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涵、现实挑战与现代化路径

2024-05-11洪秀敏朱文婷

关键词:普惠高质量现代化

洪秀敏,朱文婷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2.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国之大计、民生之首,办好学前教育关乎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以及广大百姓对“幼有所育”的美好向往和殷切期盼。近年来,我国持续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始终把学前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彰显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党中央对千万学前儿童的亲切关怀和办好学前教育的坚强决心。2018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颁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把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作为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2023年1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各项决策部署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2023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202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通过专门立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应着力思考学前教育如何适应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学前教育从过去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今后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其中,如何理解并落实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厘清到底应实现怎样的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得到解答。为此,本文聚焦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价值逻辑、本质内涵、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出发,对如何实现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阐述,明确高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和部署的方向和目标,以崭新的谋划和精神面貌迎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奋进新阶段。

一、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重价值逻辑

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其价值逻辑。高质量发展具有多维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在质量管理学科中,“质量”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概念,人们对其含义一直争议不断(1)陈朝兵:《公共服务质量:一个亟待重新界定与解读的概念》,《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从学前教育领域来看,其质量话语会受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多重逻辑共同形塑和长期互动的结果。与其相对应的质量价值逻辑有三种:一是政策逻辑,作为公共服务质量的概念,聚焦于探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公共性问题;二是教育逻辑,质量是检验教育活动的重要标准,作为服务接受对象的个体拥有更好的发展;三是实践逻辑,质量概念更强调服务对象主体及其行为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质量”的政策逻辑:以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方向为指引

“国家的政策要求把握着学前教育办园的方向质量”(2)OECD.Starting Strong Ⅱ: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Paris: OECD Publishing,2016,p127.,代表着公共利益,目的在于使所有幼儿接受质量有保证的保育和教育。在政策逻辑上,党的教育方针关乎学前教育事业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内在要求。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这一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社会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首先,在办园方向上,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其次,学前教育应当是所有适龄幼儿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面向大众、普惠可及的。公益普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幼儿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质量”的教育逻辑: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追求。正如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的:“人的现代化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的先决条件。”(3)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页。归根结底,教育是关乎人的学问,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逻辑更是直接体现在“育人”(4)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上。为此,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应坚持以儿童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我们所促进的幼儿发展不应是局部的、片面的发展,而应是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对儿童发展本身的理解和重视是高质量育人目标的价值原点和出发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应当以培养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为奋斗目标。

(三)“高质量”的实践逻辑: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学前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价值逻辑之一。学前教育长期承担着解放家庭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因此,除了育人目的外,如何为广大家庭提供满意的服务也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实践逻辑集中体现在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关于“入园难”“入园贵”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不仅成为广大家长萦绕心头之苦,也给党和政府带来了巨大压力(5)冯晓霞:《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在高速增长阶段,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矛盾是资源匮乏,唯有侧重于解决总量性问题、通过需求牵引供给、增加学位提供总量才能有效缓解矛盾。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人们所追求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入园问题,由入园机会不公平所引发的种种争议背后更多蕴含着的是对优质资源匮乏的诘问。当前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广大群众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入好园,为适龄幼儿提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使得在现代化进程中学前教育质量问题和公平矛盾更加凸显。加快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要积极应对学前教育矛盾转化,满足人民对幼有所育的殷切期盼。

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与限度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当从关注学前教育发展规模和增长转向关注发展的内涵式发展,着重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资源均衡、公益普惠和产出效益的关系,实现“更加公平”“更加普惠”“更有效率”的高质量发展。

(一)更加公平的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资源均衡的关系

回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实现普及为核心的教育公平主线越来越清晰,成为我国学前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追求。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地理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的复杂国情,各地教育政策和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均衡是实现起点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平等和谐稳定的“平衡器”。让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为人人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奠基,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本质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协调好高质量与资源均衡之间的关系,基本消除区域、城乡、园与园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增强教育制度供给的充分性与平衡性,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协调配套、资源均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幼儿园,让适龄幼儿接受就近就便的优质学前教育。

(二)更加普惠的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公益普惠的关系

普惠大众从字面上理解即惠及大部分人。参考教育领域普惠大众的内涵,至少包含“可负担”和“可获得”两个维度。“可负担”指对于不同收入群体来说收费合理,然而收费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强调人民群众能够普遍接受,与家庭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强调合理分担;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应当人人能够“付得起”。“可获得”一词来源于经济学,就学前教育领域而言,可被理解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是否方便可及。学前教育的“可获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教育普及,指向入园机会公平,而应更加强调对优质学前教育服务的期待,追求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为此,只有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从补基础、牢根基到求发展、提质量逐步转变,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才能充分体现和彰显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时代价值和作用。

(三)更有效率的发展: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产出效益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具有高效率特征,在高速增长的外延式规模扩充阶段,学前教育的扩增更加注重数量的提升,但是对于质量效益的关注会相对忽略。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集中发挥学前教育的资源优势,从“盲目漫灌”到“精准投入”,通过对关键要素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使学前教育投入产出效益实现最大化,进一步提升资源效率。在面向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学前教育高质量且富有效率发展的前提是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学前教育布局。一方面,要注重学前教育资源投入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另一方面,要对学前教育的育人功能成效以及学前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实现更有效率的高质量发展。

三、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现实挑战

要把握学前教育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确定其历史逻辑,即时空前提性(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73页。。在迈向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与过往时空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存在差异。回顾过去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动适应;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现跨越式增长;规范发展逐步推进;相关制度保障相继确立。但是,由于起点弱,旧顽疾和新挑战交织,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仍是最薄弱的学段,广大群众期待的高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未实现,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一)从扩总量到优结构:学前教育资源增长减缓,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

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颁布以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初步构建了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现代化办园体系,切实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成效显著。如图1所示,截至2022年,全国幼儿园总量为28.92万所,在园幼儿总数为4627.5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7%,相比2010年增长了33.1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快速、有效扩充的学前教育资源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入园机会。在推动学前教育普及的同时,普惠成为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新目标。各地积极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2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比达84.96%。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9.55%,比2016年增长22.3个百分点(2016年开始统计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有效保障了绝大多数幼儿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学前教育资源在三个指标上首次出现减少趋势:一是全国幼儿园数量比上年减少5610所,下降1.9%;二是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三是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上年减少74.16万人。幼儿园和在园幼儿人数双双下降,可见“少子化”对学前教育的冲击已开始显现。由于新生儿数量在较长时段内还将徘徊于低位,将持续导致适龄生源总量以及入园幼儿规模的下降,亟须提前进行资源配置的优化与预警。

图1 2010—2022年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变化趋势图

与此同时,尽管普惠资源扩容成为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建设的重中之重,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依然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7)洪秀敏、姜丽云:《“全面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基于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调查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首先,区域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失衡。研究者通过对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估发现,中国学前教育仍为低水平均衡,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学前教育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8)霍利婷、王桂新:《中国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均衡度变化研究——兼论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10期;卢迈等:《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期。。其次,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失衡。当前城市中心、老城区学位紧缺现象尤为突出。老城区教育资源规划难以开展,园所占地面积很小,所能提供学位数量少。最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结构失衡(9)贺红芳、刘天子:《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5期。。农村地区既有学位空置的情况,大班额现象也依然存在。有学者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学前教育政策在农村地区失灵以及地方政府在城乡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10)张更立、阮成武:《县域农村学前教育供给: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4期。。

(二)从保基本到有质量:学前教育服务日趋规范,质量评价现代化亟须推进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也日趋规范,但是办园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活动“小学化”、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跨越式的发展。但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适应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要稳健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步伐,亟待跟进并深化学前教育评价改革。学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评价指标是否适切、手段是否有效合理,直接关乎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水平。长期以来,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在发展初期更多依赖于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学习,质量观深深扎根于现代主义的土壤中,体现出浓厚的技术理性和外生性取向,而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却较为滞后,不能有效适应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评估指标上,明确应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科学质量观,切实扭转当前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的倾向,聚焦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过程性质量指标。为此,应加快推动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现代化,围绕“普惠”“公平”“效率”和“优质”这些价值目标,合理有效地采用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助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现代化进程。

(三)从增投入到提效益:学前教育经费数量逐年加大,质量产出效益有待提升

近年来,国家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由图2可知,2010—2021年期间,中央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总额不断增长。2021年投入额为2700亿元,比2010年增加2455.65亿元,增幅为10倍左右。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年提高。同时,国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为期三年的“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项目”,以支持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轴心,共计投入经费总额55.6亿元。各地持续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时代农村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11)马毅飞:《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行动策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年第5期。。

图2 2010—2021年财政性教育投入发展趋势

然而,尽管学前教育投入增加,但依然存在结构不均衡且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首先,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结构性失衡。城乡幼儿园的财政支持差距较大,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财力薄弱的农村地区仅依靠县、乡(镇)两级财政难以维持。从区域发展来看,以地方财政投入为责任主体的筹资机制导致各地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财力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较为不足。其次,经费投入偏硬件,不注重内涵质量。当前学前教育投入中的见物不见人问题依然突出,部分普惠性幼儿园过度追求其硬件标准与外部形象,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保教质量的提升。最后,经费投入效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者从投入—产出视角对资源配置与学前教育质量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财政投入等资源相对占优势的普惠性幼儿园质量效益并不高。民办园虽占据资源配置优势,但在结构性质量以及过程性质量的多个维度上仍低于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虽然整体教育质量较低,但部分园所也能够提供较高的教育质量(12)洪秀敏、朱文婷、钟秉林:《不同办园体制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差异比较——兼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质量效益》,《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8期。。

(四)从强管理到重治理:学前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多元治理体系仍需完善

学前教育激荡改革初期,管理体制滞后问题就开始凸显,并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发展,对此党和国家持续优化政府监管模式,强力推进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13)刘永林、王亚卓、杨小敏:《地方学前教育立法中的政府监管——基于智慧监管理论的框架建构、实践检视与制度设计》,《教育学报》2022年第18期。。从纵向各级部门的管理体制来看,“国十条”第一次提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象征着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迈向新的阶段。2017年,《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完整提出“国务院领导,省地(市)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在《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央九条”)中给予权威的认定。时至今日,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不仅是政府责任逐步确立和规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横向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断建立从而助力学前教育管理的过程。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始便要求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国十条”对相关部门职责做了初步的分工,而后“央九条”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监管部门、党委政法委、司法等有关部门在民办园融资上市、幼儿园安全保卫与治理工作等方面的责任。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提出,更是为部门分工、协同和督导问责提供了有力抓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责意识逐步增强,但是教育管理的手段主要是自上而下式的行政命令,各类主体多元协同机制不尽完善。

学前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益相关者范围广、数量多,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市场、家庭等主体。当前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会在落地时被误化为政府主责,这导致学前教育过于依赖地方公共财政,客观上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尤其是社会捐资捐赠渠道不畅,消解了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同时,信息传输闭塞,家长等治理主体极少享有参与治理的权利和机会。加强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应从“管理”转向“治理”,形成政府、办学主体和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与格局。

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路径与展望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对学前教育做出全面系统重要部署。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和起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基。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健全的育人体系、供给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保障,也为推进世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一)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加快构建学前教育高质量现代化育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育人改革任务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直接关乎学龄前幼儿的培养问题。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对学前教育阶段“立德树人”育人体系进行系统改革。首先,在为谁培养人方面,应坚持政治站位,强化战略意识,把握正确方向,始终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培养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心培育祖国的未来。其次,在培养什么人上,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抓住学前这一人生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从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对“培养什么人”有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国际化战略性人才,应充分挖掘孩子的多元化发展可能,促进其健康体魄和健全心智的形成,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为奋斗目标,以满足未来国际发展环境的需求。最后,在“如何培养人”上,应着力推动育人体系内部要素的协同改革和建设,通过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资源内容、师资队伍、管理实施等,为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任务提供实践路径。

(二)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建立普惠均衡的学前教育高质量供给体系

在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当以供给侧改革作为主线。首先,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学前教育实现更加充分且均衡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更多采取“重需求、轻供给”的发展思路,供给结构错配问题日益突出,结构性失调也逐步显现,亟需以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学前教育在资源供给端的充分且均衡发展。其次,要着力优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布局。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着力挖掘学前教育供给资源,逐步完善灵活多元、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一是优化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向托育领域拓展资源。着力挖掘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利用好由于少子化带来的学位空余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育班,加快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学龄前人口变化趋势的城乡托幼一体化供给调控机制。二是做好城乡融通布局。要注重城乡学前教育的资源融通,特别是在脱贫地区,要找到巩固、提升深化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路径,将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好。三是优化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前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学前教育发展空间格局。

(三)以质量提升为抓手,加快完善学前教育高质量专业化标准体系

应聚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重要抓手,以学前教育高质量专业化的标准体系推动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价值取向和理念层面,需要基于“现代性反思”,让价值成为真实的目的,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政策逻辑、教育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确立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回应民生期盼的适切而可行的质量评价目标。其次,要推动地方制定、完善质量评价标准及其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以评促进的作用,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科学质量观,重点关注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过程性质量指标,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评价专业标准体系。一方面,建设园所质量自评系统,推动幼儿园对标研判、依标整改,有序推进质量评价督导评估工作。另一方面,加强质量效益的监督与考察,不仅要从投入、过程、产出等一般意义上去检测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的实效,还要从实际出发,鼓励个性化、地方化的特色区域评价指标。

(四)以高效治理为保障,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高质量政策制度体系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保障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各项制度不断建立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在已有框架基础上加快各项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首先,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坚持和加强党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的领导地位,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前教育发展道路,继续坚持和巩固学前教育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保障学前教育改革任务切实、有效地深入推进。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党的理论、路线、方略制定学前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年度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为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其次,夯实资源保障,提高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和效益。对标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逐渐加大学前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优化学前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引导学前教育经费向一线教师、幼儿发展、保教过程倾斜,全面提升学前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最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化的学前教育治理体系。推动学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在深化、关键在协同,应以协同治理为关键突破口,打破治理壁垒,形成各级、各部门协同治理格局,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园所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落实各方相应责任及沟通机制。

猜你喜欢

普惠高质量现代化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