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广东航道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2024-05-11崔剑南
崔剑南
摘 要:文章围绕“双循环”,從剖析广东省航道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服务水运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发,在明确航道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差距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扩大航道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保持发展势头、推进航道扩能升级完善水运网络、加快绿色智慧航道建设提升水运服务水平,从而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航道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4-154-02
新发展格局下,不论是加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还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从交通的视角看,“双循环”的本质就是互联互通。水运作为商品要素流动实现互联互通的一种重要和独特的载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广东省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保持高质量发展,发展内河水运经济是其实现途径之一。航道是服务内河水运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当前,航道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考虑“双循环”的核心词——通[1],对研究水运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新发展格局对广东省水运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有利于发挥水运新优势
根据广东省航道部门2022年统计公报,广东省航道通航总里程16222公里(内河12266公里,沿海3956公里)。航道维护总里程11283.5公里(内河9989.3公里,沿海1294.2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1408公里,管理船闸26座。广东省水运发展基础良好。我国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将有助于进一步利用水运的新优势[2]。随着内河水运需要不断释放,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水运的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的优势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以内河航道发展内循环大动脉、以远洋航运发展外循环大通道、以港口发展“双循环”大枢纽的广东省内河水运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航道作为水运基础设施站在了广东省内河水运发展历史新起点。
航道水运服务支撑“双循环”。一是通过发展水路运输,推动内需扩大,内循环提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经济滞胀三座大山压顶,加剧国际关系紧张程度,给中美紧张关系火上加油,令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博弈白热化,全球发展环境“乱、糟、难”,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竞争白热化。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将逐步向国内市场转移,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形成以强劲消费驱动为基础、以内需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通过加大对水运交通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可以扩大内需,从而促进内循环的实现。二是水运服务“双循环”模式主要依赖于水运基础设施产业的支持。经济内循环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于内需,其中,内需主要由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所构成。广东省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后劲不足,投资需求不太可能激增,拉动内需的重点是交通运输的短板产业——水运。水运基础设施成为交通促进内循环发展的最大潜力区。
(二)航道对水运经济发展的多元功能定位模式
新发展格局下广东省经济发展策略调整为通过引领新型内需为主导的循环经济,加强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经济发展策略的调整加上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水运独特的绿色低碳经济作用明显。一方面为了促进运输结构调整,我们需要加速发展围绕水运的多式联运,并推进水运服务与新技术相融合,实现绿色低碳的水运发展。另一方面航道作为供船舶通航的通道的功能定位发生变化,航道正逐渐与旅游、文化、城市、生态融合发展,不仅发挥货运功能,也兼顾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
遵循河流本身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航道功能定位逐渐细化。广东全省航道功能定位划分为货运功能和生态绿色旅游功能。以广东省内河航道为例,航道划分为主要航道、重要航道、一般航道三个层次[3]。不同层次航道发挥的功能不同,主要航道发挥航道的货运功能;重要航道侧重发挥航道的货运兼顾生态绿色旅游功能;一般航道主要发挥航道的生态绿色旅游功能,并保护其特定的货运功能。不同航道的多元功能从不同层面来促进地方经济不断发展。
以佛山东平水道建设为例。2006年开始建设“文明样板航道”,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围绕改善通航环境,推动水运大发展。当时东平水道主要的功能定位为货运功能,通过发挥航道货运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020年,东平河水轴线建设项目启动,其主要目的是打造一流滨水空间,建设城市黄金水带,塑造佛山城市会客厅和城市新名片,彰显新时代佛山城市新风貌。东平水道的功能定位发生改变,从原来的重要货运水路通道,逐渐转变为生态绿色旅游功能,兼顾货运功能,通过发挥航道的多元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广东省航道在水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近年来,广东省航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高等级航道网络加速成形,千吨级船闸陆续建成,高等级航道向山区延伸,航道通达能力明显提升。但与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相比,广东省航道在促进水运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高等级航道网覆盖面少
广东省按照“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重新布局产业发展。珠三角核心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沿海经济带形成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洋装备、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北部生态开发区绿色发展的态势也开始显现[4]。而目前广东省高等级航道运输网不完全适应未来区域发展格局。
影响广东省高等级航道网布局规模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因素,即资源要素的流动。经济要发展,资源要流动。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不断推进,珠三角地区资源要素逐渐流向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港口化工、海洋装备、能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向沿海地区集中,这就需要交通服务资源要素的流动。在新发展理念下,公路、铁路、水运间运输结构不断调整,围绕水运发展多式联运。航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运战略资源,在交通运输中起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而目前对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不足。第二个因素是自然因素,即航道资源禀赋不足。航道跟江河湖海本身的自然特性相关,水深通航情况是衡量航道等级的关键。目前广东省高等级航道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低等级航道主要集中在粤东西北地区,高等级航道资源禀赋不足。如果要对航道现状扩能升级,航道建设的资金投入非常大。以佛山辖区航道为例,可通行千吨级以上的I-III级航道251公里,占辖区航道总里程的25%,水运优势不能完全发挥。
(二)航道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对较少
根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公布的2022年1—11月广东省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数据,1—11月,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82.12亿元,其中公路项目1607.94亿元,港口项目158.41亿元,航道项目9.57亿元,客运站场及其他106.20亿元。航道项目仅占0.51%。2021年1—11月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17.61亿元,航道项目3.28亿元,仅占0.19%。2020年1—11月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90.4亿元,航道项目5.4亿元,仅占0.29%。从统计数据明显看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对较少,航道投资占比极低,不能完全满足广东省内河现代化航道网建设和维护的资金需求。
航道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内河水运的衰落。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由于计划经济的弊病,水运需求锐减,造成水运发展缓滞。二是改革开放之后,主要因为发展对外贸易重视海运忽视内河水运价值,缺乏现代化交通运输概念,桥梁、水闸、电站规划未留内河水运规划,造成航道梗塞。三是受自然条件影响及用水需求,不合理开发利用削弱了航道运输功能甚至河道干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道发展才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水运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航道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纵向相比提高很大,但横向相比公路、铁路投资仍较少。
(三)绿色智慧航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绿色”和“智慧”是实现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双轮”,也是航道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绿色航道方面正在开展锦江绿色航道工程、贺江旅游特色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将推动绿色生态旅游航道发展。智慧航道方面已完成智慧航道项目(一期),航道工作正向信息化转型,初步形成了智慧航道“123N”总体框架。尽管广东省绿色智慧航道工作发展迅猛,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广东省绿色智慧航道工作总体处于初步阶段,对比长江等内河绿色智慧航道建设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在绿色智慧等航道科技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水运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短板,本身水运建设投资占比较低,投资强度难以满足智慧航道、绿色航道等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前沿性关键技术与人才储备不足。全省航道系统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信息化、工程管理等专业人才较少,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初级等次,中级与高级专业人员较少,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三是全国内河航道绿色智慧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关绿色智慧航道标准规范体系还不完善,发展配套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广东省航道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紧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广东省航道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系统观念,要充分认识水运基础设施在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投资强度。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要准确把握航道建设中的短板弱项,推进航道扩能升级,进一步完善全省航道网建设,加快构建“内通外联、干支衔接”的全省航道“一张网”。三是坚持守正创新,要深刻领会航道服务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加快科技赋能,加强绿色养护,提升航道服务水平。
(一)扩大航道水运基础设施有效投资,保持水运经济发展势头
当前发展形势下,国内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随着中美大国博弈的加剧,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将更加依托国内市场[5]。作为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水运交通为企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面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广东省航道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水运基础设施的重要和独特作用。一方面应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配置,积极争取交通部和省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航道建设和养护资金的投入长效机制,同时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以确保全省航道建设有序进行,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发挥好基础设施投资的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新业态、新产业引领新经济作用明显,应积极发展航道与新业态、新产业等有机融合,促进水运发展形成新动能、新优势。
(二)推进航道扩能升级,进一步完善广东省水运网络
一是狠抓千吨级航道的建设发展。通过内河航道扩能升级,拓展和延伸内河高等级航道,加快打通珠三角和重要支流的瓶颈节点,联通沿海航道与内河高等级航道,充分发挥黄金水道大动脉功能,共同促进广东水运发展。二是加强内河港口间航道衔接建设。围绕水运建设航道,统筹推进公路、铁路、水运多式联运,促进广东省内河港口间通联,助力发挥港口大枢纽功能。三是因地制宜推进旅游特色航道建设。旅游特色航道建设符合未来内河航运的文化发展和传承方向,我们应该在打造新时代水运文化载体、建立健全水运文化服务和产品体系、巩固和发展行业精神文明成果三个方面因地制宜推进旅游特色航道建设[6],进一步发挥航道文化、旅游、生态功能定位,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
(三)加快绿色智慧航道建设,提升航道水运服务水平
“绿色”和“智慧”双轮驱动提升水运服务水平,确保航道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绿色航道顶层设计研究。开展广东绿色航道标准制定,包括绿色航道评估标准、建设标准、养护标准等绿色航道标准体系。二是加强智慧航道建设应用。加强与海事、港口等水运单位合作,破解数据壁垒,深挖航道数据资产价值,实现信息共享。加强智慧航道与智慧水运业务协同,实现全业务链条闭环管理,致力于实现数字政府工作目标。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围绕绿色智慧航道发展需求,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信息化、環境保护等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撑绿色智慧航道建设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玲.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2020(04):1-8.
[2] 费维军.发挥新优势谱写水运服务新发展格局新篇章[EB/OL].中国交通新闻网,https://www.zgjtb.com/zhuanti/2021-07/09
/content_263662.htm.
[3]广东省航道发展规划(2020—2035年)[R].广东:广东省交通运输厅,2020.
[4]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R].广东: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2023.
[5] 冯俏彬.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J].红旗文稿,2020(18): 28-30.
[6] 内河航运发展纲要[R].北京:交通运输部,202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