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组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2024-05-10魏晓东
魏晓东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北京 100042)
0 引言
工匠精神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的现实需求,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精辟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用工匠精神引领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且充分认识到组织化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以组织力扎实推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育人成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组织化培育工匠精神,是在学校党委的统筹领导下,通过建立以党委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纵横立体培育体系,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形成自上而下的架构,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材的编订等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推动工匠精神落实落地。
1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
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注入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然要求,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二者在内涵和外延方面紧密关联。因此,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与工匠精神培育并行[2]。
当前,各高职院校虽然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投入日趋加大,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普遍存在不少问题:①对工匠精神培育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②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从顶层设计层面研究制定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在“三全育人”过程中融合工匠精神不够紧密,产教融合力度不足。③以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双师型”工匠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培育机制及评价标准不够清晰,既精通理论又精于技能的教师引进有限,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缺乏。④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塑造缺乏有力抓手。校园文化的熏陶是弘扬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但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还比较缺乏,没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3]。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充分依靠组织的力量,发挥组织化培育在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推动落实、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以工匠精神建设引领育人模式创新,打造以工匠精神为内在支撑的培养模式。
2 组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2.1 有助于牢牢把握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向
培育工匠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工匠精神与学校特色发展结合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结合起来。从古代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到现代火箭“心脏”焊接专家高凤林、蛟龙号首席装配钳工顾秋亮,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工匠精神熠熠生辉。新时代,高铁动车、航天飞船、大国重器等成就背后,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时代引领社会风尚、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2.2 有助于加速构建匠心文化育人体系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在价值观上相互契合。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育人过程,不仅需要系统的设计和谋划,更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组织化培育工匠精神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统筹整合学校资源优势,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引领,营造匠心文化育人氛围,丰富文化育人方式,凝聚师生思想共识,实现立德树人、匠心育人。
2.3 有助于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育人成效
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需要高职院校培养一批薪火相传的工匠团队。工匠精神培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育人。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也是受益者。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熏陶,有助于淬炼学生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创造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提升工匠精神的育人成效,推动工匠精神培育落细落实,需要在系统性、协同性等方面下功夫[4]。在组织化的基础上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做到重点突出、科学调配,育人的推动力更强,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优。
3 组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
3.1 建立校党委领导下的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
工匠精神培育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形成自上而下的多主体协同工作机制。多主体协同要力求打破传统的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各自为战的散乱局面,形成校党委统一协调部署,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团委、工会、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紧密配合联动的组织模式,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统一步调,共同做好匠心文化建设路线图、文化育人实施图和育人成果设计图,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组织力。学校建立定期会商、重大问题协商、阶段成果汇报、督导督察等机制,打通部门协作堵点,保障工匠精神的培育顺利实施。
3.2 构筑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5]。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应明确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用匠心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以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等为基准点,把工匠精神有效嵌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建设、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蕴含工匠精神的育人体系。如在思政课的建设中,组织课程专家和思政课教师,开发“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帮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行业企业需求的职业基本素质;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将工匠精神的要素渗透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建立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体系,让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效贯通。
3.3 培养有工匠精神涵养的育人团队
要培养“大国工匠”,首先要有“工匠之师”。高职院校要强化工匠精神认同,以工匠精神的思想精髓培育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①打造“双师型”育人团队,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育机制,认真践行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到学校任教的互兼互聘模式,推进“双师型”教师认定,培育专业基础扎实、技术技能过硬、教学技能卓越的师资队伍;②搭好传承工匠精神的平台,引育并举,通过实地走访等“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北京大工匠”“北京劳模”以及本校优秀毕业生宣讲等“请进来”的方式,讲述好工匠精神育人的故事;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全员育人意识,教师用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4 实现与工匠精神同频共振的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要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环节融入工匠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与工匠精神的同频共振:①充分发挥“双课堂”在工匠精神育人中的作用。第一课堂以教室内的课程学习为主,是育人主渠道;第二课堂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课外活动,是主渠道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教师画好“双课堂”工匠精神育人的同心圆,充分挖掘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中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职业精神,在技能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研发、社会服务等活动中进行应用和实践[6]。②推进课堂思政与思政课堂深度协同。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素养。③以技能大赛磨炼工匠精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师生共同参与,在实践技能训练中体验工匠精神,激励学生精益求精、勤练技能。
3.5 推进校企协同在工匠精神育人的融合共生
搭建工匠精神育人平台,以校企合作淬炼工匠精神。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协同,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技术共创、标准共研、成果互转、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育人长效机制。学校既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也可以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校企双方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形成牢固的共生关系,做到产业文化进校园、工匠大师上讲台、技术能手在身边,将匠心绝技变成鲜活案例,将产业要求内化为行为自觉,涵养职教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
4 结束语
随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共识。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应该充分运用好工匠精神这一育人软实力,通过组织化推动落实工匠精神育人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7]。