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改进尖点突变级数法的高温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综合评价

2024-05-10郑国忠李康岳旭辉卫常青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4年9期
关键词:尖点耳膜生理

郑国忠, 李康, 岳旭辉, 卫常青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保定 071003)

热应激是人体对高温环境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全球气候显著变暖,高温环境的持续时间也在不断增加[1-2]。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人体的热应激水平显著增加。为了维持体内热平衡,人体通过增加出汗量和扩张皮肤血管等方式加速散热。然而,当体内产生的热量没有及时排出,人体核心温度升高。一旦环境的热负荷超过人体热调节机制的极限,人体热平衡将会被破坏,从而引发各种热相关疾病[3-4]。

为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环卫工人需要在炎热的夏季室外环境中长期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环卫工人的年龄在50岁以上,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较弱[5],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不良影响。因此,准确评估高温环境下环卫工人的热应激水平非常重要。

人体热应激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环境参数研究,另一种是基于生理参数研究。基于环境参数研究建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热应力指数、湿球温度、干球温度以及操作温度[6-9]。这些评价指标通过确定环境参数的危险等级,粗略地评估人体热应激水平。然而,当人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的热调节系统会主动提高自身热耐受性,以维持相对的生理安全[10]。因此,单纯依赖环境参数判断人体热应激水平是片面的,有必要将生理参数纳入人体热应激的研究中。

近年来,基于生理参数的热应激研究逐渐增多。Moran等[11]利用心率和直肠温度构建生理应激指数(physiological strain index, PSI),该指数能够有效评估不同高温环境和劳动强度下的人体热应激水平。然而,郑国忠[12]指出PSI指标中生理参数的权重缺乏生理意义,并采用导数法将心率和直肠温度的原始权重由0.50和0.50优化为0.44和0.56。Malchaire等[13]基于人体热平衡方程提出预测热应激(predictive heat strain, PHS)模型,以预测每分钟的直肠温度和出汗率。为了提高PHS模型的预测精度,Du等[14]将PHS模型的初始直肠温度从36.8℃调整到37℃,从而将模型的预测精度从24.7%提高到57.1%。孟晓静等[15]利用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口腔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建立高温作业下人体生理状态的模糊评价模型。Xu等[16]提出基于人体蒸发阻力和代谢率的经验温度调节模型以预测人体核心温度和耐热时间。Zhao等[17]选取口腔温度、心率和出汗率作为生理参数,建立热应力分类指标以预测高温天气下的人体热应激水平,该指标通过主成分法确定生理指标的权重,但各指标的权重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是不变的。

上述研究主要不足如下:一是部分生理参数(如脱水率和代谢率)是过程量,在实际工作场所测量不方便;二是生理指标权重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且评估结果的精确性取决于生理指标的具体权重值;三是大部分的评价指标是基于普通人建立的,对于环卫工人的热应激研究较少。

鉴于此,现选择高温作业环境下容易测量的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作为生理指标。其次,采用信息熵法和变权理论确定生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通过尖点突变级数法建立生理状态安全评价指标(physiological state safety evaluation index, PSEI)。最后,对PSEI的安全等级进行分类,并通过PSI验证PSEI的有效性,以期为环卫工人提供实时的生理状态监测。

1 实验

1.1 实验对象

研究选择河北保定21位环卫工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为2021年7月和8月的晴天,共17个实验日。实验期间,受试者穿着短袖、宽松长裤、袜子和运动鞋。所有受试者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的基本测量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受试者的基本测量信息Table 1 Basic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of the subjects

1.2 实验设备

实验测量的参数包括生理参数和环境参数。生理参数包括皮肤温度(胸部温度、上臂温度、大腿温度和小腿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平均皮肤温度通过测量胸部温度、上臂温度、大腿温度和小腿温度计算。其中,胸部、上臂、大腿和小腿的具体测量点分别为颈部以下5 cm处、左肘关节以上5 cm处、右膝以上10 cm和右膝以下20 cm处。平均皮肤温度的计算公式[18]为

MST=0.3Tchest+0.3Tarm+0.2Tthigh+0.2Tcalf

(1)

式(1)中:MST、Tchest、Tarm、Tthigh和Tcalf分别为平均皮肤温度、胸部温度、上臂温度、大腿温度和小腿温度,℃。

测量耳膜温度时,将受试者的右耳向右上拉,并将红外温度计的探针尽量插入右耳直至贴紧为止。测量血压和心率时,将血压计袖带放置在受试者左臂肘关节上方2~3 cm处。

在测量受试者生理参数时,同时测量受试者附近的环境参数。研究需要测量的参数及其相对应的实验仪器如表2所示。

表2 测量参数和实验仪器Table 2 Measurement parameters and instruments

1.3 实验过程

环卫工人正常工作时间为05:30—17:30,其中11:00—13:00是休息时间。为避免影响受试者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实验人员分别在每个实验日的07:00、09:00、14:00和16:00进行4次环境参数和生理参数的测量。具体的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由于环卫工人的工作地点是流动的,有些受试者的生理参数测量数据存在缺失,实验共获得1 297组实验数据。环境参数和生理参数的测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为开始工作;②为测量生理参数和环境参数;③为停止工作图1 实验流程Fig.1 Experimental procedure

2 改进的尖点突变级数法

2.1 尖点突变理论

突变理论是描述系统由一系列的量变引起跳跃式质变的数学理论[19],主要用于研究动态系统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突然变化的现象。在突变理论中,控制系统发生突变的因子称为控制变量,当控制变量数为2时,形成最常见的尖点型突变模型[20],其结构如图3所示。

m1为平滑区域的初始状态点;n1为平滑区域的最终状态点;m2为上稳定区域的状态点;n2为下稳定区域的状态点;m′1、n′1、m′2和n′2分别为m1、n1、m2和n2在控制平面的投影图3 人体生理状态的尖点突变模型Fig.3 Cusp catastrophe model of human physiological state

在尖点突变模型中,势函数是描述系统的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和相对位置的函数。其公式为

f(x)=x4+ux2+vx

(2)

式(2)中:x为系统的状态变量;u为系统的主要控制变量;v为系统的次要控制变量。

在图3中,f(x)的所有临界点集合成一个平衡曲面。令f′(x)=0可以得到该平衡曲面方程。其公式为

f′(x)=4x3+2ux+v=0

(3)

令f″(x)=0,可以得到该平衡曲面的折叠曲线。其公式为

f″(x)=12x2+2u=0

(4)

将折叠曲线投影到控制平面上,得到分叉集方程。其公式为

8u3+27v2=0

(5)

分叉集的分解形式为

(6)

由于x、u和v取值范围不统一,为了计算方便,需要将取值范围限制在0~1。因此,需要对分叉集方程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尖点突变模型的归一化公式为

(7)

折叠曲线将平衡面分为平滑区域、上稳定区域、不可到达区域和下稳定区域。平滑区域和上稳定区域表示安全区域,不可到达区域代表系统状态会发生突变的区域,下稳定区域表示危险区域。在平滑区域和上稳定区域内,控制变量的连续变化会导致状态变量的连续改变,系统不会发生突变。如果控制变量经过不可到达区域,系统的状态变量将会突然变化[21]。

2.2 人体生理状态的突变机理分析

与生理状态相关的人体调节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选择平均皮肤温度和耳膜温度表示体温调节系统的状态,选用收缩压和心率表示心血管系统的状态。当环卫工人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时,身体的产热量增加。为了释放体内多余的热量,心脏会加快跳动,血液循环将热量迅速转移到皮肤表面。此时,血管扩张,皮肤表面的血流量增加,皮肤表面温度升高。当体内多余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人体核心温度上升[22]。采用耳膜温度反映人体核心温度。因此,采用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作为评价指标以评估在高温环境下的人体热应激水平。

持续的高温会对人体产生累积和突变的生理应激作用。当累积效应超过身体热调节的极限时,人体生理状态会从安全状态突变为危险状态[23-24]。尖点突变模型可以直观地描述这种变化。如图3所示,以体温调节系统、心血管系统和人体生理状态分别作为u、v和x为例,对高温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轨迹是否经过分叉集,将高温下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轨迹分为两类:轨迹m1→n1和轨迹m2→n2。

轨迹m1→n1: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轨迹不经过分叉集。在人体热负荷较低的情况,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会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高温环境,确保人体相对安全。此时,体温调节系统的参数u趋向于0,即接近正常参数。血流量和血管压力变化不大,心血管系统状态处在安全范围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生理状态参数不会发生突变,人体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热平衡状态。

轨迹m2→n2: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轨迹经过分叉集。当人体热负荷较高时,体温调节系统参数趋向于较差状态,即体温调节系统的生理参数(耳膜温度和皮肤温度)持续升高。此时,人体通过血管扩张和加速血液循环的方式增强散热,收缩压和心率参数变大且明显偏离正常值。如果人体继续长时间承受热应激,身体的热调节功能到达极限,人体生理状态从较好状态突变到较差状态。相反,通过采取紧急避暑措施,生理状态可以从危险状态迅速转变为安全状态。

2.3 尖点突变级数法

尖点突变级数法是尖点突变理论在评价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25]。该方法通过分叉集方程将不同质态的控制变量转化为同一质态的状态变量,以对目标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相比于传统的评价方法,尖点突变级数法只需要考虑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无需确定指标的具体权重值,从而降低指标权重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近年来,尖点突变级数法在多个领域的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王雪冬等[26]利用尖点突变级数法对吉林省的10条泥石流易损度进行评价。Chen等[27]利用尖点突变级数法评价不同气象干旱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程度。此外,Wang等[28]提出一种基于尖点突变模型的铁路系统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解决铁路系统安全静态分析方法的输出不连续的问题。将尖点突变级数法引入高温环境人体生理状态安全评价中。

尖点突变级数法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和隶属关系,建立如图4所示的尖点突变评价模型。定义评价对象安全状态水平为x,其中一级指标为xi= {x1,x2},二级指标为xij= {x11,x12,x21,x22}。一级指标xi的重要程度随i增大而降低,二级指标xij的重要程度随着j增大而降低。

图4 尖点突变评价模型Fig.4 Cusp catastrophe evaluation model

步骤2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8)

步骤3计算各个二级指标的尖点突变级数值zij。

(9)

步骤4根据尖点突变级数法的“互补”和“非互补”准则,计算一级指标xi的尖点突变级数值zi,i=1, 2。

若指标xi1和xi2之间构成“非互补”准则,则

(10)

若指标xi1和xi2之间构成“互补”准则,则

(11)

步骤5到上一层时,将一级指标xi视为底层指标,重复步骤3和步骤4,得到目标对象的突变级数值z。

2.4 尖点突变级数法的改进

尖点突变级数法无需计算各指标的具体权重,但仍需考虑同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在常规尖点突变级数法评价模型中,通常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对评价指标进行排序。然而这种方式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排序结果不客观。针对突变级数法的这一不足,引入客观赋权的信息熵法和变权理论对其进行改进。信息熵和变权理论的结合不仅充分利用数据本身的信息,还考虑数据的变化情况,使得权重分配更符合实际情况。

2.4.1 信息熵

信息熵能度量系统状态的不确定性[29]。信息熵方法利用评价等级的标准值作为评价参考系,通过评价对象在评价等级中的排名以计算指标的权重。信息熵法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1构造决策矩阵Am×n。当评价对象包括m-1项评价标准和n项评价指标,评价对象的基准矩阵G(m-1)×n为

(12)

评价矩阵U1×n为

U1×n=(am1,am2,…,amn)

(13)

式(13)中:amj为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的测量值。

最后,结合矩阵G(m-1)×n和矩阵U1×n构造决策矩阵Am×n为

(14)

步骤2通过式(8)将决策矩阵标准化,标准化的决策矩阵B=(bij)m×n。

(15)

步骤3计算第j项指标在第i个评价等级标准值的比重P=(pij)m×n。

(16)

步骤4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ej和权重值wj。

(17)

(18)

式中:当pij=0时,pijlnpij=0。

2.4.2 变权理论

当评价指标突然偏离正常值时,信息熵法计算的指标权重变化相对较小,该评价指标异常的影响容易被忽略,导致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情况。因此,该指标的权重需要适当地调整。研究利用变权理论调节各指标之间的均衡性。变权理论是空间理论的重要建模原理之一[30],其公式为

(19)

式(19)中:w′j为第j项评价指标的变权值;a为平衡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1。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评价体系中,单一生理指标的异常容易导致整个生理状态变差。因此,各个生理指标之间的均衡性要求较高,平衡系数a取0.2[31]。

此外,一级指标的权重等于所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之和。在尖点突变评价模型中,生理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根据其权重值确定。生理指标权重越大,其属性越重要,在模型中的排序越靠前。

3 建立生理状态安全评价指标

3.1 确定生理指标安全等级

将高温环境下的人体生理状态分为5个等级:非常安全、相对安全、中等、相对危险和非常危险。根据文献[32-33]和在高温环境劳动时的人体生理参数变化范围,在各评价等级上生理指标对应的标准值如表3所示。

表3 生理指标安全等级标准值Table 3 The standard values of the safety levels for the physiological indexes

3.2 建立新的生理状态安全评价指标

以第一组实验数据的计算过程为例,说明指标PSEI的建立过程。

通过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的标准值和测量值建立决策矩阵A。

根据式(8),构建标准化数据矩阵B。

根据式(16)~式(19),计算4个生理指标的权重。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权重等于所对应的生理指标权重之和。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如表4所示。

表4 所有指标的权重Table 4 The weights of all indexes

由表4可得出,二级指标的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平均皮肤温度> 耳膜温度> 心率> 收缩压;一级指标的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体温调节系统> 心血管系统。

根据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和重要程度,构建的人体生理状态评价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人体生理状态评价体系Fig.5 Human physiological state evaluation system

当身体热负荷增加时,核心温度和皮肤温度都会升高。因此,耳膜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收缩压反映血液对血管内壁的压力,而心率反映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它们是独立的生理指标,彼此之间没有很强的相关性[34]。因此,平均皮肤温度和耳膜温度之间采用互补准则,心率和收缩压之间采用非互补准则。

根据式(9)~式(11),一级指标的尖点突变级数值为

最后,计算人体生理状态尖点突变级数值为了反映人体实时生理状态的安全水平,z表示为PSEI值。PSEI值的范围为0~1,1表示绝对安全,0表示绝对危险。

3.3 PSEI的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得到剩余实验数据组中所有指标的权重和生理状态的尖点突变级数值。图6展示所有指标的权重值。结果表明,各生理指标的权重随环境条件和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的权重范围分别为0.09~0.64、0.08~0.41、0.07~0.74和0.06~0.33。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权重范围分别为0.17~0.80和0.20~0.83。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具有最大权重的生理指标是不同的。在所有组数据中,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权重最大的组比例分别为80.0%、6.9%、11.2%和1.9%。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权重最大的组比例分别为89.2%和10.8%。这意味着平均皮肤温度比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更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体温调节系统的权重逐渐增加,心血管系统的权重逐渐减少。这表明体温调节系统比心血管系统更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

图6 各个指标权重范围Fig.6 The weight range of the indexes

实验中所有的受试者的PSEI值如图7所示。结果表明,PSEI值集中在0.85~0.95。

图7 实验中的PSEI值Fig.7 PSEI values in the experiment

3.4 确定PSEI安全等级

人体的生理状态可以通过生理参数反映。当生理参数偏离正常值时,人体生理状态安全水平变差,PSEI值降低。基于生理指标安全等级来划分PSEI安全等级。因此,PSEI也被分为5个安全等级[35]。以表3中处于相对安全的生理指标标准值为例,计算处于相对安全的PSEI的标准值,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选取表3中处于相对安全的生理指标标准值:平均皮肤温度(33.8, 34.8)、耳膜温度(36.2, 36.9)、收缩压(120, 130)和心率(95, 120)。

建立决策矩阵A,左边界决策矩阵AL和右边界决策矩阵AR分别如下。

其次,通过式(15)~式(19)计算所有指标的权重。在二级指标中,左边界的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的权重分别为0.229、0.272、0.198和0.302。右边界的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的权重分别为0.217、0.281、0.182和0.320。在一级指标中,左边界的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权重为0.501和0.499。右边界的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权重为0.498和0.502。

最后,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建立人体生理状态安全评价体系。根据式(8)~式(10),计算各级指标的尖点突变级数值,其中,z1L和z2L分别表示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左边界的突变级数值;z1R和z2R分别表示体温调节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右边界的突变级数值;zL和zR分别表示PSEI处于相对安全的左边界标准值和右边界标准值。

左边界:

右边界:

因此,PSEI处于相对安全的标准值为(0.886, 0.948)。

根据上述研究步骤,计算其他安全等级的PSEI的标准值,结果如表5所示。参考文献[32]和尖点突变模型,对各安全等级下人体热调节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PSEI的危险范围为[0, 0.798],而PSEI的安全范围为(0.798, 1]。当PSEI小于0.798时,工人会感到全身温度紧张,存在热损伤的风险。因此,工人应立即暂停工作,并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以应对高温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通过监测PSEI值,可以及时发现人体生理状态的不适,提供预警信息,以保护工人在高温环境中的安全。

表5 PSEI的分类Table 5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PSEI

根据PSEI的分类,实验中所有PSEI值在每个安全级别中的比例如图8所示。结合图2中的4个测量时间的环境温度排序14:00> 16:00> 09:00> 07:00,可以得出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PSEI值在安全范围内的比例逐渐降低,在危险范围内的比例逐渐增加。因此,在4个测量时间点,热应激水平的排序为14:00> 16:00> 09:00> 07:00。由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只有少数比例的测量数据处于相对危险,没有人处于非常危险。

图8 PSEI值的分布Fig.8 Distribution of the PSEI values

4 讨论

4.1 PSEI的验证

PSI能够直接反映人体热应激水平[11],可通过式(20)计算。核心温度可用直肠温度和耳膜温度来表示。为方便在实际工作现场测量,选择耳膜温度代替核心温度[36]。修正后的PSI(modified predictive heat strain, mPSI)可以通过式(21)计算。

(20)

(21)

式中:HRt和HR0分别为t时刻和初始时刻的心率,bpm;CTt和CT0分别为t时刻和初始时刻的核心温度,℃;TTt和TT0分别为t时刻和初始时刻的耳膜温度,℃;选取初始时刻的心率和耳膜温度分别为60 bpm和35.4 ℃。

为验证PSEI的合理性,对PSEI和mPSI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BIN方法[37],PSEI和mPS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图9所示。随着mPSI的增加,PSEI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当测量值与正常值之间的距离增加时,热应激水平也随之增加。这证明PSEI能够有效性地评估人体热应激水平。

PSEI和mPSI之间的区别主要如下。

(1)mPSI只考虑耳膜温度和心率。在此基础上,PSEI添加收缩压和平均皮肤温度。PSEI综合考虑4个生理指标,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

(2)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mPSI的耳膜温度和心率的权重是恒定的,不会随着生理指标异常值的出现而增加,导致异常值的影响被忽视。

相比之下,PSEI中生理指标的权重随着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能够更好地识别每个生理指标的异常情况。尖点突变级数法通过改变评价模型中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对位置,以突出异常值的影响。

4.2 结果比较

采用信息熵法和变权理论实时计算生理指标的权重。在所有的数据组中,平均皮肤温度具有最大权重的组比例最大(约80.0%),心率具有最大权重的组比例最小(约1.9%)。因此,平均皮肤温度受高温天气的影响最大,而心率受高温天气影响最小。这意味着平均皮肤温度更能反映高温环境下人体生理状态安全水平。前人相关研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Lai等[38]研究发现平均皮肤温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在室外空间的热舒适度。张大卫[39]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轻度和中度劳动强度下,平均皮肤温度最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其次是收缩压。Fang等[40]研究大学生户外训练的热舒适性,发现心率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很小。Tian等[41]研究在不同活动水平和高温下人体生理反应和主观感知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运动水平下,高温环境对平均皮肤温度、收缩压和耳膜温度的影响较大。上述研究表明,高温环境对平均皮肤温度有显著影响。然而,一些关于心率权重的研究与本文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例如:基于人体生理信息监测系统和环境室,Sun等[42]研究人体在高强度活动水平和高温环境中的生理反应。人体生理参数对高温环境的敏感性依次为:代谢率> 心率> 平均皮肤温度> 口腔温度> 储热率。其主要原因是心率更容易受到劳动强度的影响。该研究中的受试者进行高强度运动,而本研究中的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心率变化较小。因此,心率的权重较低。

5 结论

选择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以量化高温作业环境下环卫工人的生理状态。首先,利用尖点突变模型直观地展示高温负荷下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其次,利用信息熵法和变权理论确定生理指标的权重以实时反映高温环境对于各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程度;最后,利用尖点突变级数法建立一个新的综合指标PSEI以评估环卫工人实时的生理状态。主要结论如下。

(1)生理指标的权重随着环境温度和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平均皮肤温度、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的权重范围分别为0.09~0.64、0.08~0.41、0.07~0.74和0.06~0.33。平均皮肤温度比耳膜温度、收缩压和心率更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

(2)PSEI的安全等级分为:非常安全(0.948, 1]、相对安全(0.886, 0.948]、中等(0.798, 0.886]、相对危险(0.649, 0.798]和非常危险[0, 0.649]。PSEI的危险范围为(0,0.798],安全范围为(0.798,1]。

(3)PSEI和mPSI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PSEI能够作为反映人体热应激水平的有效指标。

(4)PSEI能够实时量化人体生理状态的安全水平。根据PSEI值,适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确保环卫工人在高温作业环境中的生理安全。

使用的生理指标标准值是基于以往文献确定的,适用于普通人群。后续的研究可以通过现场调查修正生理指标的标准值,以提升PSEI的精准性。

猜你喜欢

尖点耳膜生理
常见侧围尖点变薄超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秋天的诗签
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尖点突变理论模型
一类曲线上Cauchy积分在尖点处奇异性的探究
具有尖点的四次Liénard系统的极限环分支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乘坐飞机时为什么感觉耳朵像是被堵住了
乘坐飞机时 为什么感觉耳朵 像是被堵住了?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