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应对

2024-05-10薛晨李玲子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

薛晨 李玲子

[摘要] 当今社会,校园欺凌因其频发性和其对青少年的发展、学习环境、整个社会的影响而备受关注。本文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策略,以期为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借鉴。

[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校园欺凌;預防与应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温柔的牵挂,也是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在儿童健康教育研究中,如何防治校园欺凌是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会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有必要探讨理论框架,以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欺凌现象的本质。在这方面,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交往来学习行为,在校园欺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社会学习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欺凌行为的形成和传播,还能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促进校园环境的改善。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基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前期研究结论,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学习是人类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从个体、环境和行为的交互管理来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认为个体进行社会学习最主要的方式是,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从而强化自身的认知经验,并强调替代性经验、自我效能等因素在个体行为中产生的重要作用。班杜拉在早期的研究中论证了个体行为与社会学习的关系,他认为个体的复杂行为主要源于后天习得,而个体的创新行为是一种个体行为,其产生主要源于个体后天的社会学习。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学习理论建构在几个核心概念之上,这些概念不仅解释了个体学习行为的过程,还为理解校园欺凌提供了理论基础。

模仿: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模仿或“示范影响”是形成最初不当行为的重要机制。学生可能会模仿他们身边具有“权威性”的人,如家长、老师,也会模仿他们认为受欢迎的同学。

强化: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经验中的强化来加强或减弱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强化又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比如,观察类育儿节目《爸爸当家》,节目通过替代性强化,为观众筛选出学习对象,树立育儿榜样,规避可能发生的错误行为。反之,在校园欺凌情境中,欺凌行为可能会得到同伴的注意和认可,成为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

惩罚: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经验中的惩罚来学习避免某些行为,惩罚又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如果欺凌行为受到学校规定的惩罚,那么这种惩罚机制可能会降低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概率。

这些核心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然后通过强化和惩罚机制来调整和巩固这些行为。在校园欺凌的背景下,这些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学生的行为模式。欺凌行为的模仿、强化和惩罚机制的存在,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也可能在社会层面上影响欺凌行为的传播和维持。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解释

社会学习理论在犯罪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强调了犯罪行为的社会性学习过程,提供了解释犯罪行为形成的关键框架。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犯罪行为并模仿这些行为,从而形成犯罪行为的模式。强化和惩罚在犯罪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犯罪行为的强化可能包括经济利益、社会认可或权力的增强,而犯罪行为的惩罚则可能包括法律制裁、社会排斥或其他负面后果。

社会学习理论在校园欺凌问题上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通过社会学习理论,我们能够理解校园欺凌是如何从一个人的行为逐渐传播至整个学校社区的,以及为什么一些学生更容易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或施暴者,为解释个体如何在校园环境中学习和表达欺凌行为提供了思路,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提供了

基础。

二、社会学习理论在校园欺凌中的应用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模仿这一学习机制在校园欺凌中的关键作用,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通过观察同龄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进行学习,特别是在涉及校园欺凌的情境下。模仿机制使得学生可能模仿对其具有监护责任的家长,或者模仿那些在学校社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学,无论其行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校园欺凌的背景下,这可能表现为施暴者模仿某种攻击行为而去攻击受害者,或者是施暴者的行为被其他学生模仿,形成了一种欺凌行为的传递,这在班杜拉教授“波波玩偶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这种欺凌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阻止,欺凌者可能会变本加厉,而被欺凌者也许会经历“恶逆变”后成为欺凌者,如辽宁三号公案特大连环杀人犯王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社交环境之间的互动,包括家庭与校园,如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家庭背景等都可能影响强化惩罚机制的效果。社交因素如同伴压力、社会期望也可能改变学生对于强化和惩罚的反应。深入探讨这些因素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学习理论在校园欺凌问题中的应用,为制定更具体、有效的干预和预防策略提供指导。

三、校园欺凌的预防策略

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配合。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家长、教师辨别和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能力。学校还应倡导积极沟通和团队合作,建设友善、包容的校园文化。此外,还需建立投诉和举报机制、奖励和处罚机制,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学校能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防范体系,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和积极的学习环境。

(一)增强多主体的教育意识

在校园欺凌的预防方面,提高防范意识至关重要。

首先,注重对家长主体的教育指导。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化单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通过家长会议、研讨会等,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尤其是提高家长辨别和处理校园欺凌行为的能力,使家长能够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关系技能,从而降低他们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的风险。

其次,强化对教职工的专业培训。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学生眼中往往是“权威”的代表,不应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成为学生的榜样,以及道德和社会行为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比如,教师对某个学生冷漠,其他学生也会感知到并一起孤立这个学生。学校需为教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处理校园欺凌行为,并提升自身素养,成为学生的榜样,平等对待学生,促使整个校园形成以尊重和支持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最后,突出对学生主体的专题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包括情感智力、冲突解决和人际关系技能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比如,引入情感智力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并培养同理心,以减少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再比如,开展冲突解决培训,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减少因误解和冲突而导致的欺凌行为。

(二)建立积极强化和有效惩罚机制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塑造积极的行为模式来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建立积极的强化机制,以促使学生采取正面行为而非欺凌行为。除了提高防范意识之外,建立积极的强化机制也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关键步骤。例如,设立奖励机制,表彰和奖励表现良好、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学生,从而强化他们的正面行为。倡导并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交环境,让学生能够通过同伴的认可来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这可以通过社交活动、团队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评估这些机制的实施效果,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和优化机制,确保机制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减少起到积极作用。

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以制止和处罚校园欺凌行为。对抗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之一是通过设计有效的惩罚机制,以制止和惩罚欺凌行为,从而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建立和强化学校的纪律体系,确保对欺凌行为的制裁明确、公正、严格,比如对施暴者的纪律处分等。其次,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确保对欺凌行为的处理能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形成一致性,家长配合学校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三)开通求助或举报渠道

被欺凌者常常因为恐惧威胁或担忧遭受报复,导致内心焦虑不安,使得他们难以向他人倾诉。即便被欺凌者或其家长向学校老师报告了情况,并恳请老师的关注,有时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遭到忽视或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开通求助或举报渠道就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这一措施为被欺凌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且安全的途径,使其能够在不受恐惧和压力影响的情况下,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不仅如此,这也为校园管理人员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的接受信息的环境,其联系人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听取被欺凌者的诉说,更是通过关心、理解和提供专业帮助,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这一机制的设立不仅有助于及时了解欺凌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也能够为被欺凌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援助。

校园欺凌是一个深刻影响学生成长的社会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社区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从教育的层面出发,学校应加强对家长、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以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概率;设立积极的强化机制和明确的惩罚机制,从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还需开通求助或举报渠道,为被欺凌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援助。总体而言,社会学习理论为校园欺凌问题的理解和应对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而采取综合性的策略,包括教育和社交技能培训、设立强化和惩罚机制等,将有助于更全面、有效地应对校园欺凌,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安全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尊重和支持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胡瑞,王一涵.多样性经历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行为的影響机制——基于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现在教育管理,2023(05).

[2]王慧博.社会学习理论视角的我国白领犯罪解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2(08).

[3]周逵,吴卓然.育儿观察类真人秀的题材拓展和叙事创新——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家庭性别角色再塑造[J].中国电视,2022(11).

薛 晨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李玲子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应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从社会建构论视角看“校园欺凌”
法律规制校园欺凌的若干思考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