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

2024-05-12杨晓萌

中国美术报 2024年12期
关键词:时记汴河汴京

杨晓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唯一一个节日和节气结合的重要传统节日。《燕京岁时记》所引《岁时百问》有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一时节,随着天气渐暖、花叶萌发,自然界到处花红柳绿,生机无限,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所以踏青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明还是一个将清明节、寒食节和三月三的上巳节汇聚在一起的大节日。《南齐书·礼志上》中,著者萧子显说:“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按照古老习俗,人们在这天去河边行“袯褉”仪式,即在水中沐浴以驱除旧年里的秽气。后来,上巳节的沐浴习俗逐渐演变为在河边聚会,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录的就是永和九年40余位文人在水边举行曲水流觞雅集活动的盛景。寒食节据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据《荆楚岁时记》,寒食节在冬至节后的第105天,这天的习俗是禁火、吃冷食。

当三个节日汇聚在一起时,清明就有了禁火、扫墓、踏青、蹴鞠、插柳等风俗活动。尤其是现在的清明节,人们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在祭祀先人的同时,也能游览大好河山,感受春和景明的节气特色。

→ 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卢沉追求抽象的思维能力,将西方的构成意识、形式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水墨画创作之中,《清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明》表现的是清明雨季路上撑伞的行人,用几何形的平面造型表现人物的侧影、背影,通过形式分析的方法把画面进行了有意味的分割,也辅助指引了观者的欣赏顺序。画面整体的淡墨着色,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与悲伤的情绪。

——北京画院

↑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别具情趣。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新

猜你喜欢

时记汴河汴京
空竹
一只玩具熊的心灵独白——评高源的《一只熊的时记》
《一只熊的时记》创作谈
一只熊的时记
汴京:繁华背后危机重重
一张图带你游汴京
汴京诗群
《清明上河图》带你逛繁华汴京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