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然课程开发的策略探究
2024-05-10王琪
王琪
导读: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多要求,强调将生态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中,加强幼儿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认知,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保护之情,塑造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教师应重视幼儿园自然课程的开发,深入开发自然资源的独特教育功能,增加幼儿生活经验和自然知识积累,提高幼儿审美情趣,使其全面感受自然界的奥妙。基于此,本文从各种角度出发,对幼儿园自然课程开发的策略进行探究。
伴随社会开发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进程不断加快,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中合理开发自然课程能推动教育体系改革,给予幼儿更多实践探索空间,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开发幼儿园自然课程时,教师需整合园内教育资源,选择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素材,设置特色鲜明的课程模式,引导幼儿亲近和热爱自然,充分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幼儿园要依托自然课程开发拓展幼儿学习空间,促使其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奇妙现象。
一、幼儿园自然课程开发的意义
幼儿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能认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感知季节变化与生物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阅读《动物世界绘本》《种子,如此酣睡》《二十四节气》绘本等,丰富自然知识储备。伴随认识动植物数量的增加,幼儿会增强探索自然的主动性,愿意亲自照顾自然界中的生物,学会如何关心和照顾他人。学前教育是个人教育生涯中的基础学习阶段,教育效果直接影响价值观念与行为意识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开发自然课程,有利于完善幼儿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建立和谐互动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深入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玩耍和探索也能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转变对自然界的错误看法,树立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正确认知。这样幼儿园环境便不只作为装饰存在,园所教育优势和办园特色得以凸显。
二、幼儿园自然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关注幼儿本身,储备自然专业知识
兴趣爱好是推动幼儿主动探究的重要动力,也是课程设置的主要参考因素。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亲近自然和主动探索自然空间,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建立客观化认知。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开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设计与其年龄特征相符合的课程模式,建立和谐互动的师幼关系。在自然教育活动中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神奇现象,在结束相应的课程教学后,教师需从幼儿兴趣出发实施引导,在课前准备环节查阅相关资料,带领幼儿深入思考和生成自然知识。
例如,在组织自然园艺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植物会吸引大量的蚊虫,容易影响自然观察效果和活动安全性,教师应与幼儿一同用大蒜自制驱虫液。在大多数幼儿的认知中,大蒜属于调味类食物。利用其作为驱虫液的原料能转变幼儿对大蒜这类自然植物的固有认知,充分发挥好奇心的驱动作用,提升自然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不同阶段的幼儿在思维认知发展状况、实践动手能力和情感需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教师还需结合年龄特征设计特色化自然课程。在组织繁育育种的自然课程时,教师应为大、中、小班幼儿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引导其掌握不同的播种方式和技巧。对小班幼儿来说,应着重讲解种子生长需要的条件及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给予其个头较大的种子,要求其采用刨坑埋种的方式播种;对中、大班幼儿来说,可以侧重种植技巧教学,给予其个头较小的种子,指导其完成移苗和间苗的活动,要求其采用均匀播撒的方式播种,提升自然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二)利用走廊角区,科普科学自然常识
除了重视自然课程内容的选择外,合理开发课程活动空间也是重要的教学步骤,直接影响着幼儿实践探索能力的提升。在开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利用室内环境,依托不同的自然元素设计区角环境空间,有效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例如,在教室中设置植物角,选择适应能力较强的几种植物,要求幼儿定期完成浇水、剪枝和翻土的养护活动。每周可以要求各个班级交换养护的植物,在交换接替中丰富幼儿对植物种类的认识,给予其更多机会接触自然环境。在与他人协作和交接工作的过程中,幼儿能有效锻炼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性。教师还需积极参与园内教研活动,利用集体教研和培训的方式提高组织能力,为优化自然教育活动设计做好充足准备。
除了设置班级植物角外,教师还要利用教室外的走廊空间,在走廊转角处设置干花展示区,创设小小园艺师和昆虫展示馆等活动区。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影响无法开展室外活动时,教师可以将走廊区域作为主要教育空间,引导幼儿自主游戏与探索。在筛选干花区品种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种类与数量的整合,使幼儿认识不同的花卉品种,鼓励其亲自动手完成创意插花活动,实现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同步发展。在营造走廊昆虫馆的活动空间时,教师需与幼儿一同收集和制作昆虫标本,将其用瓶子装好进行陈列,搜集与该标本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选择性摘抄于标本旁。同时,引领幼儿辨别不同昆虫的外形特征,适当讲解其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的演变,深入了解动植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增强自然课程学习兴趣。
(三)利用户外空间,提供适宜学习材料
在开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合理利用户外活动空间,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探究场地及学习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和管理,确保各项课程教育活动有序推进。通常来说,幼儿园会设置种植园地和饲养区两大活动空间,在种植园地中包含花卉养护和瓜果蔬菜种植等不同类别。教师不能只带领幼儿播种种子,还需引导其在不同阶段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亲身参与种植、管理和收获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抓住其中隐含的宝贵的教育时机。例如,向幼儿介绍种植方法不只包含播种这一种,还有扦插和嫁接等方式,植物管理也包括浇水、翻土和除草等不同的养护活动。在完成植物收获与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食育小课堂的教育活动,鼓励幼儿利用其进行创意加工,用自己收获的果实制作餐食,感受收獲的喜悦与自然对万物的包容性。
在幼儿园户外种植园地中,种植周期通常较长,幼儿在与植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在种植结束后,教师需鼓励幼儿向他人分享亲身经历,依托延伸性的课程教育活动,锻炼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升自然课程的教育价值。另外还可以在一周中选择一天作为个性游戏日,当天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方式,在户外自然环境中充分释放天性,以个性化的实践方式解除自然环境。在活动日设置前,教师需以幼儿为中心展开全面化教育调查,分析其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允许幼儿自行选择活动材料,以服务幼儿自主需求为核心进行设计。同时,将户外活动场地的使用权和游戏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幼儿,使其将课堂中学习的自然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强化与其他伙伴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获得思维品质和能力素养的良性发展。
(四)注重家园合作,打造优质教育课程
幼儿园并不是独立的教育主体,家长也是开展学前教育的重要角色,只有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才能开发新型课堂教育模式,培养幼儿亲自然的思想意识。在开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把握信息技术创新的时代趋势,利用微信等软件与家长进行沟通互动,协调影响幼儿思维认知发展的各类因素,打造优质自然教育模式。针对家庭结构特殊的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定期家访的沟通形式,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模式,为优化自然课程设置搜集更多信息。
例如,教师应利用网络平台组织不同主题的“云家长会”,播放与自然相关的教育短片,向家长讲解亲自然课程理念的好处,引导家长主动表达想法,建立对幼儿教育活动的正确认识,以科学化理念指引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对许多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针对此情况,教师应鼓励家长在课后时间带领幼儿感受自然,一同去动物园、植物园或公园等场所,还可以在周末组织家庭野餐活动,引导幼儿在大自然环境中制作食物,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悟大自然的魅力,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创造的主人,构建家园合作的自然课程教育模式。
(五)組织实践活动,明确课程开发主题
自然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幼儿接触和了解大自然,使其自觉贴近自然和喜爱自然环境,在实践探索中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开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将授课环节或实践活动转移至教室外,灵活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课,引领幼儿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感受和实践,避免出现教学资源不足和实践形式单一的问题。具体来看,教师应明确自然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方向和主题,明确活动设计的要点,提升幼儿实践探索的针对性,充分发挥自然课程对其多方面能力的锻炼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占窝下蛋”的户外实践活动,在园内操场空地中画出十个大方格,依照自然数的顺序写上1—10的数字,将其作为下蛋的窝,要求全部幼儿站成一排报数,报数时只能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开始,引导幼儿依据所报的数字选择窝的位置,最终先占领窝的人为获胜方。在此环节中,教师要讲解动物下蛋的相关知识,增加幼儿对自然界中物种知识的了解,借助这种轻松有趣的实践活动锻炼幼儿思维灵活性,给予其更多自由探索空间,丰富自然课程开发的主题选择。
(六)利用田野资源,激发幼儿劳动精神
田野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幼儿园自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合理利用田野资源,组织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幼儿深入感知劳动的艰辛,明确只有参与劳动,才能换取丰硕的果实,潜移默化地培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园区附近的土地资源,设计与田野和劳动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春天正值种子播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附近的田野帮助农民伯伯完成浇水、施肥和播种等种植活动。在秋天这一收获的季节,可以引领幼儿帮助农民伯伯采摘大豆等作物。在一系列劳动实践中积累与农作物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幼儿合作意识,使其树立艰苦奋斗、珍惜粮食的思想意识。
此外,为了实现田野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当地的蔬菜种植地,引导其从外形、生长条件和果实特征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了解各种蔬菜的生长规律,有效应对偏食和挑食的不良问题。教师还要引领幼儿参与其他形式的自然认识活动,如用绘画的方式画出种植园中生长的不同作物,丰富生活体验,增加自然知识积累,主动建立对新事物的认识。依托田野资源开发能丰富课程资源选择,对改善幼儿饮食习惯有积极意义,是实现健康成长的有效推动力。
(七)立足园本教学,强化自然知识积累
在幼儿园中开发自然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主张引导幼儿借助感官的方式认识自然环境,通过丰富视觉和听觉的感知状态,理解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认识。具体来说,教师需全面分析当前园本教学的现状,综合考量课程教育目标、教学大纲要求和幼儿兴趣点筛选自然课程资源,提升课程体系开发的关联性,引导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以便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发掘天性。
所以,在课程开发开始前,教师需提炼园内绘本教材的主题,归纳以自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绘本,将其作为课程和活动设计的重要参考。同时,定期组织主题绘本阅读分享活动,启发幼儿正确概括绘本内容,表达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理解,在自然学习中探索更多奥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开发幼儿园自然课程有利于增加幼儿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积累,发展其劳动能力、探索精神与合作学习意识,充分满足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教师应多维度思考自然课程开发方式,增加课程建设投入,优化园内自然环境设置,提升自然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确保幼儿将自然和谐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