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瓣8.4,这部关于女性户外的影片推荐给你

2024-05-11徐丹

户外探险 2024年3期
关键词:邦尼佛罗里达古巴

徐丹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你有想过自己60岁时是什么样子吗?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或许能感受到身体和思维都在逐渐老去,再无力实践年轻时那些刺激又危险的想法。

但有一个女人,她在64岁时完成了自己年轻时未竟的梦想:从古巴游泳110英里(170公里)到佛罗里达,历时53个小时,且在这片有鲨鱼出没的开放海域没有配备防鲨笼——这件事情,一度被认为超越了人类能力的极限。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和金国威两口子把这个真实事件改编成了一部电影《奈德》(另译:《泳不言弃》)。

对,就是那个拍摄《徒手攀岩》的金国威。

他镜头下的主人公,都是天才又是疯子,是无可救药的偏执症患者。但无法否认,正是因为他们的偏执,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探索了人类勇气和意志力的边界,在庸常的生活里,给我们带来持久的感动和思考。

一头银发、满脸皱纹的黛安娜·奈德(DianaNyad)就是这样的人。

01.60岁的疯狂梦想

奈德出生于美国纽约,幼年父母离婚,她随母亲和继父在佛罗里达州生活,随继父改姓奈德。

“奈德”在希腊神话中的含义是,“在江河湖海中游动的水中仙子”,这个词恰是黛安娜·奈德一生的映照。

中学时,奈德的游泳天赋被杰克·尼尔森发掘,并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专业的游泳训练,后者是奥运选手,位列美国游泳名人堂。

大学期间,奈德转向长距离游泳比赛,并开始在泳坛崭露头角。30岁时花27小时完成102英里游泳旅程,打破男子和女子开放水域游泳世界纪录。30岁之后,奈德告别泳坛,成为一名体育记者。

电影并未花太多镜头赘述这些早年经历,而是聚焦奈德的晚年生活。开篇就是奈德即将迎来60岁生日,她已经30年没有游泳,在生日Party上,像所有迟暮的英雄一样,喋喋不休地对别人重复讲述过往。

60岁,荣耀和花环都已在年轻时获得,这本该是一个接受生命逐渐逝去的时刻,奈德却陷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低谷期,她不甘心就这样半截身子入土,坐着等待死亡的到来。

某天,奈德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本诗集,里面有一首诗被标注了出来,出自美国当代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Oliver)——

“我还有什么该做而没做的事呢?最后一切都會太快地死去,不是吗?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你打算怎么过?”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你打算怎么过?”平常不喜欢诗人说话拐弯抹角的奈德,反复读着这句话,她想到了自己年轻时未竟的梦想。

和朋友交谈时,奈德提到自己情绪的低潮。朋友劝她谈一场恋爱或者去见心理咨询师,奈德平静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要从古巴游泳去佛罗里达”。

02.从古巴到佛罗里达

佛罗里达与古巴隔海相望。年幼时,父亲曾把奈德带到海边,告诉她:“现在的世界充满了紧张与恐惧,我们忘记了我们其实连接在同一片星辰下。”

当时正值美国与古巴的关系降至冰点,战争一触即发。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人文风俗,古巴都与美国完全不一样,两个地方似乎很遥远,但父亲指着对岸说:“古巴是一个魔幻的地方,充满音乐与生机。他们说得好像很远,但其实很近,几乎可以游过去。”

顺着父亲指尖的方向,奈德似乎可以看见海对岸的灯光影影绰绰,人们在音乐中舞动,彻夜不眠。此后奈德就有了游泳横渡佛罗里达海峡的想法。这一度被认为是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在陆地上跑百公里尚且可以休息,但在开放海域,休息就意味着死亡或者后退。

在这170公里的游程中,奈德要不眠不休游泳两天半,不能触碰船只和任何其他人。需要进食时就像被投喂的鱼一样,靠近船只,躺在海面上,这种强度相当于打两天半的重量级拳击赛。放眼全球,能连续游泳超过48小时的也只有12人。

佛罗里达海域本身也充满危险,这里有世界上流动最快的水体,如果洋流与行进方向不一致,就必须比洋流游得更快,否则就会被冲离线路。

这片海域还生活着一些地球上最致命的动物,包括49种鲨鱼和剧毒的僧帽水母,夜晚的海洋一片漆黑,水母在眼前几厘米远也不一定能看见。

奈德第一次游是在1978年,当时她29岁,打算在退役前完成这次壮举。当时她筹集到15万美元的赞助,在一个长17米、宽7米、重达10吨的巨型防鲨笼的保护下开始游泳。全程预计划水25万次,体重可能减轻9公斤。

当时的奈德应该是具备游完全程的体力,可惜输给了洋流。那一次她游了122公里,风和洋流导致她持续偏航,在第42小时,受湍流影响撞上防鲨笼,被医生强迫拉上岸。

从海里出来时,海水导致她的眼睛、嘴唇、舌头肿胀,持续呕吐,但奈德还说着不想放弃,她说至少还可以游30个小时,医生花了5分钟才劝她接受了现实。

此后,从古巴游泳到佛罗里达就成了奈德的执念,埋在心里30年后又重启。

03.世界上最长的游程

在奈德的坚持下,朋友兼前顶级壁球运动员邦尼(BonnieStoll)答应做她这次的指导教练,奈德恢复了日常的健身、游泳训练,并去到墨西哥湾做开放海域的适应性训练。

第一次训练时,长久没有下海的奈德完全无法适应海水的冰冷,只游了4小时14分钟。

或许是为了激发奈德的好胜心,邦尼故意说,她咨询了长期检测运动员身体的医生,对方告诉她,人类不可能从古巴游到弗罗里达,尤其奈德还是一个已经60岁的女性。

听到这句话,奈德的反应是,“Fuckthat,letmetryagaintomorrow。”第二次下水时,奈德就适应了海水的温度,游了8小时3分钟,上岸后兴奋到嚎叫。

此后,奈德辞去了工作,花了一年时间训练、拉赞助、组建团队、申请签证,到了出发的日子时,奈德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用防鲨笼,因为奈德不希望“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旁边有个星号,标明辅助游泳。”

这个决定看似疯狂,但并非搏命,因为鲨鱼的食物是海豹,它们不会主动捕杀人类。奈德联系的鲨鱼专家在周围水域布置了屏障,他们驾着小艇全程跟随,每艘小艇后连接着两个电极,用于传输鲨鱼讨厌的信号。这样即便在海里倒上一桶血,鲨鱼也不敢靠近。

一切就绪后,奈德正式开始了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游程。没想到,耗费4年,尝试了4次才成功。

第一次游,奈德又碰见了强风和洋流,这使她偏离了航线。下水3小时后她的肩膀就开始疼痛,并因为错误用药出现了过敏反应,最后只是在洋流中挣扎,没有前进的迹象,被迫停止。这次她在水中游了29个小时。

7周后奈德开始第二次尝试,开始时一切正常,夜晚却突然大喊,“Fire!”她被箱型水母蜇了脸,有一种着火的痛感。冷静下来后,奈德决定继续游,但之后又几次被水母蛰伤,呼吸困难,被强制拉上船。她脸部肿胀,陷入晕厥,一度濒临死亡,被救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还能继续游。”但这时她的身体状况已经完全不允许。这一次她游了41个小时,124公里。

第三次尝试在一年后。这次奈德穿上了预防箱型水母的防护服,但因为想赶在入冬之前游,她不顾天气模型关于风暴的警示,执意上路。果然途中遇见强风暴,随行帆船进了水,一船人都差点送命。

一年后,64岁的奈德开始了第五次尝试。她穿着专业的防水母衣,洋流刚好流向佛罗里达,一路顺风顺水。

2013年9月2日,经过53小时漫长游程,奈德终于抵达了佛罗里达基韦斯特的海滩。

走上岸时,她浑身肿胀、皮肤起皱、无法开口说话,就像是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无数人在岸上迎接奈德,她最终完成了年轻时的梦想,创下了无防鲨网游泳世界最远距离纪录。

四次尝试所需要的勇气,遠比看起来的要大。不夸张地说,每一次马拉松游泳都是一次自虐,一次对精神和身体的巨大折磨。用奈德的话来说,马拉松游泳成功的关键就是,“看谁愿意在最长时间里忍受最大的痛苦。”

不眠不休在海水里几十个小时,寒冷、乏味、呕吐一直存在,意识变得薄弱,只能在心里哼歌计时,奈德的脑子里储存了几十首和划水节奏一致的、四四拍的歌曲,“连续唱《NoReply》1000遍,就等于打9小时45分钟的节拍。”

到达极限时,头脑和身体的状态一起下滑,理智逐渐消失,便会出现幻觉,就像失去感官一样,她幻想有许多海鸥在俯冲轰炸她的小腿,面前都是血,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即使在极度的痛苦中,奈德也是强大且自信的,她觉得,“我的身体像鲸鱼一样巨大,我9米宽,有强大的力量和肩膀,没有什么能阻止我抵达彼岸。”

04.奇迹团队

看完影片后,讓我受触动最深的还不是奈德的坚毅,而是她的团队。

电影并未将之塑造成个人英雄主义的事件,同时也展现出,奈德持续4年的尝试背后,她的团队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马拉松游泳本身就是一个团队项目。最后一次出发时,奈德的随行团队达到35人,包括医生、船长、领航员、防鲨鱼团队等,因为奈德拉到的赞助有限,几乎所有人都是暂停了自己的生活,无偿付出。电影重点塑造了领航员约翰和教练邦尼这两个角色,作为团队群像描写的代表。

为了保证奈德往正确的方向行进,领航员需要提前设计航线,并用红绳铺设一条动态泳道,墨西哥湾洋流汹涌,航线稍有偏差就会让奈德多花几倍的力气,没有像约翰这样超1万小时的航行经验,都无法处理这里的逆流和漩涡。约翰有家庭、有房贷,但还是暂停了所有工作帮助奈德。

邦尼则是奈德超30年的密友,她无微不至地陪同奈德做所有训练,在游泳时监测她的营养状况。奈德在海里游泳时,她能凭借拍水的声音,随时说出奈德每分钟划水次数,指导她是否要减速。为了帮奈德完成梦想,她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与这些人比起来,奈德的性格缺点很明显,她自私、偏执、优越感过强,为达到目标,奈德可以不管不顾付出一切,也会把身边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影片对此毫不避讳。

每一次谈话,奈德的重心永远是“我”,“我的使命”“我名字的含义”......这时都需要邦尼走出来强制打断她,举起酒杯说,“敬团队”。

第一次出发时,到预定出发时间巴西暴雨不止,邦尼安慰奈德,让她耐心等待,不要把精力都消耗完。奈德却说:“你什么都不知道,你又不用游,说得轻松。”邦尼爆发了:“我为了你把房子都抵押了,你应该说一声谢谢。”奈德的反应是:“我也抵押了房子。”

连约翰也看不下去奈德对邦尼的态度,他看着邦尼连续40个小时站在船尾,小便都在船边,就为了一秒都不离开奈德。奈德却看不见或者不在意。

第三次尝试时,约翰警告奈德天气不好,如果贸然前去,一船人都会有危险,奈德却执意拿所有人的生命做赌注。最后船只在风暴中进水,奈德还恳求继续游,邦尼问她:“你是在要求我拿我自己的生命陪你吗?”奈德才放弃。

这次尝试结束后,距离第一次出发已经过了三年,团队里的人几乎都破产了,时间、情绪不堪重负,他们都准备回归现实的生活,邦尼也打算退出。她向奈德解释当下的困境时,奈德却毫不在意:“那就忍着,我们是一个团队。”

奈德的一意孤行没有挽回他们,她只能组建新的团队。在现实中,团队出现这样的裂痕,是很难缝合的,新的团队必然无法帮助奈德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但在关键节点,所有人都回来了。

或许是电影前期的铺垫让这样的转变有点戏剧化,总觉得这样的结局不太真实。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种团队的存在,甚至比奈德游完170公里更不可思议。

回归的共同原因,我想是因为他们在奈德身上看见了自己想要而不得的东西,那种疯狂的、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特质。邦尼说,她看着奈德,似乎找到了年轻时打壁球那种想要赢的感觉。诚然平凡也是可贵的,但如果有机会,谁不想去完成一件轰轰烈烈的事呢?

毕竟他们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用邦尼的话说:“还有多少机会能做让人心跳加速的事呢?”

05.奈德与女性主义

今天是妇女节,这部影片的主角也是女性,那就无法避免地要谈“女性主义”这个话题。

奈德的故事非常有传奇性,除了游泳成绩,她还在思想较为保守的上世纪70年代公开出柜,这些拉出来都是妥妥的“大女主”素材,但电影似乎无意表现这些东西,拍得很克制、平和,没有任何观念先行的表达,有金国威一直以来的纪录片风格。

马拉松游泳是一个能够让男女同台竞技的运动,奈德在她的自传《FindaWay》中解释,这项运动更重要的是,“谁更能够抵抗疼痛,谁更能够管理自己的能量,拥有承受痛苦的能力。”这种情况下,男女先天的力量差异变就得不那么重要了。

导演在影片中也没有刻意凸显奈德的女性身份,当我们看见她宽阔的肩膀、苍老却依然健硕的身材,也时常会忘记这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年的女性。对于她的同性恋身份,电影只在结尾点了出来——当奈德游到佛罗里达海岸时,人群中有人举起了彩虹旗。

奈德和邦尼之间的“女性互助”,也没有被拍得暧昧或煽情,甚至许多剧情里,她们都在争吵,可她们确是最懂对方的人,当奈德即将游上岸却已力竭时,邦尼跳进海水里鼓励她,奈德的一句,“Iloveyou”胜过万千镜头。

当然,奈德也有作为女性的困境。中学时她被作为偶像的游泳教练杰克·尼尔森性侵,这对她的心理影响极大,当杰克·尼尔森死时,奈德向邦尼哭诉,她恨当初为什么没有反抗得再激烈一些。

电影以回忆的形式碎片化地叙述出了这件事。如果换一个导演,很可能会将奈德如今的偏执和那时的心理创伤联系起来。但金国威无意这样表达,我也更倾向于认为,女性所作的决定并不一定非要和男性、和所遭受的创伤有关。

奈德天生就是为极限运动而生的人,他们这样的人都有共同的特点:拒绝平庸、拒绝失败、拒绝意识薄弱、拒绝缓慢乏味的生活,她们生来就是创造奇迹的。

奈德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主义代表,她有性格上的缺点,除了偏执和自私外,她还是一个自尊心过强,不会与自己和解的人,年轻时她曾在采访中说:“马拉松游泳是一项艰难的运动,我在其中有一种撕裂感。一方面不想再经受,那种不适、乏味、呕吐、寒冷和漫长的时光。另一方面,如果我不去做,又会感到丧失自尊。”

某种方面,正是这种别扭,这种自尊让她不断挑战极限,而她的偏执又能让她排除万难去做一件事。我们在金国威的镜头下,看到的只是一个不顾年龄追求梦想的人。不把女性放在一个固有的框架里去描述,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

所以,不管何种性别、年龄,我们都能被奈德的故事所激励。我们不必成为奈德,但我们都能从她身上获得与年龄、生活对抗的勇气。

猜你喜欢

邦尼佛罗里达古巴
我在佛罗里达的日子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佛罗里达,花和阳光的国度
邦尼心语
邦尼心语
邦尼心语
古巴斗鸡
邦尼心语
古巴经济衰退
命运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