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黄河流域的富平碑刻技艺与文化传承研究

2024-05-11王枫皓

美与时代·上 2024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陕西文化遗产

摘  要:陕西黄河流域文化从新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其最大的支流渭河横跨陕西中部,相继哺育了周秦汉唐等历史朝代,很多重要的文明在此诞生,影响深远,富平石刻就是渭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富平以北的乔山山脉地质构造特殊,盛产一种含碳量极高的“墨玉”青石,其使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富平自古以来就是京畿周围天然的石料厂和加工地。如今,富平县下辖宫里镇凤凰山一代仍保留着一批石刻匠人,他们历代传承的石刻技艺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平石刻主要以刻字见长,本文对其传统碑刻技艺流程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明辨关中地区碑刻源头,也能光大发展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陕西;黄河流域;碑刻技艺;文化遗产

陕西地处黄河“几”字湾的内部,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横跨陕西中部,沿线内分布着大量的石刻文物资源,有历史、文献、艺术、科学等重要价值。陕西黄河支流沿线内分布的石刻资源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其一,北部无定河沿线的榆林地区出土了大面积的石峁遗址与汉画像石,其中二十多通有文字的汉化像石就是典型的石刻书法。其二,中部渭河沿线关中地区集中着大量的碑刻文物,叶昌炽《语石》曰:“关中为汉唐旧都,古碑渊薮。”[1]以西安碑林为代表的大小碑林遍及地市,以药王山为代表的北朝造像、唐十八陵等,成为一座座天然的“露天石刻博物馆”。其三,南部秦岭南北分流的汉渭流域区域分布着大量的水上交通栈道与石刻文物,以摩崖“三颂”尤为典型。据最新一版的《陕西省文物志》中记载,陕西有关碑石文物的数量上万余种,而这些大量出土的石刻文物与关中地方黄河流域下特定的石质地理息息相关,其中沿袭千年传统而坚定不移的富平石刻与碑刻技艺就成为了关中碑林文化的大后方。

一、富平石刻历史渊流

富平石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据富平县志记载,《永熙造像》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八造,是现存富平碑刻工艺有明确年代最早的记录,阴文有“富平县孙伯祖造”字样。现存于洪水乡周家坡堡朱福胜家。朱珪《铭迹录》记载:“汉代诸碑多不著撰人书人、刻工尤不显名氏。”[2]现存已知最早署名的刻工是在东汉元和四年(117年)《祀三公山碑》的刻工宋高。在古代石刻制度中刻工的身份与地位并不被重视,大部分刻工并没有在石刻上留下名字,只作为历史舞台的幕后英雄。

由于刻工流动性强、传承谱系乱,外加没有专人整理,所以富平石刻的传承历史在元代以前并不明晰。但從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中发现,富平当地沿北山一代的石材最早追溯至秦汉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分作阿房宫个、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3]72秦始皇陵所在的骊山砂岩粗劣,南山花岗岩坚硬粒粗,达不到皇家陵园的石质要求,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在修建阿房宫、骊山时明确提出要使用北山上等的石料。《史记》中也有汉文帝愿享北山石椁的记载。《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闲,岂可动哉!”[3]251不仅如此,在汉太上皇万年陵、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中等都可以看到北山墨玉石料的影子。唐代关中一直都是国都首善之区,同时也是碑刻书法的发轫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开启了帝王撰书碑铭的风气,甚至选派专人勒石,如今唐十八陵选用的石材大多取自北山一代,清代翰林院学士李因笃诗云:“巨碛崔嵬百万层,唐家中叶起诸陵,青岑墨玉旋随辟,篆籀光芒到处征。”宋以后大型陵园纪念性石雕也逐渐转向民间建筑雕刻和生产工具,石刻的应用自上而下逐渐走向了民间。元明之际,富平石刻逐渐有了自己连续的历史,清代达到鼎盛。

二、富平石质地理与碑刻技艺

富平位于陕西省中部,其背依北山,南临渭河平原,《诗经》所言“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即指这一带。北山所属的乔山山脉,是关中天府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岭,地质上属沉积岩构造,青石蘊藏量丰富,自岐山沿梁山、九嵕山向渭北延伸,土石相间,蜿蜒起伏二三百公里。至富平一带,成层厚度增大,无断层裂隙,适合做大型的纪念碑材料,加之其岩性均一,石质细腻,镜平脆韧,特别宜于精雕细刻。尤其是下辖宫里镇风凰山一带,明《富平地域》记载:“凤凰山盛产墨玉,又名罄玉,古今之用。”①先秦以来就是天然的石料厂和加工地,京畿周围石材用料大都取之于此,也是关中一带石质碑林最重要的源头。唐中宗定陵位于凤凰山之阳,清代翰林院学士李因笃《唐陵墨玉》诗序云:“唐陵下有洞产石,名墨玉。取镌碑牌,甲于天下。”[4]70当地盛产的“墨玉”青石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极好的石质原料。

(一)“墨玉”形成方式

墨玉”是一种含碳量较高的青石。据实地勘测显示,富平县北山的乔山山脉出露一套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墨玉石形成的主要关键,凤凰山为奥陶纪时期诞生的一座山体,是盛产墨玉石的主要地区,凤凰山上的“墨玉”根据质地优良分为两类石灰岩。一类是普通青石。凤凰山下部为马家沟组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单层厚度可达一米以上,颜色由浅灰到深灰,以白云质灰岩为主,质地坚硬,颗粒略粗,含有大量的海百茎、腹足、腕足、珊瑚等化石,可见少量白云化石,由于其体积较大,是大型石刻的不二之选。一类是墨玉青石。凤凰山上部以赵老峪组深灰色中薄层泥晶灰岩夹砾屑灰岩为主,颜色由深灰色到灰黑色,石质细腻、质地纯净,单层质料厚度较薄,多在三十厘米以内,硬度小(莫氏硬度为4左右),质地纯净,在古代是刻字首选的上乘佳料。其经抛光打磨后色黑如墨,故称为“墨玉”。

对此,“墨玉”石的文献资料在《陕西通志》《西安府志》和《富平县志》中多有记载。《富平县志·贡赋》载:“石窠石,石理细腻,碑刻砌阶用之。”[4]12《西安府志》载:富平“北山青石坚润,可镌字、琢罄、砌堂阶,人号墨玉”[5]。《富平县志稿·物产》载:“石窠石,一名墨玉,石理细致,关陕古今碑刻取之,然匠工之艰,搬移之累,利病半焉。”又载:“北山青石细润,可镌字琢罄砌堂阶,人号墨玉,以此取足者无虚日,富平人亦日蹙。为其探伐,重而递运艰也。”[6]《富平县志》还有:“北山一带有黑色、茶黑色、豹皮花斑、云灰色和浅灰花斑状五种石灰岩,可制作大理石贴面或地板,均为建筑良材。其中黑石灰岩品种名贵,色泽最佳,是上等雕刻材料。”“宫里乡凤凰山东段以云灰色石灰岩为主,亦有茶黑色的。”[7]75又云:“凤凰山以盛产青石(亦名墨玉)闻名。其石色泽墨青,质地坚细,为雕刻与建筑的上等材料。”[7]81由以上资料显示,富平确实是墨玉石的主要产区。

(二)传统的刻字流程

“百工从事,皆有法度。”古代富平碑刻的完成需要经历取石、锻石、磨石、上墨、打蜡、钩字、批蒜、过字、审书这一系列流程,然后才能刻字。据当地老石工的口述历史,石匠选石时要先根据经验观察石料的层次结构,优质的石料内部颜色青黑统一,质地细腻,结构完整,当地石工称之为“选青”。在石工判断石层积头的节理和走向后,用铁扦在巨石四周凿成石窝,塞以錾楔,从岩洞上下剥离,再用“滚杠”的方式挪移山下,用辎重平板车一步步运到石料加工地。最后用木棍、粗麻绳等原始工具将石头吊起来,底下铺上一层碎石砾,两边各站一人,一边浇水一边来回推拉,直至石头表面磨平,这样碑石粗加工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为了让石头本身看着效果更好,刻出来的字黑白清晰可辨,碑石美观,会在磨平的碑面上涂上一层黑墨。为了长期保存墨黑的颜色,涂完墨之后还会敷上一层蜂蜡,俗称“上蜡”。上完蜡之后就要把字过在石头上了,在唐代以前,碑刻长期奉行直接书丹的上石方法,即由善书者直接用朱墨写在提前打好的界格内。如洛阳出土的魏景二年(261年)《东武侯王墓碑》隶书,前三行已刻而最后一行未刻,留下了朱墨的痕迹。又现存影印本北周《高昌砖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尚未镌刻的朱书,这种直接在石面上书丹的方法难以完全表现出古代书家的真实水平,尽管唐代以前的碑刻十分有“气势”,但细微之处难经推敲。在“双勾填墨”法的启示之下,碑刻匠人进而发明了摹勒直印上石法,富平碑刻的匠人也将此技艺更好的传承了下来,当地人称为“油素双钩”法,这种方法就是先用油沁一遍用来双钩的白纸,把纸变得透亮通明,晒干铺在原稿上,原稿的字可以清晰的印到纸的背面,然后用朱红颜料按照书法真迹墨色的干、枯、浓、淡逐一双钩出来,也可以在钩好的字形轮廓内填满朱墨,一份与原稿相差无几的复印稿就制作好了。双钩本制作好之后为了有更好的上石效果,用新鲜的大蒜在碑面上均匀涂抹、使蒜汁的粘性附着在碑面上,之后用半干的热毛巾,放在纸面上压渗,使纸受到潮热紧贴于石面,再用棉制软垫置于纸上,手持木棰,逐字槌拓。由于钩字时用的是水溶性颜料,所以背描的朱色字迹受热、潮湿、击打后,会清晰地落印在石面上。最后用热毛巾使纸面受潮,把复印稿揭取下来。这种摹勒上石法可以清晰地体现出原稿的细节,还原度极高,之后法帖的制作大部分都会采用“摹勒双钩”法上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诞生,采料方式由过去的掘洞采石变为火药炸山取石,汽车搬运下山后用机器切割成规定的形制,再用优质的黑色油漆喷染上色,这样既省时保存长久还具有粘性,或用抛光机水抛之后就会显露出原石漆黑的颜色。现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原稿,会使用复写纸在复印稿单面双钩一遍就可以直接上石了,省去了正反面鉤字精细繁杂的过程。最后也可以使用现代全自动技术雕刻,只需提前将程序代码写入到电脑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机器可以提前预制出些粗制的模胚,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石刻艺术的精确度与表现性主要还靠手工技艺才得以体现。

三、富平碑刻技艺中的文化与艺术传承

物之不朽者莫过于金石。金石文字,较之竹帛简帛典册,不只是文献载体的转移,这高头讲章背后,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庙堂正气及孝道文化。从三代钟鼎铭文,到秦汉石刻铭文,金石器物象征着追风似面,铭辞寄托纪念哀思。“事美而制於刀筆,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虽然有一些碑石历史长久,已为残碑断石,但追求碑石精神的指引也会被后人再次发扬光大,在人与物这种相互撕磨的过程中,彼此的生命相互渗透,灵魂达到同一时空,彼此的精神得到交流,所以,不朽丰碑不仅是个人一世的理想,也是对高尚的追求,最后方汇聚成中华民族的正气力量。

石刻铭文属碑体,其序用传,必资乎史才,故可以补史阙证史伪,其文则铭,骈俪典雅,可作文学品读。至于碑刻文字,界格森严,体正深刻,籀古篆隶之变是文字变迁史的连环画;以帖入石,行草宏逸极尽变化之能事,又是一部动态的书法艺术史。刻写之间,又形成碑学与帖学灿然有别的书学祈尚。从石刻工艺看,一部石刻史,就是一部刻字技术的发展史,中国印刷史分为石刻印刷和雕版印刷两大历史阶段,没有刻字技术,就没有中国的雕版印刷。

石刻文字的完成,全仗石工的工巧和法度。要经历取石、锻石、磨石、书丹、刻字、立石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每种工艺的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遗憾的是,这些独有的方法,于史无征,全靠石工师徒之间的口传手授和心领神会。步入工业社会以来,各种手工技艺日渐被机械所替代,旧匠冷落,刻字不再是能工巧匠的专利,至此,石刻器物的历史走到尽头,世代相沿的金石可镂、琢雕为工的工匠精神也成为历史记忆。

刻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碑刻书法的效果。有些碑是书法名家亲自镌刻的,如钟繇所刻的河南繁城《受禅碑》,李邕亲自书写并镌刻的《岳麓寺碑》《法华寺碑》,欧阳询亲自书写并镌刻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唐代开始,著名的书家都会选择专用刻工,如褚遂良与万文韶(《孟法师》《圣教序》),柳公权与邵氏兄弟(《回元观钟楼铭》《苻璘碑》等)。有的书家如颜真卿还蓄书工,为合己用;近代富平石刻著名刻工刘应文也和于右任等著名书法家关系密切,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石刻作品。近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特邀富平石刻大师刘英贤复制《曹全碑》《二王法帖》等碑帖与原物相差无几。宫里镇刘生荣所复刻的欧阳询《虞恭公碑》、岳飞《前后出师表》等字形严谨准确,风格神韵相似度极高,都可与原碑媲美,同样被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时至今日,无论是博物馆碑石复制,还是近代名家书法刻石,都会首选墨玉石料,并由富平民间艺人来镌刻。传统经典的背后往往具有强烈的工匠精神,富平石刻的工匠们为保留中华文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四、结语

石刻技艺和文明一样古老,长安的辉煌,有一半散落在石刻器物的文字里。追寻石刻的历史,看到的不仅是长安兴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流。了解石刻与文明,重温先民创造与智慧,让传统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度和体验当中,这或是对富平碑刻文化遗产最好的继承与发扬。

注释:

①富平县图书馆.富平与地图碑刻地图[M].从富平流曲乡北耕家堡运至县文管会保存县图书馆,1962.

参考文献:

[1]叶昌炽.语石[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127.

[2]朱珪.名迹录[M].北京:中国书店,2018:32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吴六鳌.富平县志·卷三[M].乾隆四十三年刻本(1778).

[5]西安府志卷十七·食货志下·物产[M].乾隆四十四年刻本(1779).

[6]樊增祥,刘锟修,谭麟纂.富平县志稿·卷三[M].清光绪十七年刻本(1891):4.

[7]富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富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75.

作者简介:王枫皓,长安大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陕西文化遗产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与文化遗产相遇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