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指导下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策略探究 ——以融水苗族坡会文化为例
2024-05-10陈俊蓉全峰
陈俊蓉 全峰
【摘要】“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文化外宣很有必要。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结合中西文化翻译的难点,提出翻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意译、改译、转译、音译+注释的策略,以达到推动文化对外传播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苗族坡会文化;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6-007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6.023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融水苗族坡会民俗文化资料整理与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23YCXS104)。
民俗文化是一种风俗习惯,被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发展,传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以其丰富多彩的坡会文化活动,展现了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原生性。融水苗族坡会集娱乐、祭祀、商贸和社交于一体(韦婷婷,2010),人们开展坡会活动,一是为了纪念祖先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二是为了庆祝丰收。坡会活动加强了群众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交流信息、聚散物资、促进生产发展的功能。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鲜明的民族色彩,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将这些民俗文化的内涵进行中西文化交流,以促进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走出去,翻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翻译难点
由于地理、经济、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明显,坡会文化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从而加大了翻译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文化因素不对应造成不可译现象
语言的文化功能使得语言具有记载和存储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和内容的作用,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反映该民族特有文化事物的词语。翻译时,在译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具有相对应含义的文化语境和语言符号来指代这种特有的文化事物,会导致“相对不可译”的问题(刘传珠,2000),这是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融水县苗族坡会文化是当地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特征。坡会文化的中的特有词汇,如:“打同年”“走妹”等在英文中的翻译,很难在西方语境中找到与其对应的词汇。而一旦脱离了当地的语境,会导致文化因素不对应从而不可译的问题,译入语读者也无法了解民俗文化真正的文化内涵。
(二)词义空缺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中西两种语言自身就存在较大差别,常常出现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与汉语词义相对应的词汇的情形。文化的这种差异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词汇意义的空缺,而词义的空缺又导致不同文化间的不可译现象(徐亮,2010)。坡会文化中存在许多民俗文化词语,这些民俗词汇反映了当地民族风俗习惯,有的甚至是沿用了少数民族苗族的语言——苗语来指代某些事物,而英语中没有特定词汇可以用来对这些民俗词语进行翻译。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著名翻译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继承和发展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功能派翻译理论上提出的。赖斯认为译文应当优先考虑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特征,她是第一个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的标准的学者。弗米尔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目的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第一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由结果决定方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活动,都是为最终的翻译目的而服务的。除此之外,目的论还强调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译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传播。目的论有三个主要的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最为重要,如无法同时兼顾三个原则,以目的原则为主(仲伟合,1999)。简单来说,目的原则影响了译者为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翻译策略;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对于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忠实原则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在目的论指导下进行外译,能够传播中华文化,使译语读者理解其中的内涵。在对融水苗族坡会文化进行英译时,应以文化传播为目的,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便于译语读者理解。
三、目的论三大原则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一)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针对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来选择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这赋予了译者较大的自主性,使其能够摆脱原文的束缚,达到让译入语读者接受和理解的目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目的是进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使英语读者更流畅地阅读文本,更好地领会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在此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可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制于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困难时,舍弃机械地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的策略,而采用译文表达原文内容及发挥主要语言功能相同的方法。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大量具有民族色彩的词汇,这些词汇如果坚持以源语的形式进行翻译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采用意译的方法,舍去源语言的语言形式,直接表达出源语的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例1:我们的嘴巴有油,我们的口水成药;我吐口水给狗,狗会赶猎;我吐口水上石头,石头会长青苔;我吐口水上木栋,木栋会长香菌。
译文:Our saliva has magic. Spitted to dog, dog can hunt; Spitted on stones, stones grow moss; Spitted on wood, wood grows mushrooms.
这段话是正月初九乌勇芒哥坡会上寨佬祭祀时叨念的祭祀语。根据祭祀语后文的内容可知原文中的“嘴巴有油”“口水成药”是一种对神力的渴望,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祝愿,但是对于译语读者来说,他们并不能理解为何人类的口水有这种神奇的作用。译者采取了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内容直接阐述出来,译成“Our saliva has magic”,这样译语读者就能理解后文的内容,理解原文内涵,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2:按规矩,各个芦笙队进场后先吹三曲合调作为“暖坪”,然后才踩堂,接着再吹三曲作为“洗坪”。
译文:According to the custom, each Lusheng team plays three harmonies to warm up after they enters the field. Then they begin to dance Caitang, and play other three harmonies.
句子中的“暖坪”“洗坪”活动是正月初七拱洞坡会中的一项活动,从字面意思可以知道这是调动氛围的暖场活动,在英语中有相应的表达 “warm up”。“坪”指的是举行活动的宽阔场地“芦笙坪”,在全文中多次出现,为保证行文流畅性和直接表达出原文的主要内涵,在翻译时舍弃原文中的“暖坪”和“洗坪”,将整个句子进行意译,直接阐述这些活动的目的,这样译入语读者就能流畅地阅读,理解原文含义。
(二)连贯原则
连贯原则要求译者产出的信息必须能够与目标语读者情景语境产生语内连贯,即译文能被读者所接受并理解,并在目的语环境中能起到交际的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考虑在内,使译文有可读性,并能被译者理解(赵丽梅,2023)。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表达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要想处理好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形态方面的差异,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流畅地阅读,在连贯原则的指导下,可采用改译和转译重组原文信息。
1.改译
目的论强调了译者主体性,“打破传统翻译强加在译者头上的因而常常是毫无意义的直译”(张南峰,2004)。此外,汉英的行文用语之间有巨大的区别,中文常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喜对仗和工整。而在英文表达中常常直截了当,因此,平婉琳和刘宇帆(2018)认为在翻译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和语言冗余,不能机械地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为英文,可采用改写的方法进行翻译。
例3:如果两只鸟势均力敌,便将笼口对接,笼门开通,两只鸟或一攻一守,一退一进,或对扑而来,嘴啄爪抓,滚作一团。
译文: If the two birds are evenly matched, they will come out of the cage to pounce, peck, grasp and wrestle with each other. One bird attacks while the other retreat. They rush towards each other to pecking and claw, even rolling together.
這个句子是描写坡会中斗鸟的场面,句中的四字格(一攻一守,一退一进;对扑而来,嘴啄爪抓,滚作一团)是典型的中文表达方法,生动地展现了斗鸟激烈的场面,但在英译时,无须机械地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而是对原文进行删减和重组,直截了当地使用各种动词,将斗鸟时发生的动作翻译出来,同样可以再现当时的热闹场面。
2.转译
转译法指为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保证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转换原文中词汇的词性或句子成分的翻译方法。文化习俗的翻译主要涉及语态转换,即汉英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例4:此时几十堂、上千把芦笙遍布坡场,强有力的笙乐直冲霄汉,回荡在山川田野间,山鸣水应。
译文:Now, dozens of Lushengtangs and thousands of Lushengs are all over the ground. The sound of Lusheng is so orotund that it can be heard in the sky, echoing in the mountains and fields.
汉语是动态的语言,常使用主动语态,英语是静态的语言,常使用被动语态。为了使译文实现语内连贯,译者需要在其中发挥作用,转换语态,“正话反说”。这个句子主要是表达“笙乐”的强劲以至于在天上也能听见,英译时改为被动语态,更强调人们对于当时场面的主观感受,使得译文更生动。
(三)忠实原则
民俗文化词汇的特点,使得在其翻译过程中进行语言移植甚至文化移植,不仅要译出其基本语义意义,还要译出其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保证民俗文化词语的内涵充分有效地传递出去(安文婧,2014)。丁树德(1995)认为,为准确而完整地翻译民俗名称,应首推音译加注,加注的形式多样,有文内括号注、脚注、文末注、边注、题注等,也可在译文中进行补充。忠实原则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连贯关系,即译文不能脱离原文,需要忠实于原文,但忠实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一字不差。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既能实现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又能实现内容和文化上的忠实。
音译法即利用源语词语的读音翻译特色词汇。音译法通常适用于翻译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词语。但是对于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而言,只进行简单音译是不够的,有时还需要对其加注以准确表达原文意义,确保忠实原文,读者能够理解原文。
例5:坡会,也称为芦笙节,是由各村寨相继举行的大型节日聚会活动,
译文:The Pohui, also known as the Lusheng Festival, is a large-scale festival gathering held by each village consecutively.
“坡会”是融水境内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1]。 “坡会”既是一种节日,也是一种少数民族聚集活动,既有传统祭祀仪式,又有比赛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文化中“坡”指的是山坡“slpoe”,但译者在研读资料之后发现,坡会的举办地通常在田垌开阔处,并不指定于某个山坡进行活动,所以直接直译为“Slope Festival”并不妥当。译者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一方面是因为“坡会”作为贯穿全文并具有民族特性的词汇,音译可加深译语读者对其的印象,达到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另一方面作了注释,可让译语读者了解“坡会”的真正意思,使译文忠实于原文,达到内容与文化上的对等。
例6:打同年
译文:Datongnian(A folk custom for local people to make friends or have fun)
融水苗族“打同年”是苗族传统民俗,是苗族村寨之间为了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相互通婚而举行的大型联谊活动,参加此项活动的人们互称“同年”。“打同年”意思就是走亲戚、交朋友、结兄弟。作为当地特有的文化词汇,英语里并没有对应的名词,在翻译这个词时,除了音译之外,还要解释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这样译文读者才能了解“打同年”的真正内涵。
四、结语
融水苗族坡会文化,承载着中华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信息,翻译好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句子,有利于进一步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使得翻译此类文本有较大困难,针对两大翻译难点:文化因素不对应及词义空缺,以忠实原则为指导,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加深译入语读者对于坡会文化的印象,确保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此同时,在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意译、改译和转译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利于译入语读者了解原文内涵,以此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文化得以传承传播才能源远流长,对融水坡会文化进行英译,对内则能够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对外则能够传播中国故事,加强中西文化交流,要想将中华文化译得传神地道,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根据文化语境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 K,Vermeerv H J.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M].Skopos Theory Explained,English Edition.London:Routledge,2004.
[3]安文婧,侯荣英.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侗族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6):53-56.
[4]丁树德.关于民俗名称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5(03):57-58.
[5]刘传珠.可译性问题的语言功能观[J].中国翻译,2000(01):31-34.
[6]平婉琳,刘宇帆.海南民俗文化的英译研究——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海南旅游网站民俗文化翻译的案例分析[J].海外英语,2018(14):139-142.
[7]韦婷婷.广西融水苗族坡会的调查与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8]徐亮.浅谈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J].丝绸之路,2010(14):
61-62.
[9]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赵丽梅.目的论视角下文化习俗翻译探析——以《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习俗》为例[J].海外英语,2023(17):59-61.
[11]仲偉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03):
48-50.
作者简介:
陈俊蓉(1998.2-),女,汉族,广西浦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全峰(1982.11-),男,汉族,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及英汉句法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