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4-05-10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学

武 林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2019 年10 月23 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2]中学阶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需统筹规划学科资源,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学科教育体系,实现中学阶段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

目前,学界对该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阐释、逻辑理路、实践探索三个方面。在理论阐释研究中,主要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解析和要义阐释,从归属感、认同和意识三个维度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历史形成、内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以不同理论的范式研究得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载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力。例如,学前教育以语言为基点过渡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初等教育,形成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格局。[3]同时,民族院校以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率先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4]而艺术院校等非民族高校均依据自身发展特点提出相应具体的实施路径,由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全方位、全覆盖、多层次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5]我国音乐资源丰富,伏羲女娲图腾、华夏文化根脉等历史文化传说孕育了丰腴的音乐土壤和多样的地方音乐形态。所以,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责无旁贷。

一、中学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广义的音乐教育包括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贯通式”普通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体。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学阶段艺术课程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关的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系统的整体,或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机组合”。[4]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出,便成为学界高度关注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学科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耦合发展的微观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效。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主要组成模块,音乐教育通过情感对象化的艺术符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达到身心的欢愉和精神的愉悦,在感性领域中找到价值存在。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学生巩固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节点,利用音乐教学资源强化国家意识,利用音乐鲜明的精神导向性,激发爱国热情和爱国情感。红色音乐文化教育是中学阶段音乐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教育资源,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的精神力量,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因此,以爱国主义为中学生价值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将受教育者培养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二)有利于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学校是教育实践场域,能集结校内外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谋划战略,无论是教师的政治指导,还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力推手。其中,学校管理者是立德树人的引领者,是学校发展的领航人,应做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调整,尤其针对音乐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做到教育主体协同配合,各司其职。从音乐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看,学校的职能关键在于统筹协调音乐课程结构,避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脱节;促进各学科主体相互协作,彼此配合,形成以音乐教育为抓手,延伸外延学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久力。

(三)有利于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党的二十大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中国精神的升华表达。

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的集体记忆,不仅表现为单纯的乐音显现,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乃至道德观念。音乐教育将音乐建立为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并将音乐教育活动环境转变为一种价值环境后升华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文化本质即文化价值观,文化的繁荣是国家强盛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基础。整合社会音乐集体历史记忆和音乐文化传统,激发群体共同情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下选择代表中华儿女共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而,中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概念模糊、理解抽象,表现消极。为此,教育者应规划和实施以音乐文化符号认知为媒介,以情感认同为导向的音乐课程渗透到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利用红色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特色课程资源,建构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乐教学体系,进而提升中学生自觉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中学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

(一)西方音乐话语权为主体建构

在西方音乐文化话语权的强烈冲击下,中学音乐教育仍然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特别是在音乐技能教学模块研习西方音乐传统,以西方音乐为主流文化。例如,在中学音乐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节奏”“节拍”等西方音乐知识为课程主要内容,而“板”“眼”“宫”“均”等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在音乐课程中几乎呈现失语状态。几乎所有涉及民族音乐课程内容均套用西方音乐体系规范来诠释中国音乐。由此可见,在西方数理结构音乐体系的阴影下,西方音乐思维成为中学音乐课程建构主要思维范式,出现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主体缺位现象。因此,以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为课程内容,补充中国传统音乐知识,一方面可对比分析中西方音乐文化异同,另一方面可由点到线再到面,即中国音乐文化知识——中国音乐文化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纵深认知。

(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理解缺失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溯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比喻为树枝与树干的关系。[2]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强调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和认识,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所需,也是追溯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西方音乐成为中学生课余生活的主流文化,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文化侵入,使青少年的主流审美意识向西化倾斜,失去了审美判断,即使我们在不断地呼吁中华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并存,但仍出现“高喊口号,无动于衷”的现象。所以,中学音乐教学必须利用现代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大胆尝试跨越学科限制,紧密关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目标。以开阔的视野,综合的方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学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三)跨学科之间缺乏联动互融

中华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体裁和音乐作品,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媒介。因而,中学音乐课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音乐独特性一样具有自主发挥优势。然而,音乐课程教学过于单一,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音乐课堂中没有被充分利用。一是中学音乐课程仍以“听”“唱”教学环节为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缺乏自主性与主动性。二是过度强调音乐课程主体性,追求听觉审美,弱化与其他艺术、人文课程的学科互鉴。所谓跨学科并不是无根据、无计划的跨,应以铸牢为命题,在众学科中间找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主题,实施科学的结构化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理解。

(四)音乐教育主体与思政教育缺乏合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包含丰富的理论内涵。音乐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融,对教师政治素养、知识维度、教学方法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中学处于义务教育升入高中学习的冲刺阶段,音乐课程在中学课程的重视度来说,逐年级减少,导致中学音乐教师地位缺失,思政教育无法深入课堂。因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教育方面存在短板。如天水市5 所中学,教师均为师范院校音乐本科专业教师,教师单一教育背景造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不足,政治思想散漫,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音乐教学形成的思政教育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和文化传承有兴趣,并表示此举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但同时也表示尽管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铸牢内容,但并未主动自觉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目标归入音乐学科思政教育教学计划。

中学阶段学生理性知识增强,进入“形式运算思维阶段”“独立和批判性显著发展”阶段,[3]自身独立认知和对世界的理性认知处于半成熟发展阶段。教师应自觉、自主、自信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借助音乐(红色音乐、爱国主义歌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故事、影视、图画等相关作品及数字化音乐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实现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三、中学音乐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中学音乐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实手段。浅层音乐本体知识学习,中层音乐文化理解,深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流意识形态,整合中学音乐课程资源,全方面,多层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思想导向,实现音乐“学科融铸”。

(一)平衡东西音乐文化知识传授,提高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

文化是人的行为,音乐教育是人的主体意识,所以音乐教育是文化。音乐技术是音乐文化表达的基础和手段,音乐技术通过塑造音乐表达,为音乐文化注入了独特的艺术价值。[6]在基础音乐教育领域中,音乐技术的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艺术需要技术,如若以技术唯一作为课程评价标准失去音乐本身的意义,何谈音乐教育,所以,以音乐为手段,以学生演奏乐器为例,首先与合作同学讨论最终完成音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查资料、采风等活动形式深刻理解音乐作品背景和反映出的文化价值,最终以器乐演奏或加入其他艺术创新完成音乐表达,建立自我认知方式。

(二)挖掘多样音乐文化教育资源,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

伍国栋教授提出民族音乐即是由56 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国民族音乐,且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不仅要担负传承本民族主流优秀文化的功能,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7]就此,依托音乐课程推动地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涵。朱玉江基于不同文化观念分析了学校音乐课程的哲学建构认为“多元文化观”强调知识文化性、具有人本化的课程价值取向、凸显主间性的审美追求,这是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应然走向。[8]在中学音乐课程中包括不同世界音乐文化,红色音乐、爱国主义歌曲、少数民族音乐等多种音乐文化,这些内容均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出相应的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中学阶段是塑造价值观念、政治观念、民族意识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挖掘多样音乐资源,了解学生需求,将抽象、晦涩的思想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化、视觉化的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如,让学生穿着不同民族的服装,舞动不同民族的舞蹈,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熟知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可带学生深入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身边的少数民族音乐。另一方面,多样音乐文化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驱动力。音乐课堂教学类似于一种仪式,通过音乐文化符号共识性唤起学生内心情感,在同一教育空间下产生共情。如学习《歌唱祖国》《红旗颂》等爱国主义歌曲时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观看影片、手工制作等教学环节,了解爱国主义歌曲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因此,利用好多元、多样音乐文化教育,以音乐符号为载体,发挥音乐教育优势,更好地促进中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三)建立教育主体联动机制,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

理解音乐教育如何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找出二者其中包含的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音乐教育内容,三者互为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教育者是既指个人也指包括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集体。教育者作为教育结构中的实施要素,必须牢记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作为教育者应当正确理解和掌握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符合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目标,及时并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以身作则,规范自身道德行为”。[9]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课程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喜爱,利用音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精神需要,通过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过程,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10]一方面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引导对象。如何提高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参与积极性?音乐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教育者挖掘课程内容的兴趣点,弱化以音乐知识为教学目标,多方面多渠道多样地实施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将音乐教学结果反馈于教育者,教育者完成从动手——活动——过程——理解——表达的学习过程,将学习内容的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四)构建音乐思政教育体系,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认同

中学音乐教育需注重人的整体发展,与国家政策耦合。所以,构建音乐思政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势在必行。一是打造音乐+思政课程教育。利用音乐非知识教学即活动教学方式特殊性,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融入音乐教学内容。着力打造“音乐思政”精品课程。例如,在音乐课程上,组织学生以诵读形式演绎经典红色歌曲、少数民族音乐,加入不同民族乐器伴奏构成多样的音乐实践形式,或给出学生音乐思政教育主题范围,让学生自由组合完成音乐作品集体创编,并通过自我表达方式集体呈现。二是注重显性+隐性音乐思政文化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文化宣传载体。同时,积极组织举办“红色文化”“家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汇演,让在学生和教师亲身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式沁入人心,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是创办强化思政音乐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成了三级课程。校本课程需着眼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与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举。例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育目标的中学音乐校本课程作拓展性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利用蕴含思政教育的音乐资源,邀请课程专家与教师共同商讨优化音乐思政课程体系,实现教育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学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在多解中学创新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