测、智能研判和分析诊断,提升交通运行组织、道路诱导管控智慧化水平,优化市民出行环境。
打造绿色低碳交通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静风区,大气自净能力差。作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应当以移动源污染防治为主要着力点,继续深入实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发展格局,推动“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绿色出行比例;深入实施货物运输“公转铁”、货车通行“一绕转二绕”,建立低碳交通示范区、绿色物流示范区,减少货运领域污染物排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完善充(换)电设施建设,大力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持续改善车辆结构。
打造科技创新交通
成都拥有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等创新研发平台以及众多高水平院校、研究机构,具备发展交通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需进一步整合资源,继续加大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加强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高校等牵头组建体系化创新联合体,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大交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跟踪、遴选、择优推荐机制,加强交通运输新模式、新业态地方立法保障,完善配套政策环境;强化形成交通新质生产力人才支撑,依托中铁二院、民航二所等创新平台和本土院校,加强交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輸领域应用,推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抢抓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周亚军,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汪小琦,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均系成都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4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