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通用的语言
2024-05-11勒克莱齐奥著施雪莹译
[法]勒克莱齐奥著?施雪莹译
*本文根据2023年11月28日勒克莱齐奥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所作报告整理而成。
是否存在一种通用的诗歌语言?矛盾之处在于:诗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是与具体的文明、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表达。
我曾与董强教授合作撰写过一本关于唐诗的书。董强教授始终强调,中国诗歌是与汉语联系在一起的。汉语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字一音节的语言,而中文诗就建立在这一特性之上。这也让中国诗歌的翻译变得格外困难,因为世界上大部分语言都是一词多音节的。法语中的一些词,特别是德语中有些词,长到需要用整一句话才能写完。而汉语是一种简短的语言。因为它有这种特殊性,所以在中文诗里,一个文字符号往往就能传达单独的意思,而诗歌就是通过一个个符号组合而成的,每一行都表达一个内容。这与法国诗人、德国诗人甚至日本诗人的创作非常不同,比如,日语作为黏着语,一个词可能会很长,这和汉语就很不一样。
因此,很难说中国诗歌可以成为通用的语言,因为汉语与其他语言的构造截然不同。这就是矛盾所在:一方面,我们在诗歌中寻找着某种普遍的东西;另一方面,诗歌中的信息却是通过特定的语言、句子结构及词语来传达的——在汉语里就是由这种一字一音节的形式构成的。
这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矛盾。译者们——那些致力于翻译中国诗歌的人始终面临这一矛盾。如何用一种以多音节词为主的语言去翻译一首由单音节字构成的诗歌?这太难了。况且中国诗歌还有一个特点,它是由一系列图像与感觉组合而成的,其意义是可变的。当你把两个字拼在一起,就会产生新的含义。如果你试图修改其中任何一个字,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放在我们面前的是谜语:中国诗歌语言——中国古诗的语言对我们这些读者而言就是一连串的谜题,而我们不得不去寻找解题之法。
讲完开场白与我的初步思考,现在,我要试着努力探寻中国诗歌中可能具有的普遍性的东西。在这方面,唐朝表现出独特的吸引力。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么说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疆域广阔。一个唐朝出生的人会感觉自己身处的便是世界。中国就是世界。它的大地如此辽阔,如此广袤,几乎与世界等同。唐朝也是中国人口频繁流动的时期,特别是诗人、作家,他们从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当时中国的主要城市是长安(今西安)和洛阳,它们是唐朝的两座都城。出生在中国各地的诗人们纷纷前往都城,为此他们需要踏上旅途。问题是,那时候的旅行和现在很不同: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可能会花上数月时间,需要长途跋涉;甚至用上一生也走不出中国的边界,从北走到南,或许就要花上一辈子。毕竟当时大多数人除了步行没有其他任何交通工具。当然也有人骑马,但马也没那么管用,速度也不快。因此,辽阔的国土成为唐代诗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
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还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女性形式文明”的发展。前所未有的,女性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然也有女子作为妻妾依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很多女性都尝试着摆脱这种境遇。唐朝有一个时期极具吸引力,因为其间诞生了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起初,她只是一个宫中女子,一个普通女子,太宗宫里的才人。但后来通过筹谋,她成了高宗的嫔妃,再后来又登基做了皇帝。她出众的政治手腕让她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帝。
那么成为皇帝之后她做了什么呢?首先,她出版了唐朝女诗人的诗集。这样算来,武则天也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事实上,她是人类最早的女性主义者之一,因为当她拥有权力时,她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女性谋利。她尊崇佛教,曾下过这样一道诏令:佛的形象应该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她称自己是未来佛——也就是弥勒佛(梵文Maitreya)转世。事实上,这或多或少便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事,未来属于女性,她们正在慢慢掌握权力。未来,不仅在中国,在所有国家,她们都可能会统领社会。
未来佛是女人,这很有意思,因为唐詩中的大多数元素都指向了社会的女性的一面: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情,以及对民众贫苦生活的关切,这里或许还包括唐诗中一个独特的元素,那就是对战争的憎恶。战争是唐朝的噩梦之一。有人将唐朝描述为一个非常和平的朝代,其实不然,因为玄宗时期出现了来自西域的叛将安禄山。安禄山发动了一场推翻中央政权的叛乱,号称集结了超过20万人的大军。这20多万士兵从西域各地招募而来,包括回鹘、藏地的民族,这些帝国统治下的民族,纷纷起了异心,想要反抗中央政权。战争是非常可怕的,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据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统计,当时有四千万到五千万人在战乱中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所以唐诗致力于反抗战争,揭露战争的残酷、不公和恐怖。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说唐诗是一种通用的语言。因为今时今日,在当下这个似乎战争临门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阅读唐诗,并与诗中所传递的思想与情感产生共鸣。
现在,让我们试着读一读唐诗。董强教授和我共同完成了《唐诗之路》一书,法语题为“诗歌的河流将永远流淌”(Le flot de la poésie continuera de couler)。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其中的几首诗。
第一首是李白的《清平调》。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首诗呢?因为它说明诗歌也是有危险的。诗歌创作并不总是平和的行为。李白写下这首诗,为的是赞美玄宗的妃子杨贵妃。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并不喜欢这些诗句,因为诗人把她比作了汉代美人赵飞燕,而杨贵妃不喜欢与宠妃作比。于是,她推动将李白流放了。当然,李白写的这组诗,在我看来是非常美好的,赞颂了杨贵妃的美,把她比作牡丹。
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个英文译本出自美国诗人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
A song of pure happiness (1)
Her robe is a cloud, her face a flower;
Her balcony, glimmering with the bright spring dew,
Is either the tip of earth's Jade Mountain,
Or a moon-edged roof of paradise.
我實在没从诗里读出什么冒犯之意。
另一个英译本来自著名学者许渊冲:
The Beautiful Lady Yang (Three Poems) - I
Her robe is made of cloud, her face of flowers made,
Caressed by vernal breeze, freshened by morning dew,
Charming as Fairy Queen in her Mountain of Jade
Or Goddess of the Moon in her palace sky-blue.
同一首诗会有两个相当不同的译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许渊冲教授试着以合乎唐诗格律的方式在译文里押韵,因为唐诗句末是需要押韵的。但一旦你试着押韵,恐怕就很难完全忠于原文了。
所以,这首诗证明了诗人的作用以及唐朝诗人在生命中可能遭遇的危险。这一点也很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些案例,诗歌引起当权者的不满,未必导致诗人被流放,但至少会使他们受到政客的排挤。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另一首经典唐诗是李白的《玉阶怨》。我读一下原文: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或许也在影射杨贵妃独守深宫时的孤独。让我们详细看看这首诗说了什么。一个女人形单影只,矗立在闪亮的玉阶之上,夜晚寒冷,白霜铺满台阶。她等候多时,鞋袜也被露水打湿——这里说明她已经等了整整一夜。水晶帘缓缓落下,实际上也是在说她的眼睛缓缓合上。之所以闭上双眼,或许是因为她流泪了。她仰望天空,看见一轮孤月遥挂天边,不禁感慨这大概就是自己的一生了吧。此后,她只能孤独地活着,因为她的爱人不会回来了,不会再有人伴她左右,共登高处。
这是一首非常细腻的诗,表现了一个被抛弃的女人的痛苦,这在唐诗中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题材,表达了被男人抛弃或疏离的女人的哀怨之情。她们试着宣泄自己的苦闷,表达心中所感,我们也能准确地体会到这种感情。纵然唐诗距我们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我们离诗中的女人是那么近,能与她感同身受。只需几个隐晦的意象,深宫夜晚的孤寂与漫长的等待,就足以深深击中我们,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
接下来我们要读的这首诗,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作之一。它的主题是萤火虫。我曾经去过成都,在成都游览时,我想到杜甫当年为躲避战乱落脚的地方看看。当时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可突然,他看见有萤火虫在他的茅屋旁飞舞。这些萤火虫围着井栏,好像舞蹈一般——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在杜甫草堂里找到这样一口可供萤火虫环绕的水井。这首诗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永恒、自然的脆弱,还有人在战乱年代心中的愁绪,这一切都切实可感,非常真实,仿佛读者亲身经历一般。当然诗作的翻译也非常动人。
见萤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诗歌里有一连串意象,其中一些非常可爱。萤火虫钻进花里,点亮花朵就像点亮一盏盏小灯笼,这幅画面如此真实,能给人留下非常强烈的印象。还有诗中表现出的大自然的细腻、对战争的忧虑,以及诗人在人生暮年感受到的孤独。也许明年萤火虫还会回来,而诗人却已不在,撒手人寰了。因此,我们完全能与杜甫人生的这个时刻产生共鸣,我们对这个场景并不陌生——这就是为什么对我们来说它是普适的,因为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其中的一切。那时的世界文学中还没有多少诗能传达出如此细腻、如此准确、如此精细的感觉,这是唐朝所特有的作品,这是杜甫以非常精巧的方式为我们奉上的一堂情感课。
接下来,在唐诗中,你还可以看到民众的真实生活。杜甫和李白是朋友,他们多次会面,一同饮酒,携手同游。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李白为杜甫画的肖像,这是一幅戏作:
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和杜甫开了个玩笑。杜甫不同于李白,他没有那种豪迈的做派,他是个普通人,头发稀疏,戴了顶麦秆编的尖头斗笠遮阳。这一切都让李白为杜甫画的肖像非常真实,就好像是一幅漫画,用诙谐的笔调描绘了杜甫的形象。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又是一首杜甫的名篇,表达的是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如果她在的话,两人就能一同望着明月,共享片刻时光。因为战争,他们分隔两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凄苦悲凉的时刻。
下面一首是李商隐的诗——《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提及了许多在中国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鲛人泣珠,蓝田暖玉会在阳光下升腾烟气,望帝死后化作哀鸣的杜鹃。所有这些传说中的场景都让诗人感到哀婉、忧伤,因为他意识到,那些表面快乐的回忆,就如锦瑟的五十根弦,其实一弦一柱都承载着悲伤,有待追忆。
下面是另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李白的诗作。事实上,正是在读李白这首诗的时候,我有了编一本唐诗集并译成法文出版的想法。因为这是一首极有力量的诗歌。诗中,李白说起与一座山灵魂互通的可能。这是一个非凡的想法,也极具现实性。之所以说它与我们的时代相通,是因为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学会像山一样感受至关重要。我们不仅需要作为人去感觉,还要感受山的感觉,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世界。这便是李白所传达的信息之一,也是它的现实意义所在。当然这是我的阐释,也有另一种解释方法。比如,这里表达的是“道”的概念。人与自然合一即是“道”。道家思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认为,西方世界大多数与抒情有关的新浪潮都来自道家思想的教诲。总之,这首诗以其非凡的现实意义让人印象深刻,它几乎可以成为生态学家的座右铭。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正如我所说,是这首诗给了我灵感,让我想把唐诗集结成册,翻译出来。鉴于我的汉语知识实在有限,我必须找人一同翻译、合作完成。于是我请来了董强教授,因为我认识他很多年了,他是我的好朋友,非常喜欢诗歌,潜心书法。书法艺术让我得以欣赏汉字,写书法的时候,我也分享了汉字之美。我不会说中文,但我知道几个汉字,写这些字给了我平静,让我在生活中感到踏实。所以,以这种朴素的方式,我也与董强教授有了共同的体验。
接下来一首诗来自王维。王维是一位极具表现力的诗人,因为他抓住了汉语的精髓,拥有对汉语的独特感知,简练而敏锐。这首诗题为《山中》。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诗充满了色彩与印象,几乎是一首印象派诗作。其中满是各种色彩的笔触,白色、绿色、雨天灰暗的天空……所有一切构成了一幅画——王维也是一名画家。这显示出中国诗歌与艺术,尤其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诗歌总是与画作一同被创作,诗画相伴。大多数诗作都配有插图,不一定是书法,也可以是画作。因为诗与画是相辅相成的,无法用詞来表达的东西,就用色彩来表达。唐代一些绘画中已经出现了现代绘画里特有的技巧。作画时不勾勒线条,直接铺上不同颜色。这就是所谓的“没骨画”法。这种技法对现代艺术至关重要。所有欧洲印象派画家其实都在像王维那样作画,像唐朝时那样作画。这也是为什么我希望唐诗能为更多人所知,因为它将不同的时代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是张若虚的一首诗,我很喜欢,因为它的诗名具有典型的唐诗特色。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这里的译文不是全文。但这首诗里有某种东西,哪怕今日我们也依然可以感受得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对时间的追问,是对人在一代又一代人、在历史、在自然和世界中的位置的追问。人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瞬间。明月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见证了须臾人生的短暂。这是一首很美的诗作。
下面这首是白居易的诗,它直击人心。诗名是《缚戎人》,此处选取一个片段。你们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读给你们听。
身被金创面多瘠,扶病徒行日一驿。
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
忽逢江水忆交河,垂手齐声呜咽歌。
这里白居易所写的是战败的俘虏。这很罕见。通常情况下,诗歌展现的是战争中高昂的一面,是胜利者。但这首诗写的是战争中的失败者,白居易描写的是被俘的西域人的哀愁。他们在长江边,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思念着故乡的河流,掩面痛哭。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因为它显示出战争的两面性:有胜利者的一面,也有失败者的一面。而白居易选择描写失败者这一面。
最后,我要以李白这首诗作结尾,它传递出痛苦与希望的呐喊。这是选自《行路难》的一个片段——长诗《行路难》堪称唐诗的经典,它同时展现出了诗人在旅途、战乱中的艰辛,诗人与家人分离的孤苦,所有这些痛苦与希望,共同构成了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的生活,战乱时期的经历成为他们人生残酷的证明。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美妙至极!这首诗完全可以用来描述我们的时代,有探险、有战争的凄苦,也有无畏的诗人笔耕不辍。对我来说,它就是唐诗的代表。而各位也不难看出我们是如何与它产生了共鸣。
正是基于上述所有这些原因,我想和你们共话唐诗。我本来可以选择其他国家的诗歌,比如英国的威廉·布莱克,他是世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写下了非凡的诗句:“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此处译文系郭沫若所译——译者注)这首诗讲的是恶在世上根本的地位。恶同样为全能的上帝所造。上帝不仅创造了美好,也创造出了邪恶,造出了这只黑夜中的猛虎。我本来也可以谈夏尔·波德莱尔,我也很喜欢波德莱尔。波德莱尔是和唐诗很近的一位作家,因为他们都专注于诗歌的形式与韵律——当然所有诗人都关注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提到唐诗的格律,它非常复杂。你们可以去读我和董强教授合著的《唐诗之路》,该书很好地解释了格律在唐诗中的作用。波德莱尔非常关注韵律,但他也强调不同元素之间互通的可能性,无论是感觉、自然元素,还是人性。这就是他所谓的“应和”(Correspondances,亦是他一首诗的题目,汉译“感应”“应和”等——译者注)。请去读一读这首诗,你们就会明白是什么将它与唐诗联系在一起,而又是为什么唐诗与我们如此亲近,对我们而言如此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