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脆皮年轻人”的烦心事

2024-05-10张宏羽

检察风云 2024年9期
关键词:挂号门诊年轻人

张宏羽

有的年轻人在就诊过程中“四顾茫然”

“伸个懒腰,脖子出问题了”“吃刀削面,心律直接到200”“打喷嚏致腰椎间盘突出”……不少大学生在社交平台自嘲为“脆皮年轻人”:年纪轻轻,小毛病却不少。“脆皮”一词将年轻人的健康问题暴露无遗。尽管有的“离谱事件”是无意中造成的,但“脆皮”的背后尚存多种原因。

当下,部分年轻人习惯熬夜晚睡、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第一财经联合平安人寿发布的《2023国民健康生活洞察报告》显示,慢性病近年来更加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不规律的作息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元凶”。上海一家医院的主任医师李庆云表示,睡眠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睡眠不好将增加患有普通感冒和肺炎的风险。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熬夜可能会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不重视营养搭配、吃夜宵、嗜好辛辣刺激食物、暴饮暴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很多病症。比如,根据南方周末发布的《2023打工人胃健康洞察报告》,调研人群中,“80后”“90后”患胃病比例在76%左右。

運动不足或不合理的运动都会使年轻人“脆皮化”。长时间看电脑、久坐不动,椎间盘内压力增高,肌肉还长期处于非协调受力状态,肌肉韧带受到牵拉劳损导致颈腰椎增生,严重时压迫神经根、椎动脉等。故而,颈椎、腰椎成为较多“脆皮年轻人”的高发疾病部位。

“脆皮化”直接导致年轻人的就诊需求有所增加。早在2022年,浙江省中医院就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在全院9个月里200多万就诊人员中,18—40岁的人群比例高达52.48%。那么,年轻人的就诊体验感又是怎样的呢?对于那些不常去医院、社会生活经验较少、日常工作繁重的年轻人而言,就诊看似容易,实则有着不少坎坷。这绝非“无病呻吟”或“矫情”,而是应正视的现实问题。

年轻人的“请假羞耻”

白天上班没时间、晚上鲜有门诊,周末出诊的医生要比工作日少且更难挂号……年轻人一旦进入职场,就得经历在工作日请假看病的窘境。

除部分公司请假制度不完善、员工工作繁重无法请假等客观原因外,年轻职场人“请假羞耻”这一主观原因也正加剧此种窘境——想到要请假就焦虑、愧疚——纠结怎么跟领导说,害怕领导不批准或询问请假去做什么,因需要麻烦其他同事处理工作而感到不安,甚至怕影响职业发展。据彭博社报道,“请假羞耻”似乎更常发生在“千禧一代”员工身上,在抽样调查的有效样本中近70%的人表示有此类心理。

“不敢请”“不好意思请”往往是受到了职场“潜规则”的影响。就此,“人民日报评论”发文称,不能仅仅依靠个人争取,更要从职场文化上深挖根源、从工作机制上激浊扬清。此外,还应发挥他律作用,让管理部门督查、工会组织审查、行业协会自查等监督途径形成合力,以法治方式为劳动者撑腰。

“云诊”“夜诊”之思

排队时间长、预约检查间隔长、等待报告耗时长,难难难!那些本就为请假耗尽心力的年轻人,还得继续在医院“煎熬”,身心俱疲。《2023国民健康生活洞察报告》显示,在就医过程中,高达70%的受访者认为首要难题是就医过程等待时长过长,56.14%的受访者每次就医花费1—3小时,19.32%的受访者表示就医时长甚至超过3小时;其次是预约检查耗时过长,有52.1%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项。

此时,或许有人发问:不是有互联网医院吗?诚然,互联网技术将医疗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更加便捷、高效。不过,互联网就诊模式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根据国内某地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一项调研,当地互联网和实体医院的连接不够紧密,绝大多数互联网医院仅限于提供互联网挂号、复诊和在线咨询等基础服务。患者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医生交流时可能会出现表达不清楚、描述不完整等问题,医生对症状的准确判断可能会受到影响,且某些疾病并不适合进行互联网问诊。

互联网与实体医院融合一体化深度有待深化。发展互联网医院应以信息化为支撑,打破院内各种业务壁垒,对互联网诊疗流程进行再造,如探索患者在互联网预约后前往实体医院进行检查和化验等措施。

或许还有人发问:不是有“夜间门诊”吗?确实,国内一些医院已开设“夜间门诊”、延长医疗服务时间。从2023年5月起,上海市闵行区率先在4家社区医院试点开出了“夜间门诊”后,如今申城的“夜间门诊”越开越多。不止上海,有地区更把“夜间门诊”写进了政策文件中,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设。

“夜间门诊”的背后是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考验着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如何使“夜间门诊”兼顾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利益,引发业内思考。有从业者表示,要改变医院的管理方式,比如对急诊和夜诊患者有效分流或是采用轮休或发放加班工资的形式予以鼓励,同时按照季节、疾病高发期和专科特点按需开设。还有医生提到,那些患者数量大、医生数量多的医院可以优先开设,而不是将其无门槛地推广。

在医院“四顾茫然”

“一个小伙子打球扭到腰去医院看病,看到运动医学科、脊柱外科、疼痛科、骨伤科,当场头都大了,最后一拍脑袋,去神经内科看头疼去了!”

脊柱外科医生曹鹏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脱口秀,“吐槽”选择科室难的问题,引发现场观众共鸣。

现实中,“挂号选择困难”可不是一句调侃。相较于中老年群体,青年健康状况较好,去医院的次数不是很频繁。也正是因为健康状况更好,年轻人对医疗知识、就医流程的关注程度有限,面对医院分工的专业性与科室分类的不断细化,难免会在一众科室名称面前犯起嘀咕。如果挂错科,不仅会耽误宝贵时间,甚至可能遇到误诊的情况。

接下来的找科室、付费、做检查、拿药,手里拿着大大小小各种单据,飞奔在不同的楼层……即便是年轻人,在医院这个复杂的场景中也会手忙脚乱。此种情况与《2023国民健康生活洞察报告》的数据相吻合:43.5%的受访者认为“就诊流程烦琐”。

指导挂号、代取药品、陪伴看病的陪诊师,在就诊经历较少的年轻人中备受追捧,甚至有陪诊师表示自己“服务的人群有超过六成都是年轻人”。

然而,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有条件选择陪诊师。对年轻人进行正确的医疗科普是有必要的,并且医疗科普的意义远不止让年轻人熟悉就医流程,更重要的是健康素养的提升。

记者注意到,年轻人挂号多数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医院自身的新媒体传播阵地自然成为年轻人接受医疗知识的直接平台之一。部分平台宣传主题占了较大篇幅,仅有提到的某些小点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具体的健康帮助;还有的医院账号对健康问题只进行了浅显的片面认知宣传,没有有效发挥应有的传播作用。除内容之外,医疗知识的传播方式期待范式创新,需要提升交互匹配度。在前文提及的曹鹏医生看来,用脱口秀讲健康科普能增加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有一句被听进去,手术台上就可能少了个病人”!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上医疗、健康信息较为繁杂,泥沙俱下,极有可能影响就医效果。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搜索疾病、辨认症状的情况并不少见。有医生反映“来到医馆面诊的年轻患者,很多都会先到网上查询、自诊疾病”,可能导致对医生的专业建议采纳度较低。一项关于“青年与中老年对医生信任差异及影响机制”的研究显示,使用互联网的青年比不使用互联网的青年对医生的信任度更低。这提醒我们,应该关注对医生缺乏信任的年轻群体,并将其作为精准施策的重点对象。

猜你喜欢

挂号门诊年轻人
门诊支付之变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分析探讨自助挂号系统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我会独自挂号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