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火之魂赓续千年文脉
2024-05-11古夏玥王淑娟
古夏玥 王淑娟
洮州社火既是春节期间洮州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重头戏,也是集艺术、戏剧、杂耍、舞蹈、演唱等为一体的街头文化盛会。近年来,随着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保护并传承洮州社火这一重要的地方民俗势在必行。现通过分析洮州社火的起源及艺术价值,剖析现阶段洮州社火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洮州社火
洮州简介
洮州(临潭县古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甘肃省南部,坐标为东经103°52′,北纬34°10′,东邻岷县,北与康乐、渭源两县相接。临潭县总面积达1557.68平方千米,东西最大距离为6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83千米。临潭县属高山丘陵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多低山深谷,峰峦重叠,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海拔在2200—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属高寒干旱区;年均气温在3.2℃左右,年降水量383.2—668.2毫米,年平均无霜期65天左右,旱涝雹冻频繁。洮州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千百年来,洮州地区一直是陇右“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 的门户,被称为“北蔽河湟,西控番戎,东济陇右”的边塞要地,是唐番古道的要冲地段。
社火起源
“社火”亦称“射虎”,起源于我国古代祭祀活动,是中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也就是传说中的火神,可以驱邪避难。作为民间庆贺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之一,社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和火的崇拜,是古時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的宗教活动,其目的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此外,社火的起源也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一定的渊源。远古先民将本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山岩、立柱上、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或是面具上。每到祭祀时,人们就会在自己的身上绘上图腾或是戴上图腾面具,一边击打劳动工具,一边模仿图腾物作出舞蹈动作,祈祷自己所崇拜的图腾物能给予他们能量。这种祭祀活动一直承袭迄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洮州都会举办盛大的社火主题活动,但随着社会发展,社火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转变,逐渐演变成一种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娱乐活动。
洮州社火的艺术价值
洮州社火的伴奏乐器
洮州社火中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大帽镲、小京镲、铜钹、锣、太平鼓。其中,大帽镲声音比较洪亮,小京镲声音比较清脆,锣声音低沉、余音悠长持久,钹和鼓声音穿透力强,是洮州社火中主要的伴奏乐器。
洮州社火的道具及服饰
城隍庙社火队是洮州地区最古老的社火队。每年演出前,所有的会长及村里的年长者都会在城隍庙开展祭祀活动,祭祀活动结束后社火队就开始正式演出了。洮州社火的道具主要有毛熊皮、狮子皮、旱船、青龙、黄龙等,其中毛熊皮、狮子皮,青龙、黄龙都由人手工缝制而成。表演人员的服装颜色较为明艳,给人以喜庆、热闹之感。
洮州社火的独特之处
社火之魂,源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洮州地处我国甘肃南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是一个汉、回、藏、蒙古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洮州社火与其他地区的社火相比,民族色彩更为强烈。例如,洮州社火表演中会有参演者身着少数民族服饰展示不同民族的舞蹈及独特的魅力。
洮州社火面临的挑战
社火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笔者主要从资金不足以及社火传承断层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缺乏资金支持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大型文化活动,社火表演形式多样,如划旱船、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举行此类大型活动,往往需要地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如表演用具及服饰置备、人员及场地准备等。洮州社火的资金主要来自当地群众,缺乏必要且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洮州古战镇的社火为例,古战社火中的戏曲表演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古战社火中的重要活动之一,但每场表演的资金投入大,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演出正常进行。目前,缺乏资金支持是社火活动面临的普遍问题。
社火传承人青黄不接
近年来,受时代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的影响,社火表演这一延续了数千年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社火传承存在断层。从目前社火参与者的年龄来看,多数参与者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首先,随着社会发展,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而在民间社火活动中,舞龙、舞狮、高跷等众多社火表演都需要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人来完成,人力资源的匮乏,使民间社火表演走向衰落。其次,一些社火表演的关键技能往往具备一定的难度,需要传承者长年累月的练习,而且很多技能只能在社火等大型演出中展示,平日很少被应用,回报率低,所以很少会有年轻人愿意主动、自觉地学习相关技能。例如,洮州社火的表演项目“毛熊戏狮”,需要四个成年男性钻进“狮子皮”,两个人为一组完成较为复杂的动作。现代年轻人很少愿意去学习这些复杂的动作,所以目前洮州社火的“毛熊戏狮”这一节目仍主要由老一辈的人来完成。
洮州社火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洮州社火是洮州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当地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因此,有关部门需要注重社火的传承及发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社火的传承及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提升影响力
要想推进洮州社火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就要进一步提升洮州社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高社会各界对社火活动的关注度。首先,定期组织社火表演及相应文化活动,多渠道宣传社火文化,在为观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提升民间社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其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社火团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线上+线下”同时发力,一方面,通过社火表演、篝火晚会、现场体验等形式,大力宣传洮州社火文化,吸引当地群众及游客的关注;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平台,通过直播、录播等形式记录并展现洮州社火的魅力,多维度提升洮州社火的知名度。最后,邀请洮州社火团队及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等场所,拉近洮州社火与群众的距离,进一步提升当地人传承社火文化的自觉性。
培养传承人
社火发展的关键在人,培养出色的社火传承人、扩大传承人队伍对于洮州社火的传承及发展意义重大。一是积极探索传承人的培养及发展策略,调动年轻人参与和学习社火表演的积极性。如利用线上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加深群众对社火活动的了解。与此同时,为传承人及年轻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撑,落实传承人补助经费。二是加强洮州社火传承培训。成立洮州社火协会,支持组建社火表演团队,建立洮州社火非遗传习所。积极组织并开展社火脸谱化妆、表演、锣鼓传承培训等活动。
推进社火产业化发展
推进社火产业化发展是推动洮州社火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传统社火道具总能带来浓浓的年味儿。当地可以发展原材料采购、原材料加工、成品制作、销售、物流及售后等整套产业链,走出一条“农户+网络+公司”“农民自发+政府服务”的农民创业致富新路。社火产品加工、社火道具制作等产业的繁荣不仅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惠及更多村民,也可以吸引当地年轻人积极回乡创业,为社火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础。其次,积极探索社火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宽群众收入渠道。修建文化广场、农村书屋、社火道具展览室等,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最后,建设洮州社火艺术体验中心,制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优质文化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保护洮州社火既是传承民俗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