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试情境下读懂古诗词的策略探究

2024-05-11邹志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友人古诗词试题

邹志华

对于考生来说,古诗词鉴赏是难点。在没有任何外力可借助的考试情境下,考生如何在自助模式下实现古诗词鉴赏的自我突围?笔者在分析了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古诗词鉴赏真题后,模拟考生所处的考试情境,对其作了一些探究。笔者认为,这个自我突围的关键策略就是“读懂”:读懂诗歌,读懂试题。读懂诗歌主要是从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入手,进而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读懂试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情境与任务,理清试题与诗歌的关联,等等。

那么,如何在考试情境下读懂诗歌、读懂试题,进而答好试题呢?

一、立足文本情境,实现知识迁移

如今,高中各科教学中的教、学、评已经全面进入学科素养时代,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是学科素养的基础,而读懂诗歌这个关键能力必须以古诗词鉴赏的必备知识的迁移和基本方法的运用为依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那么,读懂高考试题中的古诗词文本需要考生掌握并运用哪些必备知识和基本方法呢?一是文言字词句知识,如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二是古诗词文体知识,如诗词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题材、章法等;三是推断词义的关键方法,如句子成分分析推断法、联想推断法、结构推断法、通假推断法、邻字帮助法等;四是理解古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如知人论世法、标题切入法、意象分析法、章法分析法、抓住诗眼法等。这些知识和方法可以在课本古诗文的学习中习得,在备考复习时整合,最关键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方法迁移到高考真题的新情境中,去分析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接下来,就此做些举例分析。

词义的理解可以联系课内所学,立足新文本的情境进行知识的迁移。2023年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一诗中“那知剥落皮毛处”中的“那”应该为“哪”,可译为“哪里”,含有转折意味。陆游的《书愤》一诗中“早岁那知世事艰”和《孔雀东南飞》(并序)一文中“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都作此解。2023年新高考Ⅱ卷《湖上晚归》一诗中“望中浑恐是蓬瀛”中的“蓬瀛”指的是传说中的两座仙山“蓬莱山”“瀛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一句提到“瀛洲”,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提到“蓬莱”。2018年全国Ⅰ卷《野歌》中“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的“穷”并非如选项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所言之“贫穷”,而是指不得志,遭遇困难与坎坷,与“达”相对。王勃的《滕王阁序》有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有句“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此二句中的“穷”,均与《野歌》诗句之“穷”同义。2020年高考新课标I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标题中的“见寄”的意思是“寄信给我”,“见”为代词,而且前置于动词“寄”之前做“寄”的宾语,应译为“我”,“见寄”就是“寄给我”的意思。《孔雀东南飞》(并序)“府吏见丁宁”,李密《陈情表》“慈父见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终必不蒙见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见”,都注释为“我”,而且都前置于动词之前。

句义的理解,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突破。

补出省略法。古诗词中有大量的省略或空白,考生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应该补出省略或空白的部分,尤其是正确地补出省略的主语。如将2022年全国甲卷中的两首宋诗译为散文,均需要补出较多内容。(括号中的字词诗句均做了省略,笔者梳理诗意时将其补出)

画眉禽

文同

尽日(我之)闲窗生好风,

(画眉禽叫)一声(我)初听(感觉好极了)(于是我拿)下高笼。

(我)公庭事简人皆散。

(我听着这动听的画眉鸟的啼鸣,感觉)如在千岩万壑中。

【参考译文】

清爽的风吹入了我的书房,此时笼中画眉鸟啼叫了一声,我顿觉动听,我便放下了挂在高处的笼子。朝中事务已处理完毕,来办公事的人们也已离开,现在听着这动听的画眉鸟的啼鳴,我感觉像身处千岩万壑中,心旷神怡,潇洒自如。

又如2021年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中的“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解读时要补出前一句省略的主语“身在官场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身在官场的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选项C表述为“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是对诗句的有意曲解。再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翁前子后孙扶掖”句前应补出所省略的“我看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看见)爷爷在前,儿子在后,孙子扶掖”,说的是乡村农家亲情浓郁的景象,而不是如选项A所言之“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将年老体弱的被扶掖者说成是诗人自己。

调整语序与结构推断法。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中“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两句是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句序为: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胜香炉。大意为:(我)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也曾听说庐峰的风景胜过香炉峰。这两句都是对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景物的描绘,“湓浦曾闻似衣带”中“似衣带”的是“湓浦”。这是诗人对朋友所处之地景物的描绘,以表现对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友人的宽慰。诗句并非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来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因此选项B说“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也属于曲解诗句的错误项。

二、理清文本逻辑,梳理文题勾连

伽达默尔说:“解释学的一条规则是,理解整体,必须从细节出发;理解细节,必须从整体出发。这里存在的是一种循环关系,理解是个运动过程,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理解,就是在类似绕圈子的循环过程中生成完整统一的意义。”一首古诗词是一个相对闭环的语义系统,这个系统由字词、句子构成,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为表现整体(主旨)服务。面对试题中的古诗词甚至诗词文本和试题,考生应该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立足情境,前后勾连,合理判断,理清它们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切忌断章取义、机械套用。

请看下面这首辛词(为2021年全国乙卷诗歌鉴赏题语料):

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中的“听”是否和“看”(视觉)对应,应解释为“听”(听觉)?这两句都是对飞翔的鹭鸶的描写,大意为:你(鹭鸶)飞到远处沙际青渚上饱食一番后,又像一位头戴白羽的斗士迎风归来。“君飞去饱时来”是动作描写,而不是写鹭鸶发出的声音。那么,“听”字就不可解释为“听”(听觉)了,而应该解释为“听凭”“任凭”,写的是鹭鸶饱食之后自由自在的意态。所以,选项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是从对词末句中“听”字的曲解开始,走向了对这两个诗词句子的曲解。

再来看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用的李白的这首古体诗:

送别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诗中“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两句,B项解释为“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诗歌标题为“送别”,提示了诗的主题,前两句“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大意为:寻阳五溪的水,曲折迂回一直流入巫江。“胜境由来人共传”意为:美丽的风景为世人所传颂。“君到南中自称美”紧承前几句,对其正确的翻译应是“你到了那里自然会称赞它美丽”。如果翻译为“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则和前面几句诗的诗意相互割裂,无法融入全诗的语义系统,给人莫名其妙、节外生枝之感。

又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所选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考题的选项A说:“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这一表述是否正确?“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这两句的大意是:逐字逐句注释、研读经典的学习方法越弄越繁难,学习者个个言必称曾子(曾参)和颜子(颜回)。“学转难”是不是“不畏艰难”?“个个说曾颜”是不是“努力学习圣人之道”?单看这两句难以判断正误,但如果把这两句放到整首诗歌中去分析,就不难得出答案。标题“答友人论学”告诉我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围绕“论学”展开,第二联“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中的“那”意思为“哪”,含有转折意味,多是对前面内容的否定。这两句的意思为:他们哪里知道,浅薄的皮毛之见“剥落”的地方,便暴露出他们的无知;儒家经典的真意,其实并非存在于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再看第三联:“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真正的学问不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那在哪里呢?作者在第三联通过类比给出了答案:佛理要自身去参悟来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并等待它炼成;所以,求学问也要靠自己身体力行。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句中用典,说:我至今记得鹤山先生(针对这些儒学大师说的话):我不想在卖花人的花担上去欣赏桃花李花,因为要见桃花李花的“活精神”,就必须在枝头树下!至此,作者“论学”的主张完全显露:学习要靠自己去参悟、去研修、去践行!由此来看,选项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的表述并不正确。“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注”的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的真谛;而“逢人个个说曾颜”则是讽刺彼时的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只流于表面。

三、分析题目情境,明确任务指向

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下的新高考命题在考查核心素养时,创设了新情境和新任务。笔者试对2021~2023年高考全国卷的古诗词鉴赏主观题的情境任务简要分析如下:

從上面的分析来看,2021—2023年高考真题全国卷古诗词鉴赏主观题重点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和态度的能力,所命试题或随文命题,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2022年新高考Ⅰ卷等;或导入新文本创设情境任务,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2023年新高考Ⅰ卷等。对此,考生需要摒弃以往解答古诗鉴赏题的套路,以虚空的心态去审视新情境中的新任务,结合新情境,调动学科素养与积累,去认识新任务、分析新任务、完成新任务。解答时,应按照“聚焦任务——分解作答——佐证文本”的思路进行。

比如,2021年全国甲卷主观题的关键词为“仕”和“隐”的关系。考生应该先理解“仕”为做官,“隐”为退隐,然后回到诗歌中,分析涉及“仕”和“隐”关系的诗句——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仕”与“退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的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又说“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并非全然做了了断,仍要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于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从而可得出该题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古诗词鉴赏主观题一般涉及“是什么”和“怎么样”两个层面的问题。“是什么”指的是答题必须明了题目给出了怎样的任务指令,必须结合情境、调动积累储备来准确解读这个任务。如上表中所列的“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分析做人道理”“分析物如何‘著我之色彩”等等。“怎么樣”指的是必须回答“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在诗歌文本中是怎么样体现的,这就得结合文本来分析,或者说用文本来佐证,而不能凌空蹈虚,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有些试题还涉及“为什么”这个层面的问题,一般题干表述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等。

比如2023年全国甲卷主观题题干:“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这个“妙处”就涉及“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三个层面的问题。解答此题,可以按从字面意思到艺术手法再到思想感情(表达效果)的思路来作答。首先,“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身在雪中的零落的梅花。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其次,这又是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相约再聚的期盼。再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故该题答案要点为: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人陆游如是说。考试情境下读懂古诗词的策略实施、运用于考场,但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却都是要在考场外,在日常学习中形成、提升的。在平时古诗文的学习和古诗词阅读鉴赏中,必须建构和运用关于文言文、古诗词的必备知识,发展和提升分析鉴赏文本的思维、审美水平,不断增强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如此方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读懂古诗词的策略,实现考试情境下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自我突围。

[本文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yb2326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友人古诗词试题
踏青古诗词
致友人(组诗)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