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问题及对策

2024-05-11甄珍杨贵琼吴炜龙阳长洪蔺中

经济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甄珍 杨贵琼 吴炜龙 阳长洪 蔺中

摘 要:人才是第一资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我国社会的就业背景下,对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理论与实践知识脱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就业指导时间集中,指导内容简单;相关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文章分析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对高校毕业生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提出建议,帮助高校毕业生解决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高校就业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98-02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自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并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2022年以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首创历史新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陡然上升。高校毕业生有着丰厚的储备知识与较强的综合能力,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高,也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空前挑战。

应对“就业难”的问题,党中央强调,要始终将“稳就业”摆在最突出的位置,要将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高校是推动落实就业工作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并非一日之功。高校要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方面学习的监督与管理,使学生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进行专业的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就业背景

党和国家为保证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与就业工作相关的决策和部署。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保证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作出详细的部署。

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就业政策和部署,旨在减缓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确保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灵活就业、稳定就业[1]。然而,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生产力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导致招聘计划锐减,招聘的规模也大幅度降低,这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加之就业岗位少、竞争大,薪资较低、就业环境恶劣等问题,进一步给高校毕业生增加了不同程度的焦虑[2]。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认清自我,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够精准找到自己心仪的目标与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新時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一)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这也给我国企业生产、复工带来了困扰。国内大中小型企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但是吸纳大部分就业人员的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恢复仍然较为缓慢。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岗位减少、竞争激烈,这无疑深深地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次,随着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工智能行业的兴起等,科技代替人工劳动力的现象日益凸显,这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减少。除此,我国沿海城市薪酬待遇相较于边远欠发达地方较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3]。由此可见,在各种复杂环境因素影响之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二)“慢就业”“不就业”“考公”“考研”等热现象持续上涨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9万人,同比增长35万人;而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人[4]。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1158万人,同比增长82万人,这无疑会带来激烈的就业市场,因此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会选择“慢就业”,甚至暂时“不就业”。智联招聘对2022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作出了相关调研报告:截至4月,2022届高校求职应届毕业生中有46.7%的学生求职成功、有38.1%获得1到3个工作邀约,还有15.4%已签约,以上数据都比2021年偏低[5]。4月中旬,离毕业还剩下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高校毕业生不仅要抓住最后的校招机会求职,还要将精力放在一部分在自己的毕业实验或者论文上,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压力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在失业率增高、就业岗位稳定性较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一部分毕业生为追求稳定,纷纷涌入考公考研大军之中,导致考公、考研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也给暂时还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带来了压力,因此暂不就业,选择“二战”“三战”的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

(三)择业观不明确,存在“盲目从众”心理

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没有明确的规划,一味地跟随周围的同学去选择“考公”“考研”,一次考不上甚至会选择“二战”“三战”,这类群体主要以寝室为单位。但是,这里面往往有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半途而废的毕业生大有人在。这些毕业生不仅会浪费自己大半年或者几个月的时间,还会错失学校双选会的最佳时机,到最后面临的毕业压力更大。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存在“跟随别人一起去实习”的心理。看到自己班上有很多人去了一个单位实习,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是否喜欢,盲目地跟着周围的同学一起去,到最后发现自己不太适合时,可能为时已晚。以上现象,会加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负担,不利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期望。

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与不足

(一)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创新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历史较为悠久,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团队以及教研室,并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是近年来,就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职业生涯教育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特别是一些课程内容比较老旧、授课时间也不合理。除此之外,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授课[6],使学生专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在实践方面的应用,完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具体落实正常的实习活动,因此高校毕业生拥有空泛的理论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这使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脱钩,不利于学生在本就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竞争。

(二)就业指导时间集中,就业指导内容简单

高校虽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教师为学生就业进行指导、传授技能,但是就业指导的时间设置不合理,学生无法高效地学习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知识。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时间安排在毕业生最后一年的上半学期,而上半学期学生要忙着各种面试、考研、考公、毕业实验、毕业论文等,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与技能[7]。在实际教育中,这种“突击”教育会大打折扣,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以最基础性的面试流程、面试技巧为主,很少针对综合型的专业知识技能去开设课程进行指导。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如果想要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习经验、团队合作能力、强大的抗压能力等,更强的综合能力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相关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的指导教师主要以高校辅导员为主,但是很多辅导员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水准不高,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授课对象也可能不一样。很多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局限于给学生讲解近年的就业形势、学校以及各企业的就业信息、千篇一律的就业技巧等,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进行仔细的分析,难以起到就业指导作用[8]。

五、高校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的三观指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即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日常和决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端正三观,能够使大学生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和美美地生活、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更能让学生在奋进的点滴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给自己找准定位和目标,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树立属于自己的择业观,使高校毕业生不再“慢就业”“不就业”;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摒弃“盲目从众”就业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疫情之下“考公”“考研”“二战、三战”的热现象;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可防止毕业生因就业压力过大而做出过于激烈的行为[9]。在今后的就业中,正确的价值取向会解决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诸多麻烦。

(二)帮助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刚毕业生的大学生,社会经验肯定没有职场上的前辈丰富,这更需要高校尽早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该从大一新生刚入学开始,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满足国家对人才的期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10]。其次,开设职业生涯选修课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益。同时,高校可以结合市场现实情况,模拟企业招聘,举办线上招聘活动,让学生提前适应求职过程中的基本流程,进一步掌握求职技能,在龙争虎斗的竞争中崭露头角。

(三)帮助学生调节就业心理

近年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面临毕业的时候,毕业生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学校和教师们的关注。由于就业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课程都是以网课的方式学习,对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容易产生悲观、怯懦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初次进入职场,毕业生也会担心因自己的经验不充分,害怕工作做不好而产生焦虑的心态。高校应该时刻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11],及时地给需要帮助的学生送去关怀。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教会毕业生如何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态,积极地应对人生中各种挫折。除此,高校也可以畅通心理咨询通道,让专业的教师在毕业生面临就业抉择和困难时给予恰当的帮助。

六、结论与展望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人才培养的使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在国家战略目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中,高校要将“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贯彻于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少一点迷茫、多几分自信,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课题(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22年校教改—大学金课—《园林生态学》的改革与应用,项目编号:010201052207]

参考文献:

[1] 张丽娜.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任务方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991(15):34-40.

[2] 赵良铃.大学生择业焦虑和职业探索行为的关系:金钱崇拜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3,18(04):82-84.

[3] 马利强,利爱娟.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06):147-148.

[4] 陈洁,胡晴.高校毕业生2022年人数破千万:一年增长167万“推后就业”效应叠加[N].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1-07(006)

[5] 徐志文.精准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群体就业质量[J].中国就业,2022,305(11):42-43.

[6] 郭艺浓.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20(14):26-27.

[7] 郝滢滢,王谦.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128-130.

[8] 朱琳.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35):90-91.

[9] 張晓苗.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空间设计[D].聊城大学,2022.

[10] 施倩.学生需求视角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347(23):185-186.

[11] 冯喜良,邱玥.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选择倾向——基于人力资本匹配和职业心理需求视角的发现[J].中国人口科学,2022,213(06):70-84+127.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作者简介:甄珍,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研究工作;杨贵琼,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污染修复研究;吴炜龙,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污染修复研究;阳长洪,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污染修复研究;通讯作者:蔺中,博士,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